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旅游

灯影璀璨:曹真荣的非遗传承之路

2024-02-22 15:45:00 【关闭】 【打印】

  “三二一,上灯!”每逢春节,南京白鹭洲公园、夫子庙、老门东一带都会亮起花灯,举办一年一度的“秦淮灯会”。漫步秦淮十里珠帘,仿佛置身于明代画作《上元灯彩图》中,一组组花灯流光溢彩、相映成趣,蕴含着南京人民的真挚情感和热爱生活的审美理念。 

  春节前夕,记者探访了这片华灯璀璨背后一直默默耕耘的大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彩代表性传承人——曹真荣。 

   

  从春节前夕到元宵节,秦淮灯会作为南京市一年一度的重要盛会,每年都会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参观(图片:王如影) 

  是手艺,更是“守”艺 

  穿过甘熙故居的“青砖小瓦马头墙”,便是民俗大师的工作室。午后,阳光透过古朴的木花窗,洒在工作台上,年逾八旬的曹真荣正在全神贯注地赶制龙年的龙灯。只见他拿起一块金色的锦布,熟练地裱糊在已经搭好的“龙骨”上,不一会儿,一条威风凛凛的小龙就制作完成,在阳光的映衬下金光闪闪。 

  曹真荣做了七十多年的花灯,对于制作龙灯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他认为,一盏好的龙灯最重要的就是要满足老百姓的喜好。“大家过年买灯,图一个幸福美满,所以龙灯不能做得张牙舞爪,而是要突出龙的祥和之气”。说罢,曹真荣拿起一盏龙灯向记者介绍道:“就拿龙身来说,它不能是简单的一长条,也不能是环在一起的,得做成舞动状,这样才显得生动活泼、飘逸张扬,才能得到老百姓的喜爱。” 

  花灯虽小,技艺却繁,要经过劈、锯、裁、剪、削、熏、烘、烤、熨、浸、染、扎、裱、绘等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不过曹真荣老先生告诉记者,扎灯不仅仅全凭技艺上的功夫,更讲究式样上的创新。就拿今年的龙灯来说,他改了好几版,最终才确认了满意的样式。“本来想做玉珏上的‘C形龙’,但打样出来以后,觉得不够好看,后来做了这个舞动的龙。刚开始的时候,龙的脖颈做得短了一点,没有抬头挺胸的感觉。于是我把脖颈这里加长,龙一下子就威风了。制作花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差一点都不行。” 

   

  甘熙故居的民俗大师工作室内,曹真荣正在努力赶制龙年花灯(图片:王如影) 

  除了精进自己的手艺,曹真荣还花了大量时间传播非遗文化,培养扎灯接班人。近年来,“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曹真荣已经在南师附中、南京九中、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开班授课。此外,他还和一些职业院校对接,希望能开设一个秦淮灯彩专业,培养更多产业技术人才 

  为了讲好扎灯这门课,曹真荣还特意编写了一本名为《秦淮灯彩扎制技艺》的教材,把一生的技艺归纳成四元素,选材、扎制裱糊、装饰,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毫无保留地讲解了扎灯工艺。“年轻人现在都很珍惜我们的非遗工艺,我想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非遗,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曹真荣说。 

   

  工坊虽小,内有乾坤:曹真荣扎制的各种式样的花灯让人目不暇接(图片:王如影)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秦淮灯会集中在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办。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时期,南京就有“灯火满市井”的灯会盛景。明朝时,秦淮灯彩艺术发展到高峰,花灯造型也越来越丰富,动物、花鸟、瑞兽、戏剧人物应有尽有,南京也因此享有“秦淮灯火甲天下”的美誉。2006年,秦淮灯会被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吸引着广大游客前来参观,不仅拉动了当地的经济,更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小小一盏手工花灯,造型精美、寓意吉祥,不仅深受中国人的喜爱,近年来也逐渐赢得了外国朋友的青睐。曹真荣告诉记者,在2014年南京举办青奥会期间,他义务举办了秦淮花灯展,向运动员们宣传花灯,效果出奇好。来自五大洲的年轻选手都迷上了秦淮花灯,甚至要求自己动手学着做一盏。曹真荣还将一盏小巧精致的马灯作为礼物,赠予了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 

   

  南京青奥会期间,曹真荣为罗格送上马灯(受访者供图) 

  曹真荣感叹道,外国人对于秦淮花灯的热情“出乎想象”。他曾受邀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为外国学生们讲了一个月的公开课,堂课都座无虚席。除此之外,他还在第二届非物质遗产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论秦淮花灯》的论文,将秦淮花灯这项非遗工艺介绍给全世界,并收获了众多好评。 

  “我们的花灯既有民族特色,也有世界特色,花灯代表的是张灯结彩、灯火辉煌的太平盛世,这种幸福美满的愿景难道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希望吗?”曹真荣骄傲地说。 

  小灯背后的“大爱” 

  如今,曹氏花灯已经成为南京市的一张文化名片,曹真荣本人也成为一名桃李满天下的非遗大师。他的众多学生当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残疾人群体。 

  前几年,曹真荣到残疾人辅导中心的邀请,每个星期到中心给残疾人上课,教授他们如何扎制花灯。曹真荣的到来起初只是为了丰富残疾人的日常生活,但在与残疾人接触的过程中,他发现,残疾人常年生活在一个比较单调枯燥的环境,做事缺乏积极性。“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就想着要调动他们的动手能力。他们做花灯,我给他们报酬,让他们更有生活的动力,对残疾人、对国家都是好事。” 

  如今,曹真荣在诸多社区开设孵化基地,教残疾人做花灯。曹真荣表示,他已经在18个社区培养了180位残疾扎灯艺人,从零教起,鼓励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增加收入,帮助残疾人群体就业。“我做好花灯架子,拿给残疾人们去裱糊。做得好我给他们报酬,做坏了也没关系,第一次不行多做几次总能行。这样一来,我既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也调动了残疾人生活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收入,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曹真荣笑道。 

  当最后被问道,是什么支撑着他做了七十余年的花灯,老爷子的回答简单质朴,仅仅是依靠一个“爱”字。凭借这份爱,曹真荣用一生守护了他所热爱的传统工艺,将它传承创新,并把它带上世界舞台,还发挥了它的社会效益。秦淮灯火千年长明,而曹真荣的“大爱”注定会为这片璀璨灯火注入一抹鲜亮的底色。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