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旅游

用实际行动推动老城保护与复兴

2025-05-27 20:23:00 【关闭】 【打印】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现场(摄影:马力) 

  527日,以“老城保护与复兴”为主题的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从各自深耕领域阐释老城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性,倡导用实际行动推动老城保护与复兴。 

  阿来:文化传承与保护需要“大文化观”的指引 

  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从自身经历谈到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观察和体会,强调文化传承与保护需要“大文化观”的指引。 

  阿来表示,因为着迷杜甫和陆游对四川的描画,多年来他陆续走了秦岭到四川盆地的古蜀道,以及两位诗人在四川盆地游历过的一些地方。在行走了许多山河与城乡后,他深刻体会到古代先贤如何不遗余力,将万里路与万卷书相互辉映相互生发,如何壮写山河与记录时代。在此过程中,他对文化遗产传承与古城保护、文旅开发状况有些观察与体会。“比如,有关于道路串连的驿站与城镇,有关于农耕时代的乡村,有关于彼时彼地的人类社会面貌与人类生活。因此对当下,无论是文化遗产发掘,非遗传承,还是文旅融合,都是相当宝贵的资源。” 

  阿来告诉记者,他在多年行走中注意到,对于如此丰厚的遗产积累,当下火热的文旅开发,很多呈现出来的却是对文化的无知或浅尝辄止,“例如许多古楼的重造,因为没有开掘其中的文化,就没有气息,因此出现了千城一面等同质化情形”。 

  因此,阿来提出“大文化观”理念,在他看来,一切文化遗产,一切古城古物,都与那个时代相关,与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审美以及生活方式与情趣相关。“脱离了“大文化观”的笼罩,脱离了对那个时代精神的体察,保护就体现不出更大的价值,文旅开发就难免同质化、碎片化。” 

  李孝聪:避免“千城一面”,关键是保护老城民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荣休教授李孝聪在谈到老城保护时表示,每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有老城,但能够完整留存下老城的历史文化名城并不多。这其中既有历史时期天灾的摧残,也有人为的破坏,更多的是因为人们对保护老城的价值与意义认识不清。他建议那些未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百年城镇,应受到相应的保护。老城内的民居是城市的细胞,民居不存,老城的风貌也随之消失。 

  他希望各级保护部门以比较的视野,找出世界各国文化的共通性,学习汲取其他国家在城市发展更新建设中保护老城的经验和教训。“老城”的发展更新和保护虽然处在不同的站位,但绝不会是渐行渐远,而是需要站在保护下更新的视野,以新的开拓来赢得城市更新发展的新机遇。 

  朱兵:要锻造新时代文物保护“法治利器” 

  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法律护航。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原主任朱兵介绍,202411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并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这是文物法治史建设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以此为标志,中国文物保护迈入依法治理新阶段。朱兵建议,文物保护部门要建立投诉、举报机制,规定县级以上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公开信息、及时受理并处理涉及文物保护的投诉或举报;加大社会监督力度,新闻媒体应当依法对危害文物安全和破坏文物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他还强调,通过法律的进一步修改完善,锻造新时代文物保护的法治利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物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凌明:现代科技让文物保护实现“最小干预” 

  20247月,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充分体现了文物建筑在我国古代都城秩序构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中的重要意义。保护文物建筑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凌明表示。 

  现代科技为文物建筑保护提供了全方位解决方案。凌明指出,通过无人机巡查、三维激光扫描和无损检测等技术,可实现对古建筑的精准“体检”和数字化建档,为践行“最小干预”保护原则奠定基础。如在应县木塔保护和监测工作中,综合运用倾斜摄影、激光扫描、无损探测、测量机器人等技术建立毫米级数字档案,部署上百个监测点位实时追踪木塔沉降和结构变化。 

  凌明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应从“为保护而保护”走向“为历史而保护”。“最小干预原则”是对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真实传承的有力支撑。“永乐宫迁建工程、敦煌壁画保护、云冈石窟保护等重大保护工程证明,‘最小干预原则’不仅使文化遗产重获新生,也最大限度地保存了真实的历史信息,赓续了中华文明”。 

  张广汉:保护老城就是保护民众的精神家园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指出,老城是城市文化的根脉,是城市历史的层积,是城市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情感记忆的载体,“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保护好老城,就是保护好人民群众的文化归宿、精神家园、乡愁所在,就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张广汉强调,区别于文物保护,老城保护不仅应当保护好老城里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还应以整体性、系统性的视角保护老城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保护好与老城选址建设密切相关的山水形胜等。 

  张广汉表示,保护好老城,就要从城市世世代代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有助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张玉杰:阆中古城成为一个“活着的家园” 

  四川南充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党工委书记、局长张玉杰作为本次论坛唯一案例代表在发言时表示,“古城保护不是冻结历史,而是让文明在生活中‘活起来’”。张玉杰强调,阆中古城在实际保护中坚持“三个不迁”原则——不迁学校、不迁居民、不迁市场作坊,让古城保持原生活态。政府投入30亿元实施“微改造”,升级水电气网、拆除不协调建筑,建设停车场与智慧安防系统,让居民“在传统民居中享受现代生活”。 

  张玉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阆中古城内4万居民的“柴米油盐”、2万名学生的街巷穿行、300余家作坊的市井气息,共同构成“活着的古城”。张玉杰介绍,政府引导古城居民将老宅改造成染坊客栈、阆中书院等特色民宿,白花庵街老丝厂宿舍变身青年旅社,在保留上世纪60年代标语的同时融入现代业态。 居民在古城中生活,也在古城中谋求生计。当居民从“守护者”变为“受益者”,古城就成为滋养生活的沃土,就有了“不离故土、安居乐业”的新选择。如今,阆中古城中吃上“旅游饭”的居民已有上万人,形成了“因古城而起、因古城而兴”的局面。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