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下,战“疫”正酣。广大党员干部、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和社区工作者奋战在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近来还有一种担忧情绪弥散在社会舆论场,就是疫情将会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势造成何种程度的影响。
显然,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搅乱了本来可以火爆的春节市场,直接影响了当下中国经济。因疫情影响和防控需要,餐饮住宿、旅游、公共交通、商场、休闲娱乐等大部分人群密集度高的行业都不得不停业歇业、市场消费量骤减。以生活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遭受重创,这对整个国民经济必然带来负面影响。许多经济界人士已经对此做出各种分析和预判,但此就产生叠加性恐慌并不必要。
非常疫情、战时状态,眼下第一位的任务还是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集中力量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尽快从根本上扭转全国疫情蔓延的局面,全力以赴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实落细。
必须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已做出全面部署。一个时期以来,财政、金融、税务、工信、发改委、人社等宏观部门都连续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的应对措施。正值春节后人员返程复工之际,国务院应对新型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和有关企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科学、合理、适度、管用的原则制定针对性措施,切实做好人员返程和复工复产后的疫情防控工作,尽早恢复正常生产,为疫情防控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为稳定经济社会大局提供有力支撑。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聚焦重点、科学应对、精准发力,同心协力,要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切实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努力保持生产生活平稳有序。
短期来看,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客观的,尤其是对中小微企业和服务性行业产生了现实影响。宏观管理部门要密切监测经济运行状况,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在金融、用工等方面加强支持,在减税降费上加大力度,急企业之所急,最大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切实稳生产、稳市场、稳就业、保供给。非疫情重发地,则要不折不扣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为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外围支持,赢得决战决胜的时间和空间,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从中长期来研判中国经济走势,我们则需要全面地、辩证地、趋势性地加以分析把握。目前疫情影响毕竟是局部性的、结构性的,对经济的冲击总体上还是短暂的,我们不必要为眼前的问题和困难所吓倒。
中国的经济规模已接近100万亿元,有全球最齐全的产业链,有1亿多个市场主体,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有9亿劳动力、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更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形成的巨大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完全可以相信,此次疫情撼动不了中国经济,中国未来的消费潜力、产业成长、投资空间、创新后劲、市场韧性还足够的大、足够的强,短期疫情影响并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尽管此次疫情充分暴露出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事业、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还有不少欠缺和短板,但在疫情过后,经过全社会的反思检讨,也必然会凤凰涅槃,焕发新的改革创新力量,就此也将打开消费转型、产业升级、动能转换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的发展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曾做出过生动的比喻: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我们应当有这份自信,我们也有充足理由坚定这份自信。
胡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