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旅游

信仰、艺术与生命的交融——唐卡画师的心灵之旅

2025-08-05 15:32:00 【关闭】 【打印】

  唐卡以画笔为媒介,在方寸之间构筑信仰的宇宙,又在现代社会中守护传统的纯粹。这种“以生命为笔,以信仰为墨”的坚守,不仅延续了藏族文化的血脉,也为人类艺术史留下了独特的精神印记。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更登达吉

  “画佛即画心”:信仰与修行的合一 

  唐卡绘制属藏文化十明学科中“工巧明”部分。“修行”与“绘画”并行是唐卡在藏传佛教寺院传承中的要旨所在,即便唐卡绘制工艺从寺院传承转向民间传承,也概莫能外。中国唐卡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根秋登子,常年评审包括唐卡绘制在内的藏族手工艺作品,并编辑出版相关图书。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唐卡画师在多重社会角色下的工艺实践,观照“佛造像”所依附的五明知识体系,阐释唐卡绘制基于“供养、修行、布施”下的现实逻辑。 

8岁开始学习唐卡艺术的热贡唐卡画师更登达吉,至今绘制唐卡已经53年了。数十年如一日的唐卡绘制,让更登达吉逐渐超越技法层面,将唐卡绘制过程视为“与佛对话”的过程。这种从技艺到心性的转化,是在其父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夏吾才郎严苛训练多年后领悟的。他说:“画中的佛光,实则是内心的光明。” 

  唐卡是画师修行的见证。画师内心对藏传佛教的信仰与虔敬,使其描摹的本尊充满灵性。据更登达吉介绍,画师们需要每日焚香、祷告、持咒、诵经,在绘制时念一句经文、沾一笔口水、然后画一笔。每一点笔触、每一条勾线,都倾注了他们对本尊纯洁而专注的向往,所以。藏密诵经既是对本尊的祈请,又是对咒语的念诵。唐卡作为藏传佛教精神的载体,内容严格遵循佛教经典,要求画师需熟记佛经中对佛像姿态、法器的规定。 

  对于更登达吉来说,用心做画,就是修行,在这方寸之间作画,更是对于耐心和画工的考验。他认为,一日复一日的唐卡绘制无异于僧人打坐念经,只有做到心底纯净、安宁至极,才能真正参悟佛经之精妙。更登达吉清楚自己的性格,朴实、诚恳、喜静,“唐卡需要天赋,更需要静下心来,心不在就没办法。”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更登达吉,教授过数十位徒弟。他收徒弟的标准不高,用他的话说就是“坐得住就行”。事实上,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坐得稳”已是难以通过的严苛考试,能一下子保持三个小时不动、坐着学习唐卡基本功的孩子并不多。 

中国唐卡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根秋登子

十七世纪绘制的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唐卡

  灵性灌注:技艺与审美的极致追求 

  根秋登子介绍道,唐卡绘制按中国美术技法被归类为工笔画,工笔画往往追求精微境界,要求“勾线如丝”,一根线条的价值被形容为“一匹马”。他认为,唐卡中每一尊佛,不论大小,都应有属于自己的情绪和表情。 

更登达吉用他数十年的绘画实践证明了这点。他用细如发丝的毛笔,仅以两指握笔,以保证线条的柔韧流畅。更登达吉曾让徒弟在玻璃板上反复练习运笔,直至“笔不离纸,一气呵成”。这种对技法的苛刻要求,使他绘制的唐卡成为工笔画的巅峰代表。 

  更登达吉绘制的唐卡最让人欣赏的便是细节,就连佛像身后的佛光都处理得干脆利落,尽管佛光丝丝缕缕,却能做到各不相交、甚至没有丝毫纠缠和碰触、根根分明,让人不禁称奇。细节的处理,也是更登达吉最骄傲的部分——他的画经得起最细致的研究和观察。很多人用放大镜看更登达吉的唐卡。“底稿、勾线、五官,看一幅唐卡画得好不好,就看这三个地方”,更登达吉时常为请唐卡者进行“科普”。 

  不同于一般画师用三根指头握笔,更登达吉只用大拇指和食指驾驭画笔。绘制唐卡几十年功夫全在手上,更登达吉说,两根指头握笔是为了保证运笔的柔软和流畅,“要是三根指头的话,笔会硬,很多角度没有办法轻易转过去”。毛笔细如发丝,勾线条要一气呵成,笔绝不能离开纸,否则“线条就死了”,欣赏唐卡的价值,恰恰就在这丝丝缕缕的勾线和细节中。 

  画师需在方寸之间刻画数百人物,如唐卡《辛拉俄噶》中近两百个形象各具神态,佛光线条“根根分明、互不交缠”。根秋登子对记者说,很多唐卡被评价为“经得起放大镜观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既是技艺的体现,也是对佛法的具象化诠释。根秋登子进一步介绍道,除了细节的极致追求,唐卡的艺术价值突出表现为色彩美,矿物颜料研制细腻保证了色彩持久鲜艳明亮,并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感染力。 

唐卡文化艺术传播中心创办人桑杰加正与众人就唐卡艺术展开交流探讨

  困境中坚守: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如今唐卡画师众多,据青海省同仁市桑杰热贡唐卡文化艺术传播中心创办人桑杰加介绍,仅同仁市就有将近两万名热贡唐卡画师,其中不少画师还带了徒弟。尽管唐卡被市场标榜为“高端艺术品”,但唐卡画师们始终强调其宗教本质。桑杰加坦言:“唐卡若失去宗教性,便只是一张装饰画。”这种对信仰的执着,使他们在商业浪潮中保持清醒,拒绝沦为商业符号。 

  更登达吉对当前商业浪潮的冲击同样保持着异常复杂的情感。他小时候学一个描线都要练好几年,如今眼睁睁看着学徒们两三年就出师,有的在镇上、有的散布在全国大城市开设唐卡工作室。其绘制的唐卡画得快,卖得也快,生意做得很大。更登达吉根本“看不惯”这些唐卡生意人,“一幅唐卡可以画一天,也可以画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年,就看画师怎么处理。” 

  随着唐卡市场热度上升,粗制滥造的复印底稿的手描唐卡泛滥,挤压了传统手工绘制唐卡的生存空间。近些年,唐卡原料成本飙升,如金价从300/克涨至600/克,画师们同时面临订单压力与低价竞争的矛盾。对年轻的画师来说,一幅耗时5个月精心绘制的唐卡在市场终端只有两三万元,仅能维持温饱,折射出艺术价值与经济回报的失衡。不少画师省略手工底稿步骤直接复印底稿,然后手工描摹,通过快捷方式挣了钱、发了家,过上了世人眼里都羡慕的富裕生活。桑杰加吐槽道:“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以后画师都用复印底稿,那么以后手绘底稿这门手艺就失传了。” 

  根秋登子同样担忧,在现代性和市场化的影响下,热贡地区传统绘制工艺逐渐衍生为一种理性的,被剥离原生宗教文化的纯粹工艺技术,以世俗化、职业化、工具化的状态服务于艺术品市场。更登达吉代表着更多坚守传统绘制手法的画师,他一生都献给了绘制唐卡,一辈子只做一件事,61岁的他还要继续画下去。“绘制唐卡是整个民族和国家的事,其中涉及文化传承,我们不做谁做?”更登达吉诠释了唐卡画师们最完美的信仰和坚守。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