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旅游

优秀传统文化怎样进校园

2019-06-20 14:10:00 【关闭】 【打印】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对于老师、学生、家长都已经是非常熟悉的话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课程开发散乱、教学形式单一、教师素养欠缺等问题非常普遍。日前,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的首届全国传统文化教学研讨会上,来自高校的专家和全国70余所小学的一线教师分享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经验、困惑和建议等,探讨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优质教材保证教学内容

  福建的土楼、内蒙古的蒙古包、陕北的窑洞。

  苏步青的故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克服重重困难,为中国数学界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整齐响亮的诵读声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东升小学一节五年级的《传统文化每周一课》展示课上传出。40分钟的时间,国学小知识”“德育小故事”“诗文小链接”“通关小检测四个部分将课堂填充得丰富而有趣。

  这节课所使用的教材是由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周一课》,而讲授这节课的正是这套系列教材的主编吴明渠。吴明渠有十多年传统文化教学经验。在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时,很多学校和老师都面临着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什么时候教的难题。吴明渠说,于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想到要做一套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内容课程化,教学操作模式化的教材,从而实现全员参与传统文化普适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淑兰指出,有教材、入课表、有老师、有评价是一门标准的课程应包括的四个方面,其中有一套好的教材非常重要。但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不少学校在推广传统文化进校园时,会自编系列校本教材,而这些教材的内容多集中在《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古诗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仅局限在经典诗文或四书五经。还应包括国貌(山川河流、名胜古迹)、国史(历史发展、重大事件)、国风(民风民俗、吃穿住行)、国艺(文化经典、戏曲艺术)、国技(民间工艺、传统技术),以及中华传统美德等。这些内容都应包含在教材里。人民出版社重点工程办主任鲁静指出。

  教师素养决定教学质量

  “2014年,我在宁夏一所乡村中学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但是当时受到很大阻碍,老师认为没意义,学生更是不想学。宁夏盐池毛泽民红军小学校长范玉江回忆说,那时我就意识到传统文化进校园,首先要老师动起来。

  教师的热爱和重视程度以及教师的素养对传统文化进校园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宁欣指出,作为教师自身,应该有厚重的文化积累和底蕴。小学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涉及面可能不会非常广和深,但老师应该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有品质。

  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不能仅交给语文老师。刘淑兰指出:全员育人是学校教育中非要重要的一部分。各个学科的老师都来参与,要依托学校的各个学科。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很容易被遗漏,这些学科老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意识也往往不够。

  我们除了常规的16年级教研组,还设置了经典诵读、书法、国学等6个不同特色教研组,老师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或发展需要,自由选择参加并讨论教学中的困惑,分享、学习优秀的经验成果。东升小学校长干兴志说,老师们文化品位的提升让学校的书法特长班、经典诵读特色班等各种各样的特色班级涌现出来。

  此外,不少学校邀请传统文化从业者走进校园。在非遗项目金钱板传承人走进重庆市邹容小学为学生们带来技艺表演和专业讲解后,让学生小张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金钱板看上去和快板差不多,但是通过专业老师的讲解,我才明白两者之间的差异。

  培养方向影响学生成长

  学习抖空竹、吹葫芦丝、做陶艺作品……在福建省三明市实验小学,不同年级的同学会体验和学习不同的传统文化技艺。学习排瑶刺绣、瑶族长鼓舞,在瑶族学生占97%以上的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小学,每周都会有瑶族的传统技艺课程。下农田、认农物、画果蔬、诵农诗……四川省彭州市濛阳镇小学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传承教育。

  要让传统文化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书本教育,也是实践教育。孩子的成长在活动之中。学校应该选择适合引进学校、适合小学生学习、能对小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展示,孩子能够将知识转换为自己的能力。

  许多学校带领学生走进当地博物馆、名人故居、名胜古迹,拜访当地民间艺人等就是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就在身边,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书法研究员罗良建指出,不妨做传统文化的旅行者,可以先行走后阅读、先阅读后行走或者可以边阅读边行走。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更感兴趣,也更有感悟。

  德育教育也必不可少。传统文化说到底,既有物质文化也有精神文化,但核心内容是价值观、道德规范、礼仪习惯等。刘淑兰说,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扩展到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去。因为学生未来一定会走向社会,要去适应社会。传统文化教育最有意义的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与别人合作,学会尊重、有责任感。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