首页>文化旅游

“丝路共融·视界同行——阿拉伯专家走进中国文艺家之家互鉴分享会”在京举办

2025-08-31 18:20:00 【关闭】 【打印】

  829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中国文联机关党委和中国文联人事部共同主办,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支持的“丝路共融·视界同行——阿拉伯专家走进中国文艺家之家互鉴分享会”暨青年文艺大讲堂在北京中国文艺家之家举办。中国视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闫少非,中国文联国际部主任于海琳,中国文联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汤鸿卫,中国外文局欧非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社)主任赵丽君等领导出席活动,来自埃及、约旦的知名汉学家以及中国青年创作者代表与现场嘉宾共聚一堂,围绕文明互鉴和文艺交流展开研讨。 

  在发言环节,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主任哈赛宁·法赫米在发言中作了题为《以文互鉴以艺通心中国文艺在阿拉伯地区的发展与传播》的分享。他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回顾了自20世纪90年代起与中国语言文化结缘的历程,强调文学翻译是推动中阿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他重点介绍了自己翻译出版的多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莫言《红高粱家族》阿拉伯语版在阿拉伯世界产生的广泛影响,掀起了中国文学传播的新热潮。他指出,近年来已有大批青年学者积极从事中国文学的对阿翻译工作,使阿拉伯国家读者能够更真实、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与社会。他表示,未来将继续通过文学翻译、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推动中国文艺在阿拉伯地区的传播,促进两国民众心灵沟通,为中阿友谊和文明互鉴贡献力量。 

  中国青年导演陆贝珂在发言中作了题为《用艺术搭建文明之桥:〈三体〉创作中的跨文化思考》的分享。作为电视剧《三体》的视觉导演,他表示,《三体》的故事关乎全人类文明的抉择与坚守,其核心是如何让中国的科幻叙事引发世界共鸣。在视觉创作中,团队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同时融入东方意境,也吸收多元文化元素,让作品既保有独特性,又能被国际观众理解和喜爱。他举例,《三体》中的古筝行动因展现跨国合作而受到海外观众赞誉,不同文明在对比与联想中找到共通思维框架。他强调,真正的国际传播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滋养,要学会倾听并尊重差异。陆贝珂表示,影视艺术是新时代的丝路驼队,能在对话与共鸣中架起文明互鉴的桥梁。 

  埃及开罗大学中文系主任、孔子学院埃方院长李哈布教授在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发与共鸣》的发言中,通过比较埃及金字塔与中国秦始皇陵兵马俑,揭示了中埃两大古文明在生死观、建筑美学与艺术审美上的共通性。她指出,尽管文化表现形式不同,但两国文明都蕴含着对永恒的追求,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是人类文明共同的精神财富。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编剧彭奕宁结合自身经历,将自身把文字巧妙转化为影视剧本的创作心得娓娓道来,还分享了《我的阿勒泰》能够在国际传播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她认为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独特地域文化能够深刻打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这也是中国当代文艺走向世界的潜力所在。 

  来自约旦的青年汉学家马娜以《从影视译制到翻译巴金,我的中国梦》为题,讲述了她从影视作品译制起步到翻译巴金小说《寒夜》的心路历程。她表示,翻译是一个辛苦又充满快乐的旅程,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的桥梁和心灵的辉映,希望通过她的努力让更多阿拉伯读者认识一个真实、丰富而又美丽的中国。 

  中国演员热依扎在发言中作了题为《从〈山海情〉看中外影视共鸣:用角色搭建文明互鉴的友谊心桥》的分享。她表示,作为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中阿间的文化传递从未间断,文艺作品既是连接两地民心的桥梁,也承载着两地人民对彼此的理解与善意。她还提到《山海情》在海外播出时,因真实生动地呈现了中国脱贫进程,获得观众共鸣,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热依扎表示,作为青年文艺工作者,应以作品搭建沟通桥梁,用角色承载文明互鉴的友谊心声。 

  在专题讲座环节,中国外文局欧非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社)中东分社副社长、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和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侯赛因·伊斯梅尔作了题为《凝聚真理力量·深化文化互鉴——外国专家眼中的中国道路和文化自信》的主旨演讲。他结合三十余年在华工作的经历,回顾了自己如何亲历中国从“走向未知”到“走向世界”的过程,梳理了中国思想逐步被译介到阿拉伯世界的轨迹,特别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包含的深刻内涵在阿拉伯国家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他指出,十年来这一重要著作为阿拉伯读者提供了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其中关于治国理政、改善民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阿拉伯国家追求稳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高度契合。围绕这一著作,阿拉伯世界举办了多场研讨会和读书会,推动研究与翻译出版不断深入,帮助学界与青年群体加深对中国道路的理解。 

  他认为,中国思想之所以能在阿拉伯世界扎根,不仅源于中国发展成就本身的吸引力,更因为中阿两大文明在价值观和社会理想上存在共鸣。无论是历史上“求知若渴、即便远赴中国”的阿拉伯古训,还是当代共同追求的独立自主与社会公平的东方思潮,都为文明互鉴提供了坚实基础。他呼吁未来中阿文明交流应建立更加长效的合作机制,不仅依托官方和机构推动,还要调动学术界、社会组织和青年群体的积极性,探索设立联合研究与传播平台,加强双语出版物和影视作品合作,拓展数字化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让文明交流更具生命力和实践意义。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外嘉宾互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礼品,包括《三体》《我的阿勒泰》译著、文创作品,纪录片《巴金》等视听作品和中阿传统特色工艺品,表达了双方的友好情谊。随后,主要领导与交流嘉宾合影留念。 

  来自中国文联各全国文艺家协会、中国外文局等机构的代表、青年干部以及在京各界嘉宾约200人参加本次活动。与会者一致认为,本次互鉴分享会以文艺为桥梁,展示了中国文艺的独特魅力,深化了阿拉伯专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为中阿青年创作者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中阿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为建设高质量中阿人文交流事业注入了新的文化动能。同时,借助阿拉伯专家的视角,能够充分展示中国文艺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