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旅游

清明寄思 砥砺前行

2020-04-01 16:54:00 【关闭】 【打印】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在202044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历书》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亦有言:物至此时,洁齐而清明矣。由此可见,清明节后,气候转暖,细雨蒙蒙,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清明,万物欣欣向荣。 

  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华。桐树开始开花生长。二候,田鼠化为。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开始出来活动。田鼠化为,表明此时阴气潜藏,阳气渐盛。三候,虹始见。日照雨滴而虹生,意思是在雨后的天空中,人们就能够见到彩虹了。 

  清明节气反映了物候的变化,因此,劳动人民往往在此时来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清明一到,雨量增多,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重要时节。正如农谚所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由此可见,清明与农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体现了中国农业社会文化的积淀。 

  清明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量的民族传统活动和民族风俗习惯由此代代相传,在不同地区和区域各有特色。在饮食方面,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一年四季不生病。江南一带则习惯吃青团。安徽、江西等我国南方省份多在清明节吃清明果。在体育运动方面,踏青、插柳、蹴鞠、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等项目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正如宋代词人柳永在《木兰花慢》中有言:乍疏雨,洗清明。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这便是对踏青活动的生动写照。此外,祭祖扫墓、缅怀亲人这一传统习俗历史悠久,传承至今。 

  如今,清明节已经成为了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人们饮水思源,缅怀英烈,悼念先人,寄托哀思,不仅是传统美德的彰显,更是历史文化的延续。现在,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然有上坟扫墓祭祖、燃纸钱金锭、放爆竹的习俗。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清明节祭拜观念的改变,人们更多提倡低碳祭祀、环保祭祀、节俭祭祀、安全祭祀,采用鲜花祭拜、网络祭拜、线上祈福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 

  特别是在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旧严峻的情况下,人们虽然不能亲自到墓碑前祭奠先人,但祭扫重在表达感情,相较于形式,内容才是根本。只要有真挚的情感,无论形式如何,都可以寄思亲人。要知道,传统节日之所以有绵延千载而不衰的强大生命力,其动力在于其精神内核始终如一,尽管它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传承表达方式,但无论怎么变化,它在本质上都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同样也推动着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万物更新,旧疾当愈。对春天的欣赏,让我们感受万物的生机和活力。对祖先的思念让我们感念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愿这个世界充满生机和无限希望,待到山花烂漫时,让我们一起携手登高忆峥嵘,传承文化共筑梦。 

  丁一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话语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