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

凝聚青年力量,聚焦“碳中和”背景下的全球科技创新合作

2021-11-30 13:49:00 【关闭】 【打印】

  20211125日至26日,由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举办的“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全球科技创新青年科学家沙龙”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是“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全球科技创新治理路径”。 

 

  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党委书记王义军在致辞中表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全民的自觉行动。在这个过程当中,青年的创新和交流无疑是重要的力量。此次活动旨在促进碳中和领域中外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跨界交流和深度合作,为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贡献青年力量。     

  立足国情,寻求国际合作 

  2021921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中国在力争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这一决定与中国国内的减排政策高度一致,也是中国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与过往减排政策的直接延伸。”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表示,这是中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作出的重要承诺。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在现场发言 

  赵刚介绍,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中国就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启动了“绿色丝绸之路产业园”项目,促进了中国与各参与国在绿色发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赵刚说:“我们还在‘一带一路’建设与‘南南合作’方面,加大了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合作”。在赵刚看来,除了发展中国家,中国与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也有着很高的共识,同时也面临很多机遇,有着很好的合作基础,“双方在能源转型、碳排放交易体系、科研创新、绿色金融等领域具有很强的合作互补性,在气候治理、促进绿色发展等方面拥有巨大合作潜力”。 

  “没有科技创新作为保障,双碳目标实现起来就很困难,所以我们要跟一流的国际机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合作。”赵刚说,目前中欧在这方面的合作效果凸显,如中德在青岛建立的中德生态园、科技部与德国联邦教研部合作开展的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研发项目、成都中法生态园项目等,都已成为国际合作绿色低碳发展的典范。“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德欧领导人会晤期间,中欧决定建立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打造中欧绿色合作伙伴关系,这将在推动全球碳中和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毛涛认为,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要立足国情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他介绍说,中国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当中,城镇化率约为63%,而美国是80%多,欧洲的很多国家超过90%甚至个别国家达到100% 欧美国家在碳达峰时的人均GDP已经达到3万美元,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都基本完成,是一种自然的达峰。而中国的人均GDP刚刚突破1万美元,到2030年左右可能会达到2万美元。“中国既要发展,又要控制碳排放,付出的努力要比西方国家大很多。”毛涛说。 

  同时,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很大,占全球的30%,连续11年居全球第一位。“中国的制造业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绿色发展也是一个短板,在能源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等领域亟需补齐短板。”毛涛说,在很大程度上讲,没有工业的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都会受到影响。 

  他强调,中国向全世界供应了很多工业品,不能把制造业产生的所有二氧化碳排放都算在中国人的平均值上,有必要从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上看人均排放。 

  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核心 

  电力的零碳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板块。目前全球高达41%的碳排放来自于电力行业,在中国更是高达48% 

 

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开发部主任王晓龙在沙龙上与大家交流 

  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开发部主任王晓龙认为,“在‘双碳’目标的要求下,建立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尤为重要”。为此,华能集团清能院研发了“3+X”碳中和技术体系。“这个‘3’就是风电、光伏、储能,是作为新一代电力系统主要的支撑技术;“X”代表新兴技术,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就被定位为新兴技术。”王晓龙介绍,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减排潜力大,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科技部的带领下,华能集团与美国、欧盟、英国等相关部门进行了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项技术也已经成为华能集团的技术名片。 

  “从2008年中国第一个燃煤电厂的二氧化碳捕集开始,到今年主动承担国家的重点任务做百万吨燃煤电厂的二氧化碳捕集,我们把百万吨打入了国际主战场。”王晓龙说,实现碳中和路径的核心就是技术,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主动占据市场。 

  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路径的核心。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灿表示,碳中和目标本身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部分,而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仅靠中国和几个主要国家是远远不够的,这意味着全球需要合作。”王灿介绍,在碳中和目标引领下,未来先进的能源和低碳技术会成为全球下一轮经济的科技前沿、市场的重点,会成为一个竞争的新高地。 

  王灿介绍说,世界各国的碳中和战略都在谋求产业和市场竞争力,比如欧盟强调2035前要实现深度脱碳,实现关键技术的产业化;美国计划在氢能、储能、先进的核能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形成新的产业竞争力;日本在可再生能源制氢、储氢、运氢和氢能的发电运用等领域要形成一个成系统的产业竞争优势等。中国也要通过国际合作进一步扩大现有的技术市场。 

  实现“碳中和”需要多方面“和声” 

  与会青年专家学者纷纷表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是全球共识,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创新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致行动。 

  法能(Engie)中国执行副总裁刘恒伟表示,“鉴于全球零碳转型的紧迫性,世界各国亟需加速能源技术研发,商业化推广和部署,并倒逼能源基础设施升级和能源监管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他认为,当前中国能源行业正面临从化石能源到零碳能源的加速转型、数字化赋能以及创新监管环境等三大挑战和机遇,“只有主动加快战略转型,积极推动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才能在零碳化、数字化、分布式的能源变革中发展壮大。”他认为,中国已成为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商业化的领导者,亟需加快科研成果原始创新,并强化向产业化转移,不断提升清洁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谈到如何通过持续创新达到碳中和目标,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路跃兵同样认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首先是技术方面的创新,因为没有技术谈创新就是空谈,技术是驱动创新的核心;其次是制度方面的创新,通过政策规范等方式进行优化调整,为创新提供发展的沃土和基础,使企业,投资者和消费者有意愿向绿色低碳转型;最后是金融方面的创新,因为产业的发展需要资本的支持,好的资本支持技术创新,从而得到更高效的创新与发展”。他认为,技术、政策和金融创新是实现碳中和的基础保障。

  在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企业的参与必不可少。作为中国最大的乳品企业之一,伊利集团把“双碳目标”融入到企业战略中,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组织公司内部和产业链上的碳盘查和碳足迹的核算,并通过系统的技术创新,逐渐把大部分燃煤锅炉替换成天然气锅炉,并通过余热回收、热泵等技术,提高工厂的能源利用效率,每年节省的能源成本超过1亿元人民币。2020年,伊利集团24家工厂通过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19家工厂被工信部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三菱电机(中国)有限公司环保事业部总监倪悦勇在沙龙上分享交流“减碳”经验 

  三菱电机(中国)有限公司在践行“碳中和”目标的进程中,通过应用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环保技术,开发出了“E-JIT综合解决方案’,此方案已经在中国首发,助力中国绿色转型。该公司环保事业部总监倪悦勇介绍,三菱电机的综合解决方案“E-JIT”融合了日本制造业在制造领域、节能领域、环境领域数十年来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环境对策效率、能源效率、生产效率的课题贯穿整个供应链,提供一体化均衡综合解决方案。 

  国际能源署(IEA)今年发布的《2050年净零排放:全球能源行业路线图》指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技术中,50%的技术目前尚未成熟。“这就需要我们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技术,与之匹配的技术等加大研发力度,形成国际竞争力。”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唐旭表示。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