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旅游

上下五千年 古今文明对话

2023-12-12 16:23:00 【关闭】 【打印】

  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方将举办良渚论坛,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泱泱中华五千年,孕育了数不清的灿烂文化。中国举办的文明对话,为何以良渚名之?因为在中华文明史中,它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据了解,自1936年发现,1959年命名,中国对良渚文化的考古研究已持续了80多年。大量考古学物证充分证实,早在距今5300—4300年期间,在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区域性早期国家——良渚文明。它是中华大地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国家文明,也是东亚地区最早的文明遗迹。据考古研究说,以太湖流域为核心的良渚文化范围非常大。位于杭州余杭的良渚古城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权力和信仰中心,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乃至世界上距今5000多年且同时拥有城墙和水利系统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都邑遗址。在2002年,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斌说:良渚可以说是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里边最重要的发现。它对于证明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国家历史起了直接的一个支撑作用。稻作农业发达,形成了统一的信仰体系,建设世界同时期规模最大的都城和水利系统需要巨大的社会动员能力,由玉器显示的社会阶层分化,手工业遗存显示出社会分工专业化……所有的考古学物证都表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国家社会,也就是文明社会。 

  据悉,良渚文明代表了长江流域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作出的卓越贡献,是东亚和中国5000多年前史前稻作文明的最高成就,是人类文明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良渚莫角山遗址一角。杭州余杭宣传部提供 

  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成果不仅改写了中国历史——全国统编中学历史教科书已将良渚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也改写了世界历史。源远流长且未中断的5000多年文明史,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但这一事实,在国际社会上遇到一些杂音。因为传统的西方学术界认定文明需要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根据这一对文明的定义,中华文明只能追溯到商朝。西方学术界认为,夏朝是存在于传说中的国家。这是文明的另一种表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说。这意味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终为国际公认。很多国外学者也逐步认识到良渚之于中国、之于世界的意义。英国知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对良渚遗址评价很高:对于良渚的理解和发掘,将世界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了1000多年。如果放在世界的框架上来看,良渚把中国国家社会的起源推到了跟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文明同样的程度。 

  同时,良渚呈现的是古代,也是现代。其一,中华文明的第一个突出特性,便是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良渚,就是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5000年前,良渚的稻作农业非常发达;5000年后的今天,水稻仍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滋养着亿万中国人;良渚古城宫殿区、内城、外城呈向心式三重布局,中国后世都城宫城、皇城、郭城的三重结构都受其影响;良渚先民在城市营造、玉器雕琢等方面体现出的原创、首创、独创、外拓的良渚精神,与5000年来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一脉相承。5000年前良渚先民在中国大地上创造出的宝贵财富、优秀文化,仍在深深影响着现代的中国,在历史的沉淀中成为深深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一条良渚文化大走廊也呼之而出——良渚文化为核心,东西向串起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2000多年的运河文化、1000多年的径山文化、苕溪文化、红色文化、现代数字文化等,将文化、生态、产业、城市、乡村等有机串联,打通文化资源、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的通道。在保护第一的基础上,良渚遗址保护区范围内的乡村,持续放大申遗成功效应,找准大遗址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契合点,努力探索遗产资源赋能周边区域发展,实现大遗址保护与提高原住民生活品质的双赢。古老与现代在良渚融合,民族与世界在良渚互鉴,汇聚起一起向未来的力量,不断擦亮五千年中国看良渚金名片。 

  人类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通的。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遗址拥有穿越时空的对话能力。日前,来自83个国家的84位艺术家参加的艺汇丝路访华采风活动启动。他们走访的第一站,便是良渚。到这里后,很多艺术家都惊叹于文明的相通性。来自新西兰的艺术家凯瑟琳·罗丝发现,良渚文明和新西兰文明有个共同点——拥有玉石文化。玉石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和新西兰文化的联系,这很有趣。同时,良渚玉器呈现的精湛雕刻工艺,让津巴布韦艺术家巴兹莱·穆斯克维联想到了自己国家的一项传统艺术——把蛇纹石制作成石雕作为礼物送给珍贵的客人。他说,文化艺术的共通性是可以跨越国界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其中之一便是包容性。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联系。文明与文明之间最重要、最坚实的支持是对话,因为它弘扬了文明精髓。在今年杭州良渚日的良渚古城·雅典卫城中希文明对话活动上,希腊前总统、雅典大学法学院教授普罗科比斯·帕夫洛普洛斯视频致辞。他说,真正的文明,如希腊文明、中华文明,它们并不冲突,而是能对话的。虽然在对话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障碍以及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我们不应加深分歧,而应搭建沟通桥梁。以良渚论坛为支点,未来之中国,必将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世界。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