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旅游

寒露至 秋意浓

2019-10-08 11:00:00 【关闭】 【打印】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十七,太阳至黄经195度时开始。此时,气温低,露水多,露水快要凝结成霜,放出微微的寒光,故名寒露。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  

  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标志,寒露代表着深秋时节的真正开始,意味着冷热交替季节的到来。从秋分物候的“水始涸”,到立冬物候的“水始冰”,由暖到冷,由繁到简,由动到静,不知不觉间,寒露悄然而至。正如俗语所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无不让人感受到寒露带来的阵阵寒意。寒露时节之后,全国各地气温更低、寒意渐浓。深秋时节,“碧云天,黄叶地”成为标志性的景色,“寒露百花凋,霜降百草枯”“寒露霜降节,紧风就是雪”成为此时独特的自然之景。  

  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鸿雁来宾”,说的是寒露之日,最后一批鸿雁也已经大举南迁。“雀入大水为蛤”,是指深秋天寒,人们难觅飞雀,但见到海边有很多蛤蜊,因其贝壳纹路与雀相似,便认为它们是雀鸟变成的。正如《国语》云:雀入大海为蛤。盖寒风严肃,多入于海。变之为蛤,此飞物化为潜物也。菊有黄华,代表菊花开在寒露,经霜而不凋,故言有桃桐之华皆不言色。 

  寒露时节,秋风飒飒,天清气爽。登高秋游、观赏红叶、秋钓边、斗蛐蛐儿、吃母蟹、喝寒露茶……都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民间习俗。在此时节,寒露过后的连续降温吹散了迷雾、催红了枫叶,枫林尽染暖阳色,漫山红叶如诗画。色彩艳丽、充满诗意的美景,给日渐萧条的日子增添了些许生机与活力。当你漫步曲径,登高远眺,天地间沉淀出的浓郁底色,加上蓝天白云、巍峨山峰、南飞鸿雁、似火红叶的点缀,刚好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别样画面。寒露时节,金菊满堂,飘香人间,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柿子枝头笑,蟹黄味道长。每当亲友相聚时,进食几只肥蟹,蘸取姜醋伴诗吟,便是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此情此景,为这平凡的秋日增添了独特的秋意与韵味。 

  描写寒露的诗篇可谓数不胜数。唐代诗人戴察在《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写道:“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在寒露时节的一个月明之夜,梧桐树叶上的一滴寒露引起了诗人的兴趣,由此描绘出了一幅深秋时节的美妙画卷。唐代杜牧的《山行》是写红叶的杰作:远上寒山石径料,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宋代杨万里的《秋山》也说:乌柏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程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不同的笔墨,均刻画出了满山红叶的壮丽景象。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作为寒露时节的代表花卉,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的象征。 

  寒露至,秋意浓。在诗意的白露之后,寒露,尽管蒙上了一层寒凉的秋意,但也带来了属于它的独特意蕴。寒露后,水风轻、月露冷、梧叶黄、枫叶红,随着秋声乍起梧桐叶落,冷风淅淅疏雨潇潇,冬天的脚步仿佛也慢慢临近了。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