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

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贸合作网络

2022-11-01 14:41:00 【关闭】 【打印】

繁忙的上海洋山深水港

  过去十年,不仅是中国企业不断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更是中国积极推动全球化车轮滚滚向前的十年。面对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民族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的阻碍,中国没有犹豫、也没有等待,以坚定的态度和实际行动,在全球经贸合作网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也支持着广大与中国有着相似想法的经济体,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经贸合作推进全球化发展 

  各国经济与市场的紧密联系,既是全球化背景下各方开展基于市场进行平等交换的基础,又可能会受益于经贸合作形成的供需关联和福利增加。国际贸易活动因此受到广泛重视。 

  20122021年,全球贸易总体呈现扩张。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包含177个经济体的全球进口额从18.0万亿美元增加到21.2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8%;全球出口额从17.8万亿美元增加到20.8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7%。其中,中国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过去十年,中国的进口从1.8万亿美元增加到2.7万亿美元,年均增速为4.4%;出口则从2.0万亿美元增加到3.4万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5.7%。正是因为中国进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在全球进口总额的比重从10.1%增加到12.7%,在出口中的比重则从11.5%增加到16.2%。中国市场份额的增加为各国创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扩大对华出口成为许多经济体的重要共识。为了支持这些经济体的对华出口,中国不仅积极鼓励包括以跨境电子商务方式的进口,还专门举办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市场、开拓中国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中国消费的提质升级提供了支撑。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加速优化,各方以合作探索优化价值链参与方式更为有效。 

  十年间,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不小改变。中国市场为来自全球的农业从业者创造了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与2012年相比,2021年,肉类和奶制品占中国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增加了420.8%102.0%,水果、咖啡和谷物等的进口占比也出现翻番。与此同时,中国的工业制成品不仅满足了国际消费市场的需求,也为各国供应链的强化提供中间品。中国出口的电子机械类商品的比重从23.8%提高到26.7%,增幅达到12.4%。出口的航空器、轨道交通和车辆的占比也分别增加了22.0%23.3%32.7% 

  伴随货物贸易而兴起的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经贸合作蓬勃发展,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企业间、市场间、国家间建立起了更为稳定和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以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为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柳工建成了5个全球研发基地和多个研究院所,超过1500人的研发团队、全球研发中心和海外研究所强化了柳工的创新发展动能。2021年,研发科技创新对柳工新产品的收入贡献达到80%以上。 

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开出的中欧班列

  十年间,国际贸易也加速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速度,为各方把握这一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创造了条件。作为在中国西南部的广西,向海经济持续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中欧班列持续加力,北部湾港开启通航30万吨级巨轮的历史,2021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00万标箱,海铁联运班列突破6000列。伴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开辟,多式联运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有了新的更低成本、更为便捷的出海口,包括东盟在内的国家也获得了更具竞争力地参与中国国内大循环的新路径。伴随跨境电商的发展,全球各地的消费者在决定自身需求上有着更大的发言权,直接助推了产需双方的良性互动和互补发展。 

  十年间,全球经贸环境风起云涌,“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频频出现对国际贸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企业并没有“等靠要”,而是携起手来,展现大国企业的责任与担当。中国的对外贸易不仅满足了各国市场稳定发展时的需求,在出现市场急剧变动时更成为经济的重要稳定器。新冠疫情突发后,中国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为各国提供了大量的口罩、呼吸机、消杀用品等产品。同时,中国鼓励企业积极发挥优势,满足相关需求,使得包括包装物、冷藏设备、注射器等防疫所需的各类基础物资有了充足的保障,为应急状态下防范供应链的断裂贡献了重要而积极的力量,也为疫苗的迅速分发和普及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应该说,过去十年,中国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更深度融入全球经贸合作网络。中国企业与国际供应链上下游的相关方通过竞争与合作,持续优化生产方式,响应市场需求,同时提供各种创新的解决方案。 

  跨国投资促进增长 

  伴随贸易的快速发展,各国企业更为关注跨国投资,希望发挥资本的撬动作用,以全球大市场和全球大生产持续改进自身的发展模式,减少外部风险与冲击对企业可持续经营的影响。过去十年,全球风云变幻,次贷危机后经济复苏叠加新冠疫情、局部地缘政治冲突等诸多风险,但与中国相关的跨国投资却表现出旺盛的活力。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数据,2012年中国的外资流入量为1210.7亿美元,占全球外资流入量的比重为8.2%2021年,中国的外资流入量为1809.6亿美元,全球占比增加到11.4%。外资流入占比的增加,说明中国市场对各国企业的吸引力增强,企业不仅希望凭借中国的产业和要素禀赋优势增强其全球竞争力,还希望能够通过投资中国增加获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红利的机会。 

  与外资流入相比,中国企业以对外投资方式开拓国际市场的步子迈得更大也更果断。2012年,中国的对外投资为878.0亿美元,占各国对外投资总额的6.8%2021年,中国的对外投资达到了1451.9亿美元,增幅达到65.4%。受此影响,中国在全球对外投资中的比重也提高到8.5%,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和选择。 

  十年来,中国的外商投资环境持续改善,制度更为健全,外资企业可以选择更为灵活的方式开展对华投资。不论是《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出台,还是上海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持续扩容创新,都显著降低了中国市场的外资准入门槛,减少了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和要求。 

沈阳已经成为宝马在德国之外的另一个家。图为沈阳工厂生产线 

  欧美企业在面对全球诸多不确定的环境下,加大了在华投资,以期获得更为稳定的投资回报,并提升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能力。以汽车行业为例,中国取消了外资的股比和合资企业数量等的限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吸引了包括特斯拉、宝马在内的全球知名厂商新建或扩大在华投资。尤其是,中欧汽车产业的合作基础好、历史久,双方都能够从合作中获益。在企业的推动下,中欧汽车产业在双方碳排放发展路线、目标与监管要求、市场需求趋势和新能源汽车创新等领域,保持了积极交流,为更好响应市场需求和环境的变化提供了条件。2020年,德国大众汽车集团通过对江淮控股、国轩高科的投资,增加了持股比重,有效支持了其在混合动力、电气化和数字化领域投资的战略部署,也为其在新能源领域拓展中国市场创造条件。无独有偶,宝马也计划投资百亿元人民币扩建在沈阳的高压电池生产中心,成为其全球第三家和德国之外的第一家完整的动力电池中心,为其将纯电动MINI的生产线转移到中国服务。 

  中国企业也积极参与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非合作论坛的“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等政府间共识为企业行动提供了指引。中国企业以自身优势为基础,按照非洲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和要求,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制造业、采矿业、农业加工、工业园区等项目,探索以投资运营等方式与业主共享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除了参与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电站等项目的建设外,中国企业还着力于两种重要的方式:一是与非洲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利用资源为其经济发展服务。2017年,来自广西北海的祥和顺远洋捕捞有限公司在毛里塔尼亚投资数亿元建立了涵盖捕捞、仓储、加工等全产业链的综合性远洋渔业园,与8家国内企业协同形成了协同发展的模式。园区的建设不仅为当地创造了数百个就业岗位,而且直接对接中国国内的广阔市场,保证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助推非洲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非洲国家希望能够在全球价值链上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中国企业以产业园的方式在非洲投资,不仅帮助园区所在国在国际贸易上赢得更大市场,还通过培训增强了产业工人的劳动技能。亚吉铁路的建设使得埃塞俄比亚得以高效获得海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道,而包括东方工业园在内的中国投资者则在市场培育、产业链配套和海关便利化等诸多方面为东道国融入全球经贸合作体系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水平对外开放惠及世界 

  中国经济体量的扩大给全世界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为各国厂商产品对华出口提供集中、统一的平台,而且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全球首发产品的展示创造条件。全球知名美妆企业爱茉莉太平洋不仅连续5年参加进博会,而且将大量新品放在进博会首发。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等医药企业将全球领先创新药、免疫类治疗药和罕见病药的发布放在了进博会。服贸会、东博会等各项专门业务领域和地区重点的展会,在微观层面提供了国内外市场交流,要素整合和创新对接的渠道,在宏观层面为更高水平的开放提供了更有竞争力的支撑和市场需求,为推动包括国际经贸协定在内的高水平开放制度安排、改进区域乃至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新的方案和路径。 

2019进博会阿斯利康展台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维持坚定的对外开放态度与行动不动摇,坚持以市场为优化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鼓励各方通过创新应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各种挑战,加大创新对经贸合作方式与内容的持续支持,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方的共同利益。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只有合作与协同、信任和配合,才可能重新建立起全球经贸合作的合理秩序,才能够为包括最不发达经济体和中小企业在内的各方提供可以参与并从全球经贸合作中受益的渠道。以相互协同降低全球供应链承受的压力是应对通货膨胀的关键,而重拾对全球市场以非对抗方式解决问题的信心则是各类资源得以合理、有效、可持续使用的前提。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愿意将自身的经验与各方交流,也尊重各方选择的发展路径并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寻求共赢的合作模式。 

 

  周密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