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开幕。“鼓岭之友”发起人穆言灵(左二)在会议上发表讲话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共促世界和平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在此背景下,中国以大国担当搭建起文明对话的桥梁。2025年7月10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中外嘉宾,围绕“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会议以对话合作凝聚起了时代共识,发布了《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回应了各国对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增进理解的共同期待。中国再次以实践证明,深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积极响应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交流互鉴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始终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厚植着人类文明最丰厚的思想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始终在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树立起文明高峰,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
包容和平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滋养着中华文明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形成发展。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中庸》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恢弘哲思,肯认了多元文明共生共荣的天道法则。“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表明了中华文明的“和”在于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既肯定和接受事物的多样性,又包容和接纳事物的差异性。中国古代向往“天下大同”,倡导“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观念,践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准则,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彰显了对世界秩序与人类福祉的关怀。这种深刻融入文明血脉的民族特质成就了中华文明面向世界的包容姿态,持续推动着中华文明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一脉相承。
2025年7月11日,参加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的部分外籍嘉宾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中华文明的发展深刻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进步。张骞通西域开辟了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畅通了文明交流交融的通道,郑和七下西洋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2000多年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传入中国,中国音乐、绘画、文学等也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与此同时,中华文明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学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深远,有力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近代以来西方优秀思想成果推动中国传统转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大地,带领人民夺取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不仅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也为世界发展作出贡献。
今日之中国,是世界之中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中华文明,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固有认知,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路径选项,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与方案。中华文化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解决人类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历史证明,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伟大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不同文明共创人类文明百花园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演进的壮丽史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不同文明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姿的人类文明百花园。
文明是多样的,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人类文明百花园的绚烂多彩,正是源于其天然的多样性。不同国家各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明发展模式,也不存在唯我独尊的文明优越论调。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应秉持平等和尊重,支持彼此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坚持“和而不同”,追求“美美与共”,让不同文明在相互欣赏和交流对话中共同装点人类家园。
文明是共通的,主张同心同德、大道同行。既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也要看到在人类历史迈向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多元文明塑造并培育出了具有内在共通性的价值取向。在千差万别的文明形态之下,蕴含着人类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淀着全人类的共同理念,构成了不同文明得以对话、理解、共鸣和合作的基础。文明的共通性使不同文明得以超越表面的差异和分歧,寻找到最大的公约数和价值同心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普遍遵循。
文明是发展的,主张知所从来、明所将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既要“知所从来”,认识到每个文明都有其深厚的根基与独特的发展轨迹,反对任何改造、同化,甚至取代其他文明的行为;又要“明所将往”,在坚守自身文明独特性的基础上,打破文明交往的壁垒,积极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不同文明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文明的发展性意味着世界文明应不断加强交流互鉴,既不妄自尊大、固步自封,也不妄自菲薄、迷失方向,在开放交融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文明是包容的,主张对话合作、相知相亲。包容开放是文明不断发展和保持生命力的重要特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是各国、各民族及不同文化加深理解、增进互信、缔结友谊、深化合作的必然要求。文明的包容性要求我们应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开放的心态、宽阔的胸襟,拥抱人类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实现自身的丰富和发展。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通过持续深化的交流互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避免误解、化解矛盾,促进民心相通、实现和平共荣。
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共促世界和平发展
2023年3月,怀着对人类文明前景的深刻思索,习近平主席郑重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强调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四个“共同倡导”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揭示了文明交流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新的合作前景。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地缘政治和阵营对抗暗流涌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滋长,全球经济发展遭受多重冲击,技术鸿沟、数字鸿沟、智能鸿沟仍在扩大,气候危机日益严峻,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多变。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要进一步倡导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深化交流合作,扩大互学互鉴,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首先,共同加强发展道路的多样化探索,不断丰富人类文明形态。一个和平发展、兼容并蓄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尊重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人类通向现代化的征途,绝非单一的既定轨道,更非少数国家的专属特权。每一个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道路选择,都必须牢牢扎根于自身文明的土壤与现实国情的根基,坚定不移地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要彻底打破“西方中心论”的迷思,旗帜鲜明地主张文明平等、路径自主,保障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权利,使人类文明呈现出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丰富形态。
其次,共同加强文化传承和创新,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事业发展。文化的交流交融将带来文明的繁荣发展。每一种文明都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都应当在传承中得到不断发展。各国各民族理应坚持守正创新,扎根本土文化、延续自身文明,既避免文明断层,又推动文明更新。在激发各民族文化的创造发展活力的基础上,要共同促进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交流合作,传承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守护人类文明成果,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实文明底蕴、革新文明呈现方式,让优秀历史文化彰显出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深厚魅力与旺盛活力,切实为全人类社会带来福祉。
再次,共同加强各国人文往来,努力营造和谐共生的交流互鉴氛围。文明的隔阂与冲突往往源于理解不足,加强人文交流合作是消除文明隔阂和误解、促进人类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有效途径。人文交流始终是各国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重要桥梁。当前,共同加强各国人文往来,要求我们扩大人员往来、加强双多边人文合作,全方位拓展教育、科技、体育、艺术等领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地方间友好交往,增进民心相通,深化理解互信。着力营造健康积极的舆论环境,倡导媒体客观公正地报道不同文明和国家的成就与发展,抵制煽动对立、制造“他者”的叙事逻辑。通过加强各国人文往来,推动全球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信任,以建设一个和谐共生的世界。
最后,共同加强平台机制建设,推动构建多元立体的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促进和平发展,需要高效持续的制度化平台与对话合作网络作为坚实的载体保障。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践行多边主义,充分激活并优化现有各层级、各领域的文明对话机制。在依托传统交流渠道的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文明交流的路径与形式,使文明对话更加生动鲜活、易于参与,真正融入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在此基础上,还应汇聚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力量等多元主体力量,以多主体、多机制、多领域、多内容、多形式为特征,共同编织一张覆盖全球、根植社会、运行高效的立体化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从而增进理解、凝聚共识、孕育合作、促进创新、消除隔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机制支撑与发展动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张 智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