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峡两岸>热点

岛内各政党围绕选举展开激烈角逐

2023-01-06 11:28:00 【关闭】 【打印】
  2022年,台湾地区各政治势力主要围绕年底的“九合一”选举展开激烈角逐,在民进党全面把持“立法权”“行政权”,利用“公权力”全力助选的态势下,国民党斩获22席县市长中的14席,民进党仅获得5席,遭受创党以来最为严重的挫折,其后在嘉义市长选举中也接连落败。“第三势力”民众党在民进党疯狂打压的“战情”下赢下新竹市的关键一席。各方的力量盘整与权力博弈不断升温加码,将在2023年以备战2024年“大选”为主目标,进行全面的部署。受“九合一”选举的权力洗盘影响,台湾政局将更加震荡、复杂。

  

2022年5月10日,台湾长荣航空hello Kitty彩绘飞机飞抵成都双流机场

  岛内政治版图出现“绿降蓝升白渐起”的总体态势

  一是民进党地方执政版图退守西南一隅,在野党形成“地方包围中央”之势。在具有重要政治意义与指标意义的“九合一”选举中,尽管民进党携执政优势,倾全党之力,施浑身解数,全面开启“泼墨”“洗白”“伪装”“清算”战术并配合“反中抗中”战术,对国民党候选人与民众党候选人进行高强度打压与封堵,仍然无法扭转大败的颓势。“直辖市长”及县市长选举层面,民进党仅保住绿营铁票区台南、高雄和嘉义、屏东与澎湖县。在备受关注的激战区台北、桃园与新竹全部落败,绿营势力退至“北溪港以南”的台湾南部地区,地方执政的席次与人口仅占1/4,并且传统绿营铁票区的领先优势也在缩小。县市议员选举层次,民进党获277席低于国民党的367席,而在乡镇市长选举层次,民进党获35席不足国民党76席的一半。

  二是国民党囊括3/4地方执政版图,彻底翻转逆势。不仅拿下6大“直辖市”中的4个重要的城市执政权,稳住新北市的大票仓,而且在时隔8年后重新拿回台北市与桃园市的执政权,收复重要的“失地”,达成“北北桃”胜选的目标。在整个选战过程中,“头雁”参选人侯友宜、卢秀燕强势领先对手,激战区候选人蒋万安、张善政都在胶着的选情中取得胜利,艰困区的柯志恩、谢龙介、苏清泉都有亮眼的表现。此次选举扭转国民党历经“大选”“罢韩”“四项公投”失利,不断下坠的颓势,大幅提升国民党的整体气势与备战2024“大选”的信心。

  三是民众党赢得关键席次,继续充当关键少数。尽管民众党失去台北市的执政权,但赢得新竹市长,并且相较于2014年台北市长的选举中民进党以不提名方式“支持”柯文哲打赢国民党候选人连胜文,此次是民众党完全依靠自己政党的影响力赢得的一场重要的选举。同时,新竹市具有重要的指标意义,其一新竹市为台湾地区的高科技重镇,台积电也将进驻新竹市,发展前景光明;其二新竹市为柯文哲家乡,胜选与否关系柯下一步部署的筹码;其三民众党新竹市参选人高虹安有郭台铭的背景,是“柯与郭”合作的一次试炼。由此,民进党及其侧翼对高虹安实施“大选”规格的打压,选后仍不放弃,妄图利用对“公权力”的掌控力使高难以就职。此外,民众党在市议员选举也获得14席,不再完全依靠空气票打选战,而逐步强化地方实力。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图为出席会议的台湾省籍党员代表团部分代表会后合影

  民进党执政乏力引发“讨厌民进党”的民意不断发酵

  蔡英文2020年以817万票成功连任,民进党拿下61席民意代表,以过半席次掌控台湾地区立法主管部门,在接下来的“公投”及民意代表补选中“一路高歌”,连连重挫国民党,并肆无忌惮利用“立法”“行政”权力强势通过各种决策并加大力度打压政敌,引发强大的反抗民意。在此次选举中,有关民进党执政争议的政治话题,防疫政策、经济情势、人事适用议题重伤民进党选情。

  一是政治力控制防疫政策方向引爆不满民意。疫情蔓延至今,各种重大防疫政策都是在政治利益的考虑下出台的。在“反中抗中”路线指导下,拒绝大陆为台湾同胞提供的防疫物资与疫苗试剂,甚至污蔑大陆阻挠其采购海外疫苗。在采购无力,疫苗紧缺情况下,“特权政治”成为疫苗分配与接种次序的“指挥棒”。在巨大利益考量下,枉顾台湾民众的生命安全,吹捧高端疫苗为“台湾骄傲”,护航其未做完整试验就上市接种,并借机炒作股价。民进党“党政商”联合圈钱的把戏已破功,美日等国家均不承认高端疫苗,台湾地区审计机构认定卫生事务负责机构采购高端有5大缺失,前卫福机构负责人陈时中为掩盖真相称高端资料“封存30年”。对防疫不满的民意在此次选举中发酵不仅冲击到陈时中选情也严重影响到其他选区。

  二是“反中抗中”牌失效甚至产生反噬效果。民进党执政后,不厌其烦强打“反中抗中”牌,将其视为掩盖执政不利不公的“特效药”,并借助侧翼与豢养的“网军”通过媒体平台煽动并营造“亡国感”的氛围,同时在乌克兰危机的影响传导之下,强化“以武拒统谋独”牌的操作,鼓噪研制外购大量武器,提升战力,积极备战,使兵役制改革等议题的讨论甚嚣尘上。民进党自编自导自演的“被迫害妄想剧”引发岛内求和平民意的强烈不满与反弹。

  三是用人唯亲乱象成为压垮选举的最后稻草。民进党向来用人唯亲已在岛内形成共识,包括此前的前台湾地区立法主管部门苏嘉全、前民进党民意代表苏震清、前北农总经理吴音宁、“口译哥”赵怡翔、无党籍前民意代表洪慈庸等。在“九合一”选举中,民进党用人问题爆发成灾。“小英男孩”新竹市前市长林智坚、“中生代明星”桃园市长郑文灿接连陷入“论文门”,民进党执政的新竹市、桃园市接连出现重大工程问题成为选情一落千丈关键。

  “九合一”选举引发国、民两党内部的“茶壶风暴”

  无论是大获全胜的国民党还是败至低点的民进党都在选举后掀起新一轮的权力盘整与博弈。对于国民党来说,发展前景被看好,在选举中有上佳表现或是借此席卷一波人气的都希望能够占据有力的位置,稳住或升温热度,希冀登上更高台阶。据悉,目前党内出现一股要求世代交替的声音。台北市国民党籍市议员戴锡钦搭配陈炳甫参选正、副议长喊出“世代交替”已冲出党内初选。国民党北市议员徐巧芯要与68岁国民党籍民意代表费鸿泰竞争2024年民意代表选举党内提名,国民党台北市议员徐弘庭也表态挑战71岁国民党籍民意代表赖士葆。这波“世代交替”已逐渐烧旺。

  

2022年10月4日,农历九月初九,“妈祖故里”福建省湄洲岛举行盛大的妈祖羽化升天1035周年秋祭活动,来自美国、加拿大、越南、智利、菲律宾、柬埔寨、澳大利亚等23国,以及中国台湾、港澳地区的多家妈祖文化机构代表相聚湄洲共襄盛举。图为航拍在湄洲岛下山村深澳底妈祖福船举行的海祭妈祖大典

  选举严重受挫的民进党首要任务自然是党内检讨,权力重新洗牌以及下一步的改革举措。蔡英文引咎辞去民进党主席之位后,民进党推选陈其迈任代理党主席,成立“九合一”败选检讨小组,由“罪责之臣”郑文灿担任小组召集人。目前检讨的败选主要集中在“延长兵役”“疫情影响”“青年选民返乡投票率低”“抖音”等表面议题与“欲加之罪”,并没有深切党内“黑金色彩”“扼杀党内民主”“政治挂帅执政失民心”等致命症结,党内各派系将重心放在推责及权力保卫战与争取战上。下一步民进党内的权力争夺将围绕几个重要的人事安排展开。一是党主席的人选,目前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赖清德已委托郑丽君领表参选党主席,已明确表露站到第一线为2024年的参选之路扫除障碍的企图心。二是台湾地区行政主管的人选。败选后,民进党已多次传出“内阁改组”。最受蔡英文重视与属意的郑文灿已经因为“论文门”而宣告出局了。目前被各界讨论最多的“口袋人物”是前台湾地区副领导人陈建仁与台湾地区安全主管部门秘书长顾立雄。陈建仁属英系,受蔡英文器重,或会对赖下一步的部署形成一定的威胁,而顾立雄被外界定位为蔡英文的“万能工具人”,不会引发部署2024“大选”的遐想。尽管蔡英文卸任党魁,权力洗盘也已经启动,但英系仍然占据中常会、中执会多数,行政权仍由蔡英文掌控。

  

2022年6月2日,台湾劳动人权协会、台湾新移民劳动权益促进会、台湾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等十余个民间社团至台当局“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前举行记者会,宣布联合发起“爱心快筛连线”活动,协助将岛外捐赠的爱心快筛试剂寄送给民众

  各方政治势力全面布局2024加剧台湾政局震荡

  “九合一”选举被视为执政党的中期考核,也是执政党的一次重要的实力检验。选后各政党将投入到2024年“大选”的布局中。民进党选举的大败使其2024年“大选”的提名走向更趋明朗。赖清德是在这场败选中受负面影响最小的一位潜在“大选”争夺者,并且其最大的竞争对手郑文灿几乎失去入场券。目前已有民进党2024年“大选”参选人“定于一尊(赖清德)”的说法。郑文灿已表态支持赖参选党主席,“涌言会”“绿色正义连线”等派系也表态“挺赖”,“新潮流系”内部已成功整合。另据悉,“正国会”已与赖清德所属的“新潮流系”达成政治合作的共识,未来会支持赖2024年参选。赖在此问题应对上展现出审慎的态度,对蔡英文可能的技术性拦阻不放手不放心,担心上一届党内初选被做掉的故事重演。因此,他选择冲到第一线为自己铺路,但未来若当选党主席,也要处理好与英系、苏系的关系及“球员兼裁判”的问题。此次选举结果让外界看到国民党可能会在2024年东山再起的希望,党主席朱立伦在党内的权威得到稳固与提升。党内几位“政治大佬”如新北市长侯友宜、台中市长卢秀燕在选战中冒起,韩国瑜也在辅选中持续显露人气。但目前“大选”参选人选呼声最高的要数侯友宜,另外也不能完全排除朱立伦、郭台铭等大佬的可能性。未来对于国民党最紧迫的任务,仍然是党内团结与整合以及与民众党的合作问题。岛内的政治版图已经出现结构性变化,传统的蓝绿板块中间出现了属于民众党的位置,民众党不仅赢下新竹市,在台北市受到蓝绿夹击的情况下,也获得亮眼的投票率,并且民众党比民进党更受到青年世代的支持。在2024年“大选”中,柯文哲的参选将会是大概率事件,并将扮演关键少数的角色。未来,“蓝白合”能不能成形,以什么样的方式成形将是2024年选举中的重要看点,甚至是决定性看点。

  杨晶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法律研究室副研究员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