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旅游

缅怀傅聪——用钢琴演奏跨文化交流之声

2021-01-08 16:49:00 【关闭】 【打印】

  “音乐是如此的高高在上,终其一生,我们都在不断向上攀登,希冀能够更靠近她一些。”2013121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后,著名钢琴家傅聪(Fou Tsong)如是说。 

  一代传奇的“钢琴诗人” 

  1934310日,傅聪出生在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傅雷(1908-1966)是中国广受尊敬的法国文学翻译家,母亲朱梅馥也出生于书香门第。 

  儿时的傅聪就展露出对钢琴的浓厚兴趣与天资。8岁时,他师从意大利钢琴家兼指挥家梅百器(Mario Paci)学习钢琴演奏。梅本人也是上海交响乐团的联合创始人。 

  “我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弹钢琴,仿佛置身天堂一样。这与演奏技巧或后天培养无关,可以算是上天赐予我的礼物,”傅聪曾这样回忆。 

  1953年,傅聪移居欧洲,在华沙音乐学院深造学习。他对马祖卡舞曲节奏的天生领悟力叹为惊人。1955年,在华沙举行的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上,傅聪名列第三,同时摘取了“玛祖卡”最佳表演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三年后,他移居伦敦。并于1959年年初,在伦敦皇家节日大厅首次登台,与著名指挥家朱利尼成功合作。 

  196111月,傅聪与纽约爱乐乐团首次合作,在保罗·帕雷(Paul Paray)的指挥下,演奏了肖邦(Frédéric Chopin)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对肖邦音乐的完美诠释,让傅聪倍受赞誉。美国《纽约时报》称傅聪具有“敏锐的耳朵”,“善于捕捉旋律的天赋”和“不拘一格的精神”。即使是已故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也曾称赞傅聪是“肖邦作品的真正诠释者”。 

  傅聪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钻研钢琴艺术,把东方文化很自然地融入西方音乐之中,从而丰富了西方音乐;同时他不断地研究肖邦、莫扎特、贝多芬、德彪西、斯卡拉蒂等作曲家的手稿,对他们的作品有切实的认识,使他的演奏达到了新的境界,更接近作曲家的原意。 

  6070年代的20年间,傅聪共举行了约2,400场独奏音乐会;与包括梅纽因、巴伦博伊姆、郑京和在内的许多国际著名演奏家合作过;录制了约50张唱片;担任过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音乐比赛,以及挪威、意大利、瑞士、葡萄牙、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比赛的评委;他的演奏足迹遍布五大洲,也因此获得了“钢琴诗人”的美誉。美国《时代周刊》杂志亦曾赞誉傅聪为“当今最伟大的中国音乐家”。  

傅聪在上海音乐学院辅导青年钢琴选手。 张甫柏摄 

  殷殷游子心 

  1982年,傅聪成为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客座教授,数十年来,他经常回到中国演奏、讲学,把海顿、莫扎特、舒伯特和贝多芬的音乐带回来。他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孜孜不倦的教学态度,博得广大师生及音乐爱好者的赞扬和尊敬。 

  《今日中国》的记者谭爱清在80年代初曾多次采访傅聪,并在198019811983年连续撰写了三篇报道文章。《我的根在这里——专访傅聪先生》是其中的一篇,文中,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傅聪的现场表演,他在音乐中传达出的那份乡愁深深俘获了中国听众的心。 

  1981224日晚上,在上海音乐厅,在上海交响乐团团长黄贻钧的指挥下,著名钢琴家傅聪正同该团合作演出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这是他在近三年中第三次回国期间的最后一场演出。此时此刻,傅聪似乎把他多年来对同胞的深切怀念全部倾注到演奏里去了。在他一贯抒情和优美的风格里,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多年在外的游子回到母亲身旁的激情。他的琴声特别打动了那些鬓班白的听众的心,他们不禁回忆起29年前2月的一天,18岁的傅聪初次登台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的情景。”  

  身着一件中式对襟丝棉袄,外罩一件蓝色布衫的傅聪在上海锦江饭店接受了记者专访。虽然那次回国两个月行程里,他的讲学和演出活动十分繁忙,但看起来却毫不疲倦,反而显得精神很振奋。他说:“当我在最后一场音乐会中加演《夜曲》时,我并没有哭,但是我的眼睛是湿润的。这一次回来两个月,我更加强烈地感到我是如何爱中国,中国在我的生命中占着什么样的分量……” 

  演出所到之处,傅聪都要走走逛逛,看看中国的发展变化。在谈到西安和成都的旅行见闻时,他连声称赞这两个地方:太美了!“成都是自然的美。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朝气蓬勃,我觉得甚至连茅屋都挺有气魄的。四川整个气氛是比较轻松的,物资供应很丰富啊!”他接着说,“西安是中国历史的摇篮,我参观了许多古迹。使我丰富了很多很多。我深深感到中国的确是个艺术家辈出的民族。” 

  在傅聪的演奏中,他对中国民乐的天生感觉,似乎也影响了他对马祖卡舞曲的诠释。在演奏肖邦对波兰的怀旧之情同时,傅聪也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切思念。共同的乡愁成为不同文化间对话的桥梁。 

傅雷(左)和傅聪一九五六年在上海家中。吴宝基摄 

  家书抵万金 

  傅聪早年远赴海外学习钢琴,这段经历可以从《傅雷家书》管窥一二。这本经久不衰的书信集囊括了傅雷在19541966年间写给儿子傅聪的200封家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可作为指导孩子性格养成的亲子读物。父爱如山,跃然纸上。 

  金庸先生评论《傅雷家书》时,曾一语道破傅雷教育儿子的基本精神:“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正如1954年傅聪远赴波兰求学临行前,傅雷给他的叮嘱:“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阅读《傅雷家书》,读者会发现傅雷一方面和我们的父母一样,唠叨、牵挂、敏感、苛求、大事小事都不肯放心,另一方面,他又和绝大部分父母不同,他有着超凡的悟力、渊博的学识、澄明的人生哲学,他不只是询问、敦促、鼓励,而是用这一整套深厚的修养来爱和培养自己的孩子。 

  在家书中,他们谈音乐,也谈人生之真,谈中国人的境界,谈古典诗词,谈爱情与婚姻,谈金钱观,谈生活的艺术。从傅聪写给父母的回信中可以看出,父亲从他年少时就给予他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使他更擅长把握肖邦这位最有诗人气质的作曲家的神韵。 

  1955126日的一封家书中,傅雷这样写道:“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的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泅横流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另一封信中,傅雷还告诫年轻的傅聪:弹琴不能徒恃sensation(感觉),sensibility(感受,敏感)。那些心理作用太容易变。从这两方面得来的,必要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深深的化入自己的心灵,成为你个性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 

  2008年,傅雷诞辰100周年,儿子傅聪举办了系列个人音乐会纪念远在天堂的亡父。

    20201228日,一代传奇的“钢琴诗人”傅聪在伦敦去世,享年86岁。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