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让台胞在大陆“务农”更有信心

2022-05-25 20:27:00 【关闭】 【打印】

  自2021年国家11个部门联合发布 “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农林22条措施》)实施已满一年。作为大陆率先与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为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农林22条措施”受到两岸各界关注和台胞台企广泛好评。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做好落实工作,协调解决广大台资农林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在资金补助、融资贷款、缓解用地困难、开拓内需市场、研发创新、参与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显著实效,令更多台胞台企受益获利。

  “大陆惠台政策越来越多样和细致,比如‘农林22条措施’的出台,就给我们做农业的台湾人很多帮助,让我们可以更安心地在这里发展事业。”台湾高雄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生、“85后”陈燕儒如今已扎根广西10年,成为一名“新农人”。受惠于“农林22条措施”,陈燕儒的事业发展更上层楼。

  回应关切

  “农林发展时间周期长、回报速度慢,后续投资规模较大。从土地取得到融资,再到市场营销是三难问题,关系到台资农林企业能否永续经营。‘农林22条措施’及时回应了台胞的关切,为台胞参与大陆乡村振兴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在四川扎根多年的台湾农业技术专家詹富翔说。

  像陈燕儒一样借着“农林22条措施”东风,实现快速发展的台胞台企还有很多。随着大陆加快实施农业林业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台胞台企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空间更广阔、前景更光明。

  “我一看果树的叶子黄了,就知道果树得了什么病,也知道怎么根治。”陈燕儒和合作伙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定西村,共同经营着一片释迦种植园。从育苗、剪枝、除草、施肥到采摘在内的每一件农事,陈燕儒都亲力亲为,努力积累经验。“我请来的雇工,一天工作8小时,我也会在地里忙8小时。”

  早在20世纪90年代,陈燕儒的父亲便来到广西从事农业种植。陈燕儒同样看中了广西的发展机遇,此后放弃大学所学专业、国企工程助理工作,转而从事农业。陈燕儒说,由于父亲的缘故,她身上有着农业的基因。

  受益于大陆的惠台利民政策举措,尤其是“农林22条措施”,陈燕儒的事业发展渐入佳境。同时,她还善于把握大陆电商机遇,在2021年6月主动参加当地台办主办的台青助力乡村振兴直播实训活动,并一举夺得直播带货比赛冠军。2021年底,当新一轮实训活动举办时,陈燕儒已是当之无愧的老师,分享起了自己的直播经验。今年,陈燕儒的释迦种植园大获丰收,她透露,团队正扩大释迦种植面积,辐射周边更多农户,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万亩以上。她也将利用直播带货经验,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助力发展

  台商黄源荣在南宁从事农业经营近30年,他旗下的公司已在广西推广释迦种植8000多亩。“我想在南宁打造台湾农业创业园,把在广西发展农业的台商精英,都集中到创业园内,种植释迦、莲雾等台湾优质农业品种。”黄源荣坦言,以前在广西发展二三百亩农业产业也比较谨慎,现在得益于“农林22条措施”和乡村振兴战略,台商在大陆发展有了更大空间,自己“发展农业产业的胆量更大了”。

  北京鑫记伟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人、台商黄俊明以有机种植为基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台湾农业工园”模式。为促进企业发展,落实“农林22条”惠台政策,去年9月,北京市协调企业在河北省保定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进行推广,为企业在冀发展开辟渠道。后续企业将以“樱桃文化”为主题,开发“樱桃传情”三产融合文创示范园区,立足北京、辐射河北。

  

四川自贡,台湾农业专家詹富翔(右)与贡井区四月阳光家庭农场负责人钟玉淋交流种植技术

  受惠于“农林22条措施”,台胞台企在研发创新方面也获得更多支持。台湾青年刘元楷和父亲在福建省福清市镜洋镇创办了占地300多亩的绿生园生态农场,大陆鼓励台资企业申请植物新品种权让他受益匪浅。“原本一些新的品种在大陆培育需要较为复杂的申请手续,现在都简化了流程,也让更多优良品种可以在大陆培育。”

  台商李旭清等创办的台湾有机农业“一心回乡”集团,几年前落户湖北省武汉市。随着“农林22条措施”发布实施,当地积极指导协助基地申报武汉“田园综合体”项目示范工程。基地现有2700余亩,已建立涵盖有机生态农业、食品加工、健康餐饮、电商等跨领域串联的全产业链。基地在湖北广电产业园建设创业孵化器项目,已于去年8月投入使用,占地约7000平方米,其中3000平方米将提供给农业生态类创新创业团队入驻使用。当地台办还将基地作为各类涉台交流活动特别是台青活动的场所,让更多人领略生态农业的魅力。

  舞台更宽

  台湾青年郭典易曾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后来“妇唱夫随”,和太太一起扎根江苏省昆山市,做起了蔬果种植。2019年,他与昆山当地的新农人合资,在锦溪镇开设了亲子农场,成了一名台胞“农场主”,不仅种植有机蔬果,还提供自然教育、手作体验等。

  “创业过程中,当地政府不仅给予科普教育基地补贴,还帮助融资贷款,解决农场小伙伴们的实际困难,让我们更安心地投入项目建设。”随着“农林22条措施”落地生根,郭典易和合作伙伴又在锦溪农业部门的帮助下,承包了120亩智慧农业园,今年刚刚启动运营,种植最新品种的黄桃和葡萄,夏初即将上市。

  “国家大力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在各种利好政策的引导下,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郭典易介绍说,他一直致力于打造都市农业,通过引入台湾的饮食教育、自然教育、农耕教育,结合昆山的农耕文化、传统习俗,将农业产业链从生产端向体验端转移。“我家农场不仅接待了昆山和苏州的游客,还吸引了上海和浙江的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体验休闲观光、手作课程、文化创意,成功地实现了农文旅融合发展。”

  台湾青年庄慈芯在四川省成都市近郊经营一家生态艺术农场。“‘农林22条措施’体现对扎根大陆、投身农业台胞的关爱,是‘两岸一家亲’理念最直接的体现。措施鼓励台胞台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乡村人才振兴和台企拓内销等内容,为自己事业发展与提升,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她说。

  庄慈芯将亲子教育和艺术文化等活动引入生态艺术农场,吸引不少都市青年前来打卡,有人因此与生态农业结缘,选择将农业当作一生的志业。庄慈芯说,她对乡村人才振兴很感兴趣,“农林22条措施”会加快自己在这方面的行动力。

  “一方面,我希望通过产业内和跨界合作寻找到更多在农业技术、旅游管理、美学设计与社区营造等方面的两岸优秀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因为感到大陆在真心实意帮助台胞扎根发展,我也多了感召更多台湾青年参与大陆乡村振兴的责任感,愿意投身社会实践工作,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生态农业价值观和提供电商公益培训等。”庄慈芯说。

  “想让更多城市青年返乡,发挥他们的专业能力赋能农业。”在未来,庄慈芯希望生态农业能惠及更多民众,感染更多人加入他们的行列,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力量。

    张 盼  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