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演出行业:冲击中有变局

2021-09-03 10:15:00 【关闭】 【打印】

  随着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从8月开始北京的剧场又变得沉寂,原定的演出纷纷取消。尚在慢慢恢复元气的演出行业再次遇到了严峻考验,该如何面临新的挑战是演出从业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有人觉得是打击,有人却认为在打击中仍然存有机会。日前,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宣布第三届音乐剧专业人才研修班正式启动,并首次同时开设“制作人研修班”和“音乐剧演员培训班”。在启动仪式上,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一位负责人就坦言,虽然疫情对演出行业形成了冲击,但冲击中也有变局,此时着力于音乐剧专业人才的培养,将为后期行业发展蓄积力量。 

  的确,过去一年演出行业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据不完全统计,仅2020年3月份全国就有近8000场演出被取消或延期,当月直接票房损失超10亿元人民币,越是市场化的演艺机构受到的冲击越大。以宋城演艺为例,其在8月上旬发布的2020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3亿元,同比减少80.04%,净利润同比减少94.92%。 

  但冲击中也有变局,这在过去一年多已经有了充分的体现。2019年中国演出市场总票房超过200亿元,这其中国际演出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但在2020年因为疫情原因国际演出无法进入中国,而国内演出在下半年陆续恢复,剧场逐渐增加上座率至百分之七十,国内演出作品因此获得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在音乐剧市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国外音乐剧占据主流市场,竞争压力之下国内音乐剧很难获得发展空间。2020全年共演出音乐剧997场,较2019年演出场次恢复了37.6%,观众人次为61万人次,票房收入超亿元。这其中还出现了多个爆款,《在远方》《摇滚浮士德》《灵魂摆渡》《白夜行》等作品演出时都是一票难求。当然,国产音乐剧的这一轮崛起并非偶然,面对变局还是有准备的人才能胜出,这与国产音乐剧从未放弃努力有很大关系。 

  演出行业在过去很长时间都是非常传统的行业,尤其是戏曲、曲艺演出,数百年来都是固定的模式。相声行有个传统节目叫《八大改行》,讲的是咸丰皇帝驾崩后,“国丧”百日,禁止诸般彩扮及动响器之演唱,一些贫苦的戏曲、曲艺艺人,被迫改行做小买卖谋生。那些唱花脸的卖馄饨、卖西瓜,唱老生的卖馒头、卖硬面饽饽、卖豆汁,唱武生的卖包子、拉人力车,唱青衣的卖晚香玉……由于不熟悉经营之道,闹出种种笑话。 

  这一年多的疫情,对演出行业形成的冲击则更为巨大。剧场不能开门,就逼着演出行业从业者不得不暂时“改行”或是“改换赛道”。越是市场化的机构改得越快,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一些剧场开始卖樱桃、卖月饼、做摄影、出租剧场空间,借此缓解经济压力。 

  线下不能聚,那就线上聚。疫情之初,很多机构、院团都只是在线上进行简单的传播,算是以演出的形式配合抗疫,但随着疫情常态化,大家逐渐意识到云上空间也是一块非常重要的阵地。国内各大院团和演出机构都从简单的线下节目线上播出转化为专门为线上制作节目。北京人艺以一场线上直播演出庆祝院庆,国家大剧院推出了线上演出季,中演推出了线上付费观看的音乐剧。北京演艺集团专门开通了线上播出平台举行线上演出季,观看人数最多的“京演奇妙夜”,借着偶像演员的号召力,一场的观看人次就达到上千万。更为难得的是像北京京剧院这样传统的戏曲院团也将新剧《许云峰》的首演放在了线上,售票数近万张,观摩人数超过7万,这可赶上现场演出几十场的观众了。连台话剧《雷雨》《雷雨·后》的付费直播,也吸引了82万人在线观看。这种线上空间的拓展不只是疫情期间的无奈之举,即使在疫情结束后也将作为一个新的阵地,突破传统演出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在一个无界的空间获得更大的发展。 

  如今,疫情再度袭来,演出行业从业者没有上次那么慌乱,正是在过去一年多累积的经验,明白在剧场之外演出行业仍然大有可为,是冲击还是变局之机,自己说了算。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