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

天津: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2022-07-12 10:54:00 【关闭】 【打印】

  71日,天津港。可装载14566标准箱的乞力马扎罗轮开始远程操控装卸,标志着这座港口的传统集装箱码头全流程自动化升级改造项目全面竣工。一座港口的升级折射一座城市的发展。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先试改革措施、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到天津考察调研等,擘画国家战略,指导改革发展,赋予这片热土无限的力量。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的要求,天津谋划政策、狠抓落实,努力转换经济动能,坚持绿色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在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转换动能创优势 

  625日,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闭幕式上,一辆酷炫的蓝色轿车开到舞台中央——中国第一辆纯太阳能汽车天津号首次公开亮相。 

  这是一辆百分之百太阳能的全自动无人驾驶车,融合感知技术让其可以应对复杂的路况和天气。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在现场介绍,这辆车由天津42家单位联合攻关、自主研发,不使用任何化石燃料和外部电源。 

  天津号的诞生,离不开天津提升发展质量的转型。 

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拍摄的天津卡雷尔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机器人(20191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20世纪90年代起,重化工业成为各地快速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依靠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等方面的投资,天津速度连续多年领跑全国。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后,旧产业、旧模式动能逐渐疲软,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然而当时天津的发展惯性还未消除。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说。 

  20142月,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幕开启。天津定位更加明确: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破局之路就此铺展。201410月,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正式建立,打通装备制造产学研链条;20154月,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落户天津,在融资租赁等诸多方面探索制度创新;201611月,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挂牌成立,促进京津两市创新研发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2017年,天津直面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怕褪去胭脂脸难看”——滨海新区将统计口径由注册地改为实际所在地,主动挤出2016GDP“水分”3000多亿元;全市铁腕治污,对贡献非绿色GDP的企业关停整治;优化GDP结构,完成粗钢380万吨、生铁175万吨的产能化解任务。当年,天津GDP增速从2016年的9%下降至3.6% 

  增速减慢的同时,高质量发展的势头已显——当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4%,新注册民营市场主体超22万户,增长近4成;世界智能大会2017年开始落户天津,智能科技成为天津现代产业体系的引领;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快速成长;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 

  天津市统计局副局长张建强说,天津如今产业链向高端化方向提速发力。2021年高端装备产业链中的工业母机、智能装备、海洋装备等3条子产业链营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绿色石化产业链营业收入增长42.8%,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倍,均大幅快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 

  绿色发展天地宽 

  协同发展的京津双城记为我的事业打开新格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的津滨双城记,让我们全家安心快乐地生活。致力于将人工智能融入农业的胡建龙,2018年把科芯公司总部从北京搬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2019年一家三口落户当地。 

  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2006年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在与天津中心城区相向拓展过程中,不少散乱污企业扎根中间地带,生态遭到破坏。同时,滨海新区以发展产业为主,城市公共服务相对较弱,到2016年,每天有30多万人不得不往返于两个城区之间。 

  系统性问题还需系统解决。20175月,天津开始集中整治取缔2.2万家散乱污企业;同年11月,天津开始对875平方公里湿地进行全面保护;20185月,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之间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正式划定,为京津冀东部再造一叶绿肺 

  “736平方公里大约是天津中心城区面积的两倍,开始有人觉得这锁住了经济发展空间,但事实证明,这里蕴含着发展的绿色密码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现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边伟光说,无论是林地碳汇的绿色银行作用,还是生态屏障内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带来的会展企业聚集,都是绿色的经济效益。 

  在建设生态屏障的基础上,202011月,天津提出打造津城(中心城区)滨城(滨海新区)双城发展格局——“津城重点突出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历史文化底蕴特色,滨城重点凸显海洋文化和近代工业文化的特点。 

  绿化之后的发展路径给百姓带来的获得感成色更足——2021年,天津每天双城通勤的市民已减少至4万左右;PM2.5平均浓度也从2013年的96微克每立方米下降到39微克每立方米。 

  改善民生暖人心 

  听到被天津的哪项政策温暖到了的问题,年近古稀的南开区欣苑公寓社区居民高丽华脱口而出:延长供暖! 

  曾经,天津每年的供暖期只有120天左右。从2016年开始,天津连续6年将供暖时间延长到约150天,市区两级财政累计多支出超45亿元人民币,没让群众多花一分采暖费。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发展的落脚点。每年年初,天津都会部署当年要着力解决的20项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2022年,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位列第一。 

  以700米为服务半径,河西区鼓励企业竞标运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同时,拿出专项资金补贴,为周边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洁、助浴等服务,通过企业为主、党政助力、公益支持,实现老有所养。目前,这项经验已在全国推广。 

  十三五期间,天津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保持在75%以上。近5年来,天津为36万户居民解决了历史遗留的房产证难题,完成160多万平方米棚户区、94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2.2万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 

  搬进楼房那天,年逾七旬的罗学发把祖传的挡板扔了。他家以前住在天津红桥区棚户区同义庄,地势低洼,遇雨便淹,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块挡板防止雨水倒灌。 

  2016年底,天津决定用3年时间实现市区棚改清零。干部上门来帮罗学发量身定制搬迁、补偿方案。到2019年底,包括罗学发在内的30万居民全部出棚进楼,户均面积由原来的约20平方米,增加到65平方米以上。 

  武清区南蔡村镇丁家(邢去开加瞿)村村集体2013年时几乎没有收入。区镇两级政府2014年指导这个村从32户农户手中流转土地157亩,成立金河滩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2015年又投资255万元在这个村建起了石磨面粉厂。2021年,这个村村集体收入达107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1.6万元增长到2.7万元。 

  靠种葡萄,我买了车和楼,过上了好日子。村民杨振刚在大棚里忙活着,对自己人生的下一个10年充满希望。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天津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不断迈进。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