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

“隐形冠军”之父解码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新范式

2025-07-31 14:05:00 【关闭】 【打印】

  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全球化”,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叙事正在经历一场范式革命。凭借硬核技术、深厚文化与品牌价值,它们正加速摆脱“世界工厂”的旧有标签,在全球经济舞台上争取新的席位。这场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品牌”的大幅跃迁,其核心驱动力何在?以“隐形冠军”(指代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但在公众视野中不为人所熟知的中小企业)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又展现出何种独特优势?在全球化格局重塑的今天,它们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在接受本刊专访时,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隐形冠军”理论创始人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认为,中国正经历一场从低成本制造中心到全球创新策源地的历史性转型,这股力量不仅重塑着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 

赫尔曼•西蒙

  从“世界工厂”到“创新热土” 

  《今日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制造”几乎是“世界工厂”的同义词。如今,众多创新型中国企业正吸引全球目光。您如何描述中国在全球经济,尤其是在创新领域的这一根本性转变? 

  赫尔曼•西蒙:的确,中国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低成本制造业的中心跃升为全球质量与创新的策源地之一。这一转变由巨额的研发投入驱动,使得中国企业如今在铁路、电动汽车、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占据了全球领先地位。华为、比亚迪及TikTok等大型企业,正是这一演变的生动例证。 

  但中国的创新实力并不仅限于大公司,“隐形冠军”同样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将传统工艺做到极致的高端羊绒品牌沙涓(Sandriver),凭借骨传导技术开创全新赛道的韶音(Shokz),都彰显了“隐形冠军”的创新活力。可以说,中国不再仅仅是“世界工厂”,而是成为一个创造者,正在设定全球技术趋势,并重新定义技术领导力的内涵。 

2025年6月30日,参加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夏令营的外国高校师生在北京参观小米汽车超级工厂  

  科研与市场的双轮驱动 

  《今日中国》:您认为推动中国企业完成这一升级背后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 

  赫尔曼•西蒙:首要驱动力在于巨大的研发投入,以及由此培养的庞大高素质科学家与工程师队伍。我最近访问了南京和合肥,在全球城市科研产出排名中,南京位列第6,合肥位列第13。相比之下,德国最顶尖的城市柏林和慕尼黑仅排在第2728位。这组数据直观地揭示了中国在科研人才与成果上的巨大潜力。 

  此外,全球供应链的重塑与数字化转型,也加速了这一进程。另一大关键因素是,中国的消费者比其他国家更乐于接纳和试用新产品,这使中国不仅是庞大的消费市场,更成为全球创新的“试验场”。 

  《今日中国》:您以“隐形冠军”理论闻名于世,您认为与欧美国家同类企业相比,中国的“隐形冠军”有哪些独特优势? 

  赫尔曼•西蒙:中国正涌现出大量“隐形冠军”,尤其是在先进制造和数字技术领域。过去五年里,我识别出的中国“隐形冠军”数量已从约100家增至300家。 

  其独特优势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卓越的产业集群效应,二是惊人的规模化速度。这两点赋予了它们极高的敏捷性和市场响应能力。中国企业从研发到上市的惊人速度,总令我印象深刻。在我看来,中国企业非常擅长将研发与应用高效地融为一体。     

  品牌出海与价值链深耕 

  《今日中国》:您如何看待这些“隐形冠军”的崛起对中国创新格局及全球产业地位的重塑? 

  赫尔曼•西蒙:这些“隐形冠军”正通过顶级的品质、持续的创新和精准的品牌塑造,在利基市场(niche market)上精耕细作,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品牌建设至今仍是中国许多大型企业面临的挑战。全球品牌100强中,目前只有小米(第87位)和华为(第92位)两家中国企业。我们知道,打造全球品牌需要数十年积淀,日本和韩国品牌的崛起历程便是明证。但这些“隐形冠军”的崛起表明,即便是中小型企业,通过聚焦并做透一个细分市场,同样有机会赢得全球品牌声誉。这需要顶级的质量、不懈的创新和有效的沟通。我坚信,中国品牌必将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 

  《今日中国》:展望未来,中国以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将如何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与全球化趋势? 

  赫尔曼•西蒙:很多人认为全球化正在倒退,但我认为,它只是在改变形态。自2010年以来,我们观察到一个关键转变:全球出口增速开始低于全球GDP增速,我称之为“相对去全球化”(relative deglobalization)。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球联系的终结,恰恰相反,它标志着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企业之间的连接方式,正在从过去简单的“跨国卖产品”(出口),升级为更深度的“到他国建工厂”(外国直接投资,即FDI)。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这种新模式:过去,一家德国公司可能在德国生产,然后把产品运到中国销售。而现在,它更倾向于直接在中国投资建厂,为中国乃至亚洲市场进行本地化生产。这个趋势是双向的,比如,中国的宁德时代正在德国运营一座大型工厂,比亚迪也正在匈牙利兴建汽车工厂。 

  因此,我们正在亲身经历的是一场全球产业链的深刻重塑。企业不再仅仅是产品的搬运工,而是成为全球不同区域经济的深度参与者。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虽然不是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但无疑像一个“加速器”,促使更多企业从“产品输出者”转变为“本地化生产者和运营者”。 

2025年6月29日,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省,印度尼西亚电动汽车电池一体化生态系统项目奠基仪式在西爪哇省卡拉旺与北马鲁古省东哈马黑拉两地同步举行。图为印尼总统普拉博沃(中间)与中国驻印尼大使王鲁彤(左一)、印尼能源与矿产资源部长巴赫利尔(右二)、印尼国有企业部长埃里克(右一)、宁德时代联合创始人李平(左二)等出席仪式,并共同按下启动按钮

  在挑战中建立全球信任 

  《今日中国》:尽管成就斐然,但您认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品牌领导力的角逐中,还面临哪些主要挑战? 

  赫尔曼•西蒙:我认为,中国企业仍主要面临三重挑战:首先是全球市场存在感与品牌认知度的短板;其次是部分市场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疑虑;最后是在西方市场可能遇到的文化壁垒,这其中也包括外语沟通能力的提升。 

  要成为真正的全球领导者,中国企业必须在品牌建设、提升透明度和建立信任方面下足功夫,同时学会在日益复杂的全球地缘政治环境中灵活应变。面对宏观政治环境,企业能做的有限,必须学会审时度势、积极适应。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