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王江江:十二木卡姆的记录者

2021-11-08 17:33:00 【关闭】 【打印】

  从哈密回到乌鲁木齐,王江江顾不上休息,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这里保存着哈密30多位木卡姆非遗传承人的音视频资料。他还以表格的方式仔细填写了每个人的姓名、从艺经历、表演内容,为传承人拍摄了单人照片。对于新疆的每一位十二木卡姆传承人,王江江都如数家珍,从意大利米兰回国后的十余年里,他已经搜集整理了2000余名民间非遗传承人的音视频资料,存满了近30个存储硬盘。 

  木卡姆是一种流传在新疆的古老音乐,集演唱、演奏、文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体,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2005 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江江在拍摄间隙和当地的孩子们合影

  寻找民间音乐

  今年37岁的王江江是河北人,从小喜欢音乐,曾就读于西安音乐学院与意大利米兰大学,主修歌剧表演与作曲。在意大利留学近三年的时光里,王江江产生了许多对艺术的思考。中国有这样充满历史底蕴的音乐文化吗?有人像记录一首首百年歌剧一样记录它吗?这个问题困扰着王江江,他毅然做了决定,“回国,寻找中国的音乐文化。” 

  从2009年9月回国,王江江开始进行民间音乐挖掘工作。他按照朝代将古都列到地图里,探访各地的博物馆与历史遗址,找寻各地的戏曲,也聆听不同民族的音乐,试图去捕捉中国文化的灵魂。自驾将近一年,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广西的深山里,一位老人对他说,民歌不能当饭吃,年轻人出去打工,很多民歌没人会唱了。他在和各族民间艺人聊天时,经常听到类似的答案。 

  当王江江有些沮丧的时候,他看到《世界遗产在中国》的纪录片,一位维吾尔族老艺人嘶吼出一段刀郎木卡姆,音乐如电流触动了他。他在网站上搜索了“木卡姆”“新疆”,便决定要到新疆去。他四处打电话联系,终于申请到去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羌若县做志愿者的机会。 

  2010年7月,王江江来到新疆,在若羌县担任小学英语教师,在莎车县木卡姆艺术传承中心做民间艺人信息收集整理工作,足迹几乎踏遍了天山南北,一路拍摄、一路记录。站在苍茫的沙漠边,远古的楼兰还保存着残存的遗迹,岁月和风尘打磨着西北边陲的小城,当他听到维吾尔族老人弹唱起木卡姆时,突然有了一种深深的归属感。 

王江江追寻着木卡姆到喀什、吐鲁番、哈密地区等地,足迹遍布新疆南北300 多个村镇

  钟情木卡姆

  音乐就像维吾尔族人生活中的“调味品”,十二木卡姆则是他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纽带,在庭院厅堂、田间地头,欢乐喜庆的场合和朋友聚会都会唱起木卡姆。拉起萨塔尔,尽显大漠孤烟,茫茫沙海的苍凉,然而,弹布尔的跳跃感和颗粒感很强,音色婉转清亮,很容易令听者沉醉其中。 

  第一次看到这样朴实无华的表演和听到如此优美的旋律,王江江如痴如醉,“民间艺人整个演唱的过程,就好像平时生活中的洗脸吃饭那样简单自如,我的神经会伴着音乐跳跃转换。” 

  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部巨大的音乐史诗,有十二套,因此称为十二木卡姆。每套包括序曲、达斯坦和麦西来甫,从头至尾演奏一遍至少需要20多个小时。王江江介绍说,木卡姆体系庞大、曲调跌宕起伏、曲牌绵长,鼓点花哨多变,没有音符乐谱,形成“口传心授、人在乐在”的现象,完整地背下来非常困难,如今鲜有人能唱出它的所有选段。其中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包括“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等。 

  “十二木卡姆是有世界性音乐特点的,它让我产生共鸣和激情,也一定会让更多人喜欢。我要尽我所能成为一个传播人,把这些来自新疆的民间传统音乐传播出去!”王江江说,然而,想深入了解木卡姆文化,并非朝夕之事。因为对木卡姆的热爱,他用半年时间学会了维吾尔语,走进维吾尔族家里坐下来喝茶、聊音乐,也能一起弹唱。 

  离开若羌之后,他追寻着木卡姆到喀什、吐鲁番、哈密等地,足迹遍布南北疆300多个村镇。对于王江江而言,寻访木卡姆既是对散落在民间各处音乐的收集与再创作,也加深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感情。他创作了40余首新疆风情的音乐作品,比如音乐剧《楼兰之恋》、原创音乐作品《我的故乡叶尔羌》《跟我来跳新疆舞》等等。 

木卡姆和民间音乐是汲取养分的土壤,王江江会留在新疆,继续歌唱,记录木卡姆音乐

  把它传下去

  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演出部副主任甫拉提·吐尔逊是新疆的影星、歌手,也是王江江的好朋友和结对子的亲戚。说到王江江去乡村采风,他说:“刚来新疆时我跟他说,你喜欢木卡姆在我们团也可以听到啊,但他非要去采风。”现在看来,他理解了王江江对散落民间的木卡姆传唱艺人的记录非常有意义。 

  在采风中,王江江带着摄像和录音设备拜访了很多民间老艺人,他们非常认真地弹唱着,哪怕声音里有一丝无力,神情依然很投入。得知他想把木卡姆记录传承下去,老人们都会嘱托他,很多东西不坚持就会消失,特别是民族文化,你要好好记录这些资料。从那一刻起,王江江决定为民间艺人做资料登记,包括对木卡姆艺人和民间传歌人的录音记录。 

  “他们弹唱了一辈子,对木卡姆充满感情,这种原生态的音乐与舞台上的不同,希望通过我的记录还能被后人继续传唱下去。”王江江还计划再拍摄一部反映新疆民间音乐和艺人的纪录片。 

  在搜集整理木卡姆资料的十余年里,不少人曾对他说,木卡姆在新疆本地都少有人了解,你是外地人,自费做这些事又是何苦呢? 

  王江江信念坚定地告诉自己,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如今很多都陈列在博物馆或泯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遗失。“物质生活需要优秀的文化给养,灿烂的文化需要传承,我热爱木卡姆文化,希望后代还能继续传唱、记录它。”如今,他已深深扎根这片土地,在新疆娶妻生女,妻子李莎也成为他记录木卡姆的助手。 

  近年,政府在喀什、吐鲁番、哈密等地开设了传承中心,培养更多的木卡姆艺术传承人。在新媒体时代,王江江试图通过社交媒体的渠道让更多人认识木卡姆,他开设了“王江江在新疆的365天”账号,陆续推出木卡姆演奏的微视频。 

    他说,在这片土地上,木卡姆和民间音乐是汲取养分的土壤,他会留在新疆,继续歌唱、记录木卡姆音乐。

  王凤娟 《中国报道》记者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