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

中国企业“走出去”如何防范金融风险

2020-10-21 13:19:00 【关闭】 【打印】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迅猛,已从商品输出、劳务输出和技术输出升级为资本输出,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然而,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10月19日,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举办的“中国企业‘走出去’金融风险防范”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根据2019年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直接投资的统计公报,201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全球第二,存量全球第三,覆盖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超七成的企业盈利或者持平。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是稳步增长,投资领域多元化,八成集中在服务业。从效果上来看,对东道国的税收、就业贡献是显著的,对外投资双赢的效果凸显。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尽管中国企业出海成绩显著,但是近些年随着中国企业出海发生的一些与风险相关的问题,值得引起充分重视。例如,华为公司是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以大量海外投资成为同行业业务规模第一位的为数不多的冲到世界领先位置的中国企业。但是,在美国方面采取全面打压遏制中国后,华为公司的处境引发全球关注,对中国出海企业而言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在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全球范围内投资环境恶化、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攀升的情况下,中国打造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成为必然选择。贾康指出,在双循环中,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推进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在现代化路径上发展的要义。这其中包括中国企业更为积极地“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参与海外投资。而在这个过程中,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开展相关业务是中国企业必不可少的内容和环节。与此呼应,近些年间,中国金融业也相应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在开放发展的“双循环”下,经济金融安全关乎命脉。值得注意的是20207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之后的8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再次重申重视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现实表明,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和金融开放,必须加快金融监管国际化进程,坚守底线防范金融风险,全力保障金融和企业的安全。”贾康说。 

  为此,贾康建议,在提升企业特别是深度介入全球化的企业的风险意识,引导他们选择安全的金融合作伙伴的同时,还需要在外资金融引进过程中,建立有效的防范、预警和监管机制。同时,建立金融风险信息中心和数据库,以对潜在的金融风险进行预检和预警,从而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贾康表示,“在更多依靠内循环为主体的同时,我们要对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保持充分而深刻的认识,以理性地认识和把握中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的有机联系,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和平发展。”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黄剑辉指出,中资银行与中资企业必须携手出海。“中资企业和中资银行要搭建成航母舰队,工商企业走到哪里,中资银行业就跟到哪里,实行国际国内一体化运作。”他还建议,打造中资银行服务中资企业出海的数字化平台。类似打车平台,企业有需求,金融机构去抢单。他还补充,有了数字化平台,人员也不必一定出海,通过手机端就能很好地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一体化服务。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从实体企业角度分析了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诸如市场、规则、金融、政治、发展阶段性差异等风险,指出中国企业往往会忽视所在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差异所带来的文化风险。他谈到从全球化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无论国家还是企业的发展都来自开放,同时提出中国企业“走出去”应注重防范各类风险,要把握好企业、政府、第三方(国际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等)定位,做好在境外投资经营活动的自身安全防护。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阳根据多年的从业经历,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总结为境外上市融资、境外投资并购、汇率、反垄断、债务和政治风险六大类。“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速度加快,中国海外企业的体量和资产规模越来越大,涵盖了整个投资贸易的各个环节。因此,风险也越来越多。”徐阳认为,中国企业出海应该有大国风范,以德服人,面对自己的问题应坦诚相待,树立起自己的信誉。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