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

讲述者:我们共同见证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8-07-31 11:03:00 【关闭】 【打印】

  20142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市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 

  四年过去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作为首都功能的承接地河北省发展如何?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来到了秦皇岛、唐山和沧州三地,采访了一批从北京来到河北,亲身参与到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的人,他们中有北京选派驻河北的干部、有随首钢整体搬迁的老国企员工、有从北京中关村产业园到秦皇岛进行创业孵化的年轻人、有跟随医药企业整体外迁的技术人员,还有去年11月份大兴大火后被迫外迁的北漂们,以及承接地的政府官员、经济开放区或企业负责人。他们以第一讲述者和亲历者的身份,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是真实发生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故事。 

    

  (一)孙学军:让企业“请得来、留得住” 

  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附近的孙学军,原在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工作。201611月,跟随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潮,他成为在曹妃甸“常驻”的14名北京外派干部之一,现任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早在2011年的时候,孙学军就到过曹妃甸,那时这里被称之为“世界最大的单体建筑工地”,车水马龙,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这个利用先进的吹沙造地技术建设出来的巨型港口区,原来涨潮时只有4平方公里的沙岛,现已绵延扩展成150平方公里的陆地。新生的陆地上,柏油马路条条结网;网格里,大片厂房拔地而起。新的海岸边不时驶来大型船舶。 

  孙学军介绍曹妃甸地区的协同发展,不仅有政策文件的指导,而且配套了具体的人事任命,现在管委会工作的28名干部中,有14名是来自北京的各个机关部室,他们与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亦庄管委会,以及北京市通州区、顺义区、石景山区、朝阳区的企业都有着密切的往来,积极帮助相关产业结构调整的外迁企业牵线搭桥,更好地入驻曹妃甸新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两地产业转移,是曹妃甸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曹妃甸相继规划建设了1800亩京冀协同发展示范扩充区、1.8平方公里滨唐(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产业园。今年上半年,曹妃甸区累计签约京津项目50个,总投资194亿元。其中北京项目36个,总投资174.88亿元;天津项目14个,总投资19.49亿元。 

  “我理解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次生产要素的全新配置。结合曹妃甸地区的区位、交通、物流等多方面优势,配套发展相应的大产业集群。这里具有36米深的天然优质的港口,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合发展大物流、大制造业。”孙学军说:“港城互动,不仅使港与城的产业链得到充实与延伸,而且使港与城的空间得到丰富与拓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是机制协同,还有产业协同和社会协同。”孙学军说,在曹妃甸新城,为了让入驻的企业能够“请得来、留得住”,政府建筑了大面积的被动式住宅区,并引进北京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包括景山学校、友谊医院、妇产医院和安贞医院都将陆续进驻新城。 

  一转眼的时间,孙学军到曹妃甸上班已经快两年了,他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里的变化与发展。“周一到周五在曹妃甸工作,周末两天回北京。”在孙学军眼里,曹妃甸和北京已经密不可分。 

    

 

  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孙学军  图/郭莎莎  

    

  (二)任全烜:铸造曹妃甸的钢铁梦工厂 

  1992年毕业参加工作的任全烜是首钢集团的一名老员工,之前一直在北京石景山区的首钢炼钢厂工作。2011年跟随着首钢整体搬迁,他来到首钢京唐公司,任企业的宣传部副部长,长期从事党政宣传工作。 

  “为了办好2008年奥运会,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缓解北京市的资源压力,200521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同意首钢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大型钢铁企业。”任全烜回忆说:“首钢京唐钢铁厂项目是首钢兑现承诺、奉献奥运的一项重点工程,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围海造地建设的大型钢铁项目。”原中国工程院院长、我国著名冶金专家徐匡迪曾评价说:“像首钢京唐公司这样的新钢铁生产流程代表了钢铁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经历了曹妃甸围海造地,沧海变桑田的过程后,首钢京唐公司钢铁厂于2007312日正式开工,到2010626日,一期工程全面竣工投产,一座现代化的大型钢铁厂巍然屹立在渤海之滨的曹妃甸。首钢率先从城市搬迁到沿海,为我国钢铁工业布局调整、城市功能优化、地区协同发展探索了经验。 

  首钢的整体搬迁前前后后停产了十年时间,这是一个老国企兑现诺言所付出的代价,也成为他们更加努力前行的动力。首钢京唐正式投入生产时正处于全球钢铁产业不景气时期,技术创新之路是首钢的必然选择,全厂持续创新优化品种,打造首屈一指的钢,由过去生产长材向高质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品板材转变,2017年,生产高端领先板材产品317万吨,产品形象实现华丽转身。 

  在首钢京唐的展室里,陈列着目前可生产的各类产品,其中,车轮钢、家电板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热系产品中管线钢大批量应用西气东输三线、中缅线、中亚C线等国家重点工程;冷系产品和镀锡板产品也实现了向高端客户供货。2012年以来,汽车板产量平均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一年跃上一个新台阶,到2017年,汽车板累计供货突破600万吨,供货能力及产品档次进入国内第一阵营,成功实现为宝马、上汽大众供货。 

  首钢搬出北京就是因为环境污染问题。那么在迁入地曹妃甸,他们是如何践行循环经济理念的呢?任全烜介绍,曹妃甸具有最大水深36米直通海峡的天然航道,是渤海湾唯一不需开挖的天然航道,矿石码头可满足25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进出海湾。为此,京唐公司实现了原料海上进、产品海上出,大幅度降低了运输成本,构筑了天然的市场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京唐公司做大做强“海水文章”,建设四套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装置,日产达到5万吨,每年可节约地表水1993万吨。以海水淡化催生的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初步形成,将海水淡化的副产品——浓盐水供给附近的三友化工集团,实现与当地企业协同发展。对全流程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模式进行系统集成,全公司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8.8%以上。 

  首钢京唐的建设也同步带动了北京生产性服务业转移到曹妃甸,原来为北京钢铁业服务的设备维检、备件加工制作、自动化、信息化系统运行维护等一批企业到曹妃甸建立基地,为首钢京唐和周边企业服务,共安置首钢北京地区停产职工8000多人,招收河北高校毕业生4000多人,带动相关服务业1.2万人就业。 

  作为一名国企的老员工,任全烜对首钢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作为对祖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献礼,首钢京唐已经基本实现了“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建设目标。具有临海靠港、流程紧凑、设备大型、技术先进、产品高端、循环经济、环境清洁、管理高效等特点和优势的首钢京唐堪称是一座钢铁“梦工厂”,也将努力铸就祖国的钢铁强国梦。 

 

    首钢京唐公司宣传部副部长任全烜  图/郭莎莎 

    

  (三)关耀渠:在秦皇岛孵化中小微企业 

  秦皇岛e谷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关耀渠是一名80后,年纪轻轻经历却颇丰。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对外经贸大学的他,在来秦皇岛之前先后在国有上市公司、私有资讯公司和电子商务公司任职,随后就职于中关村e谷(北京)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任战略发展部总监,并于2015年外派秦皇岛担任e谷创想空间总经理。 

  20153月,为搭建秦皇岛市和海淀区之间创业发展的资源平台,发挥两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资源合力,我从北京市中关村来到河北省秦皇岛市,组建管理团队,设立并运营中关村e谷秦皇岛科技企业孵化器。”关耀渠说,截至2017年底,他们团队共举办大型京秦产业交流活动15场次,累计为103家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对接、管理培训、创业咨询等孵化服务,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两家,备案为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5家,北京来秦落地发展企业17家,达到孵化器毕业标准企业5家,2017年全部入孵企业总营业收入1.35亿元,纳税688万元,实现就业430多人,被河北省科技厅评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在秦皇岛e谷创想空间,记者看到一面展示墙上陈列的各个中小微企业的产品展示图和获得的荣誉奖状,在大厅里一面色彩鲜艳的涂鸦墙让整个空间充满了朝气蓬勃的氛围,两名负责人事招聘的员工在细心梳理有潜质的创业者简历。 

  在关耀渠的指引下,大家来到了后面的厂房车间参观了正在试测准备大规模下线生产的冰淇淋售卖机。这家企业的创始人刘伟利告诉记者,他们看好了未来机器人进行冰淇淋售卖这个大好的市场,可以让小朋友们体验到冰凉的夏意,同时也能跟机器人售货机有彼此的互动。目前他们已经准备在秦皇岛鸽子窝景区设置机器,并将一个冰淇淋的价格定为八元。“在秦皇岛大旅游产业助推下,相信我们的产品一定会热卖。”刘伟利说自己一直专注于产品的研发,e谷创想空间的团队为自己的市场开拓和产品设计出谋划策,加速了企业迈向市场的步伐。 

  如今,关耀渠团队联系和服务的非公小微企业已超过70家。“我几乎每天都花一半的工作时间,跟各企业出资股东、核心高管、技术骨干等两新群体交流探讨,2017年帮助解决企业的诸如专利申请、薪酬设计、员工激励、市场策略等发展难题80多件次,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超过500万元。” 

  关耀渠笑着说:“与在北京发展缺乏归属感不同,我在秦皇岛买了房,还成了家,这里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秦皇岛e谷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关耀渠  图/郭莎莎 

    

  (四)刘志东:落户沧州的北京药企如何发展 

  在北京•沧州渤海生物医药产业园内,纵横延伸的十条主干道分别由中国的名医命名:扁鹊路、张仲景路、孙思邈路、华佗路……位于张仲景路8号的北京万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沧州分公司是从北京市大兴区迁至河北省沧州市的一家药品生产公司。 

  公司技术总监刘志东说,自己从大学化学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这家企业工作。他介绍说,由于受环境、土地等因素的制约,北京医药产业亟待疏解,化学原料药制造2017年底前全部退出北京。 

  “不得不搬,又担心享受不到北京的政策”是所有搬迁医药企业共同担心的问题。因为我国医药行业实行属地管理,药企必须在注册地生产和接受监管,一旦搬到异地,只能重新进行药品审批。刘志东说:“药号重新审批时间很长,至少要三年时间才能批下来新药号。” 

  经过探索,京冀两地决定在沧州建设生物医药专业园区,并实行医药产业转移异地监管的方式,保留转移医药企业的“北京户口”,由北京市食药监局实施许可、认证和监管,名称、注册地址不变,相应产品批准文号不做转移,按照变更生产地址办理。这种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北京医药企业下定了外迁沧州的决心。 

  如今,作为北京生物医药企业外迁的重要承接地,道路两边的北京企业依次排开,仅华佗路就有“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北京洪天力药业有限公司、北京华润双鹤药业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北京万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沧州分公司”等十几家京企。 

  “平时我们在北京也打交道,到这之后更方便了。原来我们分布在大兴、海淀、通州各个区,见一次面开车就得3小时,现在成了门对门的邻居可方便多了。”据介绍,由于产业和品牌的聚集效应,目前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已经签署项目118个,总投资370亿元,其中80%企业是北京医药企业。 

  虽然有各项政策的支持,药品生产的技术人才短缺是刘志东心头的一块病。他告诉记者,由于沧州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很多大学生不愿意来此就业,这让他们未来的发展捉襟见拙,而企业老总对于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又让他难以割舍这份辛勤耕耘的事业。但今年6月已经传来利好消息,园区管委会已经与天津南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研究院,加强产学研合作;同时,还与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丁香为开发区输送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随着“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训基地”的揭牌,刘志东所在的医药企业都将受益于新的政策支持。 

   北京万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沧州分公司技术总监刘志东   图/郭莎莎 

    

  (五)于桂亭:以嫁女儿的心态安置外迁人口  

  2017年,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关门停业。北京的服装产业生产商和商铺都去了哪里?在高铁从北京南到沧州西仅仅51分钟的沧州明珠商贸城,记者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从事服装生产加工20多年的王立弓是北京圣瑶美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告诉记者,去年11月,北京大兴区的一场大火烧灭了许多北漂的梦,也迫使他寻找下一步发展的立足地。为此,他辗转了天津、石家庄,并最终选择了河北沧州市。一是距离上远离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区,二是交通便利、政策优惠,三是沧州市地方企业东塑集团董事长于桂亭的人格魅力。 

  “当时年近70岁的于桂亭老董事长每天亲自与北京来的服装产业老板面谈,介绍当地的政策,政府以每亩16万的价格50年产权厂房建设用地,东塑集团自掏腰包为我们补贴了5.2万,我们只用每亩10.8万就拿到了那么一大片地建工厂,这在北京是不可想象的。”王立弓至今记得于桂亭的慷慨,“当时堆放衣料的场地也是东塑集团帮忙租的闲置酒厂车间厂房。” 

  谈及为什么要如此亲历亲为,于桂亭告诉记者:“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一项大的发展战略,关键在于妥善解决60万个体的去留问题,只有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才能保障稳定、和谐、有序的疏解。”为此,他睿智地指出,“北京市政府要有嫁女儿的心态,妥善安置好这些曾经为北京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作为承接地河北,要有移树工程的意识,让这些迁出者在迁居地安居乐业,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1949年出生的于桂亭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有着50年党龄的他曾经成功带领着东塑集团有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塑料凉鞋生产商发展壮大成为集房地产、商贸城、大酒店、物流和冷储公司于一身的大型企业集团。于桂亭说,自己的秘诀就是每一次都要做细分市场的第一名。于桂亭这次瞅准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给沧州带来的重大机遇期,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上,他的理念是“栽上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于桂亭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68岁高龄的他每天都要亲自接待从北京外迁的企业和商铺主,跟他们聊天交心,了解他们来沧州发展的困难和忧虑,从住房就医到孩子上学,从派车接送到货物堆放,从建设过渡厂房到租赁临时商铺,事无巨细,于桂亭都亲自过问,亲手安排,并成立专门工作小组。从去年底至今,他已经陆续接待了6万人。  

  短短一年时间,北京大红门的商户来了,百荣商户来了,动批商户来了,雅宝路商户来了……2017830日,备受期待的明珠商贸城B座明珠精品服装城开业,600多家北京品牌厂商整体入驻,卖场装修设计全面提档升级,不仅提升了整个商贸城的产品档次,同时也带给沧州百姓不一样的购物体验。B座明珠精品服装城的商户,全部是在北京经营多年服装批发生意的老商户,因北京疏解而落户沧州。所以B座是名符其实的“北京服装城”。 

  于桂亭说,自己早年去美国时就有一个发展服装贸易的梦,如今天时地利人和,终于可以圆梦了。沧州东塑集团投资兴建的2000多亩的明珠商贸城和三万亩明珠服饰产业特色小镇项目,全产业链承接北京服装产业疏解,并在承接基础上进行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在全国打造一个集设计研发、生产加工、批发零售、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全新商业运营模式,未来将沧州打造成全国服装商贸基地、乃至世界时尚之都,让转移的商户不仅能留得下,更能过得好。 

  据悉,明珠服饰产业特色小镇建成后可承接大、中、小、微企业万余家,年产值可达2000亿元,将拉动就业人口30万。 

     

 

    东塑集团董事长于桂亭 图/郭莎莎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