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旅游

夏至之日 向阳而立

2020-06-22 12:00:00 【关闭】 【打印】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在今年的621日,太阳到达黄经90°时开始。《二十四节气解》写道:阳极之至,阴气始生。日北至,日长之至,影短至,故曰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阳气最盛,日影最短,故又称日北至长日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曰: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为大,至为极,意味着万物此时的生长都达到极点。 

  根据时令与气候的变化规律,夏至时,阳气到达极致,但盛极必衰,夏至后的一天则阴气初动,故流传着夏至——阴生的说法,这也就有了夏至的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在炎热的仲夏时节,阳性的生物开始衰退,而一些喜阴的生物却开始出现。其中,属阳性的鹿角开始逐渐脱落,以待新生;雄性的知了因感受到阴气便鼓起双翼,开始发出清脆的鸣叫声;喜阴的药草——半夏开始在沼泽地或水田中向上生长,开启自己生命的旅程。夏季的生机活力在夏至这一天绽放极致。 

  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赶先。夏至是农业生产的黄金时期。在此阶段,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因此农作物向阳而生,生长旺盛。正如农谚有云:夏至时节天最长,南坡北洼农夫忙。玉米夏谷快播种,大豆再拖光长秧。这描绘的就是不同地区农事活动的繁忙景象。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这也说明了此时的降水对农作物影响很大,正所谓“夏至雨点值千金。”  

  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它不仅是重要的节气,还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之一。夏至三庚数头伏,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即将来临,因此,中国北方地区流传着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传统习俗,江南地区还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的说法。因时值麦收,自古以来,人们常常在此时庆祝丰收、祈求秋报。此外,夏至作为节日,还纳入了古代祭神典礼,具有祭地、祭祖之俗。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夏至日,祭地祇,皆用乐舞。《周礼·春官》亦言: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  

  夏至是反映季节变化的重要节令,它特有的气候特征和气象变化,为这一时期的诗词歌赋、民间谚语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一直是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话题。夏至时节,往往容易形成骤来疾去的雷阵雨,降雨范围小,故人们称之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就通过借喻这种特有的景象,用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一诗句,十分巧妙地勾勒出天气的变化无常,令人印象深刻。此外,夏至有雷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清明高粱小满谷,芒种芝麻夏至豆等一系列描写夏至的谚语,因其形象生动,朗朗上口,也广为流传。 

  时节惊初夏,声音似故园。”翠阴初夏,光亮如新,漫长的白昼,灿烂的阳光,仿佛是在提醒着我们,拼搏在今朝,奋斗正当时,不仅要珍惜如今每一个崭新的时光,更要热情迎接每一日全新的生活,尽情地感受夏至之日的美好。  

    丁一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话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