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双碳”目标下,中国企业将如何行动

2022-02-10 16:40:00 【关闭】 【打印】

  中国提出的“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为世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树立了榜样,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乃至21世纪中叶中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积极发布“碳”计划、践行“碳”责任,是应有之义,他们将如何应对? 

2021年10月1日,北京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这是昌平区全力打造的全市首个“碳中和”主题公园

  万亿级市场有待开拓

  “‘30·60’目标将倒逼全社会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掀起一场绿色革命。”作为唯一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以下简称“中国节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指出,“在能源供给与能源节约进一步协同整合的背景下,综合能源服务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万亿级市场有待开拓。”宋鑫认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场机会逐步显现,传统清洁能源领域将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新兴节能服务领域正加速向数字化、电气化和清洁化方向转型。 

  作为高纯晶硅、高效太阳能电池片两大全球新能源产业龙头的领军人,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看来,蓬勃发展的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是中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的强大底气。他认为,优化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图,加快发展以光伏、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牢牢把握能源供给主动权,是加速中国碳中和进程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光伏发电已成为全球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第一主角。”刘汉元表示,“中国已形成了每年100GW左右的光伏系统产能,产品每年发出的电力,相当于5千万吨石油的当量。他建议通过10到20年时间,实现中国能源增量的70%以上、存量的50%以上的可再生清洁化替代,在加快碳中和进程的同时,彻底实现中国能源的安全保障和独立供应,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中国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全面替代化石能源的趋势已日益明显。电力系统同步提升实时平衡与调峰能力,以保障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消纳已成为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将储能产业纳入国家‘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拥有两家新能源上市公司的天能集团董事长、浙江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党总支书记张天任认为,大力发展智慧型储能设备,形成发、储、用一体化的清洁供电系统,不仅可以帮助可再生能源平滑出力,保障电力系统稳定安全运行,也能“削峰填谷”,补充用电缺口,改善电力质量。 

  全球最大光伏组件制造商之一的晶科能源CEO陈康平认为,建筑领域节能减碳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之一。目前建筑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1/3以上,且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光伏建筑一体化将光伏发电与建筑建材结合,是打造绿色建筑的最佳解决方案。陈康平表示,应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搭建产业对接平台,促进光伏和建筑深度融合。 

  作为安全、经济、高效的清洁能源,核能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能源选择,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选项。“碳达峰、碳中和对核能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但不能简单地划等号。”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顾军表示,“我们不仅要研究提高核电本身的安全性,还要与整个能源结构整体配套相适应,进一步发挥核能在改善能源结构方面的作用,不仅支撑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要为生态环境建设做出核工业应有的贡献。” 

游客在首钢园区参观游玩

  打造全球示范样板

  “受中外发展阶段差异以及国内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影响,现有的区域性碳达峰样板和经验难以提供可借鉴的路径,很多地方对如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途径还不太了解,亟需更有指导意义的样板。”宋鑫坦言。 

  “能源格局优化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着力打造的综合能源服务能力,将作为一种互补互济、多系统协调优化的能源供应和消费模式,推动能源转型升级和‘碳中和’目标的早日实现。”近十几年持续参与推动光伏行业降本、降耗,推动低碳、零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以下简称“正泰”)董事长南存辉指出。据了解,正泰全球累计投资建设光伏电站超过6GW,从产品输出、产能布局、EPC开发到深度融入全球新能源产业链,提升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全球市场份额,并在储能、配网售电、微电网、多能互补等综合能源领域做一篇更大的文章。以正泰库布齐310MW沙光互补电站为例,该项目为中国首个治沙光伏项目,建成后实现治沙面积2.5万亩。目前正泰全球累计投建的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约64亿kWh,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47万吨、节约标准煤232万吨、减排粉尘167万吨、节省水1307万吨,相当于植树360万棵。 

  “综合能源服务涉及燃气、电力、热力等多个行业的业务,依靠能源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的创新推动,有望取代传统单一主体的节能模式,成为节能减排工作新的发展方向。”宋鑫表示,“这也是中国节能拓展节能降碳、行业及区域达峰、气候适应性城市、气候投融资、国际合作等重点领域的市场机遇。”中国节能目前正联合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开展负碳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结合其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和清洁能源方面的技术积累,通过建设“零碳园区”“零碳建筑”,加快完善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体系,推动气候投融资国际合作,形成完整的零碳理念和企业的零碳发展模式,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样板示范。中国节能还将充分发挥北京绿色交易所的股东作用,积极参与国家碳交易市场建设。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在2020年完成了工程的全部验收,全年累计生产清洁电能1118亿千瓦时,打破了此前南美洲伊泰普水电站创造的世界纪录。中国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表示,这是中国水电引领世界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三峡集团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清洁能源装机比例高达96%以上,贡献的清洁能源发电量相当于节约近10亿吨标准煤。下一步,三峡集团将继续发挥在清洁能源方面的优势,筑牢大水电的基本盘,加快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展力度和速度,力争于2023年率先实现碳达峰,2040年实现碳中和。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则介绍说,目前,晶科能源积极推进“光伏+”模式探索,发展光伏+充电桩、光伏+通信基站、光伏+储能等应用场景。不仅为公司创造了增量市场,更为整个光伏行业探索并践行节能减排新途径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据了解,作为国内钢铁行业龙头企业之一,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钢股份”)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削减比例分别达到41%、55%、59%。截至目前,环保投资已累计达232.88亿元,占总投资15.7%。“目前,我们能有效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309万吨、节约用电35亿度。”首钢股份总经理刘建辉表示,公司在保持超低排放连续运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深挖设备潜力,实现吨钢综合能耗持续进步。与此同时,逐步推广成熟技术,加快实验研究与应用,形成钢铁生产深度减碳的技术支撑。他还透露,首钢股份目前也已经接入清洁能源光伏发电项目。“虽然环保成本大幅提升,但我们的探索证明钢铁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也可以实现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实现传统钢铁企业与环境和谐共生。” 

  助力中国企业走向世界

  “低碳化和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从双循环角度来说,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具有非常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中国新能源企业要不断创新联合方式、抱团走出去,谋划对外合作大项目,把握重点国别大机遇。”南存辉表示。 

  “要高度肯定和重视中国制造对于全球能源转型、气候治理和全人类的重大意义。”刘汉元强调说,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造和应用第一大国,中国制造的光伏、风电产品和相应的资本走向世界,一方面支撑并大大加快了发达国家的能源转型速度,另一方面为“一带一路”沿线及广大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路径,帮助他们跨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踏入到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30·60’目标相关的中国制造对于国家形象的提升,对全球能源转型、气候治理和全人类的重大意义,应该被全社会更清楚地认知并高度重视与肯定。” 

  在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作为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国之重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机组“华龙一号”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越发顺遂。顾军介绍,目前,中核集团已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经贸联系,商谈核电及铀资源、核燃料、核技术应用等核工业全产业链合作。“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既是国家倡议,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是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势所趋。中核集团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实现了7台机组走出去,采用的技术标准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顾军表示,“十三五”以来,中国核电的运行水平一直处于全球一流水平。截至2021年9月,中核集团19台机组WANO综合指数达满分,创下优异业绩。他指出,“未来不管是星际航行建造太空空间站,还是开发海洋资源建造海底空间站,都离不开核能,我们正在这些领域进行积极探索研究。”

  王 哲 《中国报道》记者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