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

“双昌”两村携手记

2024-08-14 09:25:00 【关闭】 【打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让重庆荣昌区普陀村的水库水,流进了四川隆昌市三合村的农田。 

  “放水喽!”水稻灌浆时节,普陀村种粮大户蓝云霞松开阀门,清水从田块一角的水龙头中流出,不一会儿便为地里的水稻解了渴。 

  蓝云霞浇的地,是从三合村村民刘和荣手中流转来的。 

  田垄上,刘和荣手摇斗笠,瞅着满畦的清水说:“这场景,3年前可不敢想。往年浇水都要向邻村借,抹开脸、跑断腿,可总是不够用。” 

  三合村和普陀村紧挨着。山上的水库是普陀村建的,三合村要用水,得先过普陀村,之前双方一直谈不拢。 

  这事儿,普陀村新任村支书唐强看在眼里,三合村老村支书王东急在心里。双方都在合计。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扎实推进,2021年,四川重庆携手,建起了“双昌”农业合作示范园。示范园先行区,就选在三合村与普陀村。 

  乘着区域协调发展的东风,两个村的干部们走田埂、跨渠沟,一起商量用水的事。 

  “新修一条渠,从山前的濑溪河引水,增补库存。”唐强聊怎么开源。 

  “田垄下再留个口,让水顺势流,不用另占地。”王东谈如何省地。 

  你一言,我一语,用水渐渐有了谱。 

  示范园里,产业扎下根,资金进了村。水渠通了,水库满了,水流进了三合村,但也带来了新问题。 

  “种水稻,要提前一个月上肥料,水这么流,肥都跟着流走了。”家住上游的蓝云霞说出了顾虑。 

  王东心眼实:“咱们共用水,不能让邻居吃了亏。” 

  唐强点子多:“大水漫灌搞不得,那咱就弄精细化灌溉。” 

  今年4月,在两个村集体支持下,蓝云霞流转了两个村的大片地,申请农业贷款,给农田装上“自来水”,“引水管网埋地下,哪需要水,就开哪的闸。”水从地下流,不再带走肥,自家的肥还留在自家的田。 

  如今,行走在示范园先行区,千余亩农田边上,近百个水龙头成了新景观。蓝色水龙头伸出田垄,给诗画田园添了彩。 

  变化不只是用水。 

  “双昌”的路畅通了,一条双向6车道、总长35.8公里的大道通车,物流更高效;产业链打通了,“双昌”共建了4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稻田虾等特色农产品进了城里的商超,鼓了村民的钱包。 

  “双昌”农业合作示范园内,人均年收入从成立前的1万多元,增长到去年的2.6万元。“今年预计能到3万元!”唐强说。 

  放眼望去,水渠清水汩汩,水稻长势喜人,劳作的村民,翩跹的水鸟,构成了一幅田园画卷。川渝交界处的美丽乡村,区域协调发展的故事还在继续。 

  《 人民日报 》( 20240814 01 版)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