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中轴线上的民俗吆喝声

2022-08-10 15:13:00 【关闭】 【打印】

  我从小生活在交道口北二条胡同,这是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一条老胡同。与威严壮观的皇家建筑不同,胡同承载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琐碎、市井、热闹又温情。这样的胡同在中轴线上有不少。我们家族自350年前就定居北京。从清末开始,我的祖先在北京以走街串巷卖糖葫芦为生,可以讲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在我看来,民俗文化是北京中轴线的灵魂,也是了解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宋振忠(左)在驻华使馆区活动上表演老北京民俗

  我小时候的生活里充斥着各种有老北京特色的吆喝声。我的父亲是继承了祖上的买卖,常常走街串巷吆喝着卖糖葫芦。后来,我迷上了收藏老物件,在走街串巷收购老物件的时候,我也开始模仿着胡同里的老爷子们跟他们学习叫卖。这几十年来,我就专注干了两件事儿—一是走街串巷从京城的各个角落“收破烂”;二是拜师学艺学习各种老北京的吆喝声。


宋振忠(左二)在中央电视台春节特别节目中介绍老北京春节习俗

  这些年,我搜罗了几十万件“宝贝”。这些“宝贝”不是古董,也不是文物,只是京城老百姓过往生活中最普通的物件,涵盖了老北京的衣食住行,凝聚着人们对北京的记忆。收集多了之后,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在中轴线上的铃铛胡同4号开办了“老物件博物馆”。这里的展品十分丰富,有服饰、钱币、食盒、熨斗、门框、镜子、锅碗瓢盆等,我想通过这个小小的展馆向大家介绍老北京的“衣”“食”“住”“行”。来参观的人可随意触摸展品,像泥碗等物件,需要亲手触摸才能感受到其精巧别致。我希望能为子孙后代留下这笔财富,也为了能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些物件了解北京,了解它的文化、它的过去。


宋振忠(左)向外国朋友介绍民俗老物件的用途

  收藏了十几年老物件后,我觉得,光有物件还不能传承老北京的回忆与传统,更多的内容还需要口口相传。于是我就开始学习老北京的吆喝,京城里知名的“吆喝大王”都成了我的老师。勤学苦练多年后,我终于也成了叫卖“达人”。卖糖葫芦的、卖酸梅汤的、行医的,各种吆喝声我都熟稔于心。当下老北京叫卖已不多见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传承人更是难觅。我希望自己作为会各种吆喝的文化传承人,能坚守下去。

  除了上面提到的博物馆,我还开了其他三家博物馆来展示这些老物件。其中最特别的一家,当属2017年初我和朋友合开的“芝麻花火锅博物馆”,卖的是老北京的铜锅涮肉,店里摆设的,全是我收藏的老物件。一走进店门,你就能看到迎面墙上挂着一排油壶,这些都是老北京打香油用的量器。

  要传承这些反映市井生活的民俗文化,我的这四家博物馆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未来政府可以结合民间的力量,沿着中轴线两侧建设更多的民俗博物馆,比如声音博物馆、刺绣博物馆、服装博物馆等,系统展示老北京的魂。 

 

  宋振忠 吆喝奇人、老北京民俗收藏爱好者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