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旅游

胡同里的非遗世界

2022-06-23 12:17:00 【关闭】 【打印】

  地处北京老城中心地段的大栅栏和琉璃厂是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在清一色的矮房灰墙中间,藏着一座小小的93号院博物馆。2014年以来,它一直致力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的传播。 

  因坐落于铁树斜街胡同93号,博物馆因此而得名。参观者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体验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四合院建筑特色和地道的胡同文化。 

  聚焦非遗传播 

  93号院博物馆由一个四合院的跨院改造而成,整体占地面积不过100多平米。据了解,这个小微博物馆的计划酝酿于2013年底西城老旧街区进行腾退和重新规划工作时。“铁树斜街一带历史文化气息浓厚,旁边坐落着梅兰芳祖居和谭鑫培故居等文化遗产。博物馆馆长蔺熠介绍说,他们决定利用这间闲置的院落打造一座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小微博物馆,以盘活并带动这些文化资源实现进一步的传播 

2018年2月6日,93号院博物馆非遗迎新庙会开幕式上京剧演员在演唱。 

  小微博物馆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博物馆体量不大,但主题性强、运营灵活,更容易贴近观众和游客。93号院博物馆成功引入并实践了这一理念,为非遗文化打造了一个难得的展示平台,逐渐吸引和汇聚了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传承人和爱好者,大家认为,能够在繁忙都市中开辟出来一方天地感受传统文化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8年来,93号院以几乎每月一次的频率共计举办主题展览数十场,涵盖北京非遗及民俗工艺的诸多门类,毛猴、兔爷、风筝、木雕、金漆镶嵌等。除此之外,博物馆还每周开设非遗文化讲座和技艺体验工坊,邀请百余位非遗传承人带领周边居民、中小学生和爱好者亲手体验制作过程,与非遗零距离接触。 

  蔺熠介绍说, 93号博物馆秉承公益理念,自开馆之日起一直免费对公众开放,所有展览无需购买门票,体验工坊也只收取成本费。他说: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非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变少了,离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远。只有以公益的形式扎根社区、贴近民众,才能让非遗与民众生活产生更紧密的联结,才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非遗文化,从而将其传承下去。 

  93号院博物馆也一直注重非遗文化的对外传播。馆内设置了中英双语讲解,除日常接待外国参观者外,还设计了大栅栏-琉璃厂地区传统文化之旅的路线,带领外国朋友实地走访京味儿老字号后再回到非遗工坊亲手体验,使他们记忆更深,兴趣更浓。20186,美国西肯塔基孔子学院的孩子们来北京游学时,就把这里作为重要的一站。2020993号院博物馆还带着京剧脸谱走进沙特阿拉伯王国驻华使馆,带外国朋友们感受中国非遗文化的魅力。 

  播种非遗的种子 

  随着对非遗的了解和研究越来越深入,蔺熠逐渐意识到,要使非遗技艺传承下去,只停留在简单的展示和体验往往是不够的。如果能让更多的孩子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同时有机会亲身参与到创作中,激发长久的兴趣,才能为非遗传承和发展培养土壤,使非遗真正扎根、生长。由此,博物馆开始了非遗文化与教育相结合的探索之路。


北京泥彩塑兔儿爷  

  在非遗技艺体验工坊基础上,93号院博物馆研发了非遗探究式课程,让孩子们能够发掘更多非遗背后的故事。例如,看似简单的一个风筝,背后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蔺熠解释道,除手工制作上的各种工艺技巧之外,风筝的结构还涉及物理、数学等科学原理,风筝的形状和色彩设计蕴含着中式美学,清明时节放风筝等习俗又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探究式课程正是这样通过一件件非遗工艺品,以小见大,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培养了他们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201610月,93号院博物馆与丰台区赵登禹学校合作共建的校园博物馆真趣园正式揭牌。这里由展示区和体验区两部分组成,不但有常设展览,每年还会举办4次主题展览,成为在北京甚至全国都具有标杆意义的校园主题博物馆。 

  2018年开始,蔺熠与蒲公英中学郑洪校长一起尝试探索博物馆与教育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北京蒲公英中学是专为农民工子女创办的纯公益性平民学校,学生来自全国20多个省700多个村落,办学17年来一直以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改变世界为已任最近,在双方的筹划和推动下,学校即博物馆(School as Museum项目开始成型,蒲公英中学将把博物馆的模式和思维引入学校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和空间设计等各个方面,使学校既成为一个可以对外展示的博物馆,又是一个充满艺术感的教育空间,实现教育、艺术和社会三个层面的深度融合。 

  93号院博物馆还对教育形式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推出了系列线上课程文物星球,聚焦大型博物馆中极为丰富但又可能难以深入理解的文物资源,每期选取一件文物,从历史、工艺、汉字文化等角度搭配中英双语讲解,受到孩子们的广泛欢迎。 

  共同做中轴线 

  如今,对老旧历史街区的提升改造和产业升级已经成就了北京城许多建筑文化遗产的华丽转身,对位于北京中轴线核心区域的大栅栏-琉璃厂街区来说,打造小微博物馆集群是一个可行的模式。将闲置房产充分利用起来,装入文化内核,形成含金量高、吸引力足、聚合性强的文化产业聚集区,逐渐实现整个区域的活化93号院博物馆正是小微博物馆集群概念的先行试点。 

201778日,中国外文局外籍员工在93号院博物馆参加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在曹氏风筝传承人张蕾(前排右四)的指导下,完成了传统蝴蝶风筝作品的制作。 

  2016年,借鉴93号院博物馆政府支持+民间投资成功的运营模式,铁树斜街上的另一家公益小微博物馆——老窑瓷博物馆——也顺利开馆。这是北京首家专注老窑瓷学术研究、展览展示、文化创新和收藏交流的主题性博物馆,致力于将古陶瓷文化转换成现代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文物在百姓文化生活中起来。除老窑瓷博物馆外,近两年,大栅栏街区的内联升、瑞福祥等做传统鞋帽服饰的中华老字号也开始进行改造升级,将门店内的展厅打造成小微博物馆,形成了经济产业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的发展模式。另外,附近的五道庙街区正在打造慢生活步行街、以前纯民居的樱桃胡同里新开了手作咖啡工坊等等,整个大栅栏区域正在变得更有意思、更有生机。目前,北京中轴线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曾参与申遗相关调研工作的蔺熠馆长表示,遗产保护,关键是要将老城保护与有机更新相结合,在把文化遗产保护起来的同时,将其活化利用,从而服务于当下的大众生活。 

  小微博物馆集群项目正在逐步推进,蔺熠坦言,不论是93号院,还是整个小微博物馆行业,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除疫情带来的影响外,更需要思考和探索的,是如何实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这一方面是经济上的可持续,更重要的则是小微博物馆要持续不断地创造文化和社会价值。蔺熠说,如今,93号博物馆正在探索未来更多的运营形式和发展方向,例如借助网络和新媒体平台研发交互式课程等,同时他也希望能够整合更多的非遗文化资源,带动和联合区域内的博物馆集群,让非遗和其他传统文化起来、下去。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