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科创时代的“硬核”青年

2021-09-03 09:58:00 【关闭】 【打印】
  2020年,在“长五”和“嫦五”垂直转运现场徒步队伍中,一位身着汉服的“嫦娥”姐姐圈粉无数,引得众人纷纷合影留念。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来自河南濮阳的95后姑娘崔艺晗,是文昌航天发射场一名一线科技人员。 
  随着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Z世代走上历史舞台,科技创新领域迎来了执着坚定、心怀理想的“硬核”青年。 
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分论坛“青创汇”高端对话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相信科学的力量
  Z世代是“执着的相信者”,我们相信科学的力量、相信国家的力量、相信相信的力量。作为科技届的Z世代代表,25岁的北京深光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冯翀在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分论坛“青创汇”高端对话活动中这样说。 
  冯翀投身科创的缘由,颇有些Z世代天马行空的幻想。因为电影《蜘蛛侠》中男主角进行悬空触控交互的场景,让冯翀诞生了“为什么不能把这样的科幻场景变成现实”的想法。于是,他和几个学生合伙人就这样,踏上了裸眼增强现实交互技术的创业之旅。 
  开始创业时遭遇的资金问题,让冯翀深刻体会到了创业的艰难。“那段时间,我到处去见投资人,却处处碰壁。” 
  然而“值得一做”的信念,让冯翀和4个共同创业的伙伴宁愿凑钱也要继续做下去。这个过程让冯翀明白了每个人不是从一开始就什么都会,每个人都需要快速成长。 
  看着科幻片和科幻小说长大的冯翀,相信科幻世界描述的场景能够成为现实,相信科学技术能够发展到让人们难以想像的地步,相信人工智能能够产生巨大的生产力,相信可控核聚变能够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相信生物医药可以医治大多数的疾病,相信飞船能够探索更遥远的星辰大海。“因为相信,所以我们在迷茫时坚持下来;因为相信,所以我们在犹豫时看见未来。” 有着一股韧劲的冯翀说。 
  如今,冯翀在继续完成研究生学业的同时,也在不断为自己的理想努力着。冯翀说,2021年初,深光科技获峰瑞资本领投、启迪之星创投跟投的千万级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将用于深光科技的第一代教育版商用硬件,即深光AR家教台灯正式投入市场和持续的技术研发。 
  “不需要通过手机或者其他设备,只用一盏台灯就可以把物体和虚拟世界相连,我们研发的交互式投影技术将改变人的交互方式。”这是2019群星MARS创新创业大赛复赛现场冯翀的发言。 
  现在,他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北京深光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冯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的科研人员王婧雨
  融入青春的力量
  26岁的王婧雨是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的科研人员,投身航天事业3年来,她收获了无数惊喜与自豪:2018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达到39次,中国由此成为全球发射次数第一的国家;2019年,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300次发射,金牌火箭也完成了第100次发射;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中国又陆续完成了“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天和核心舱”等发射任务,实现了中国人的火星探测梦、月球探测梦和载人空间站之梦。 
  伴随着这些“国”字号重大任务的推进,大批年轻的科研人员被推到任务的最前线。在王婧雨看来,年轻化已经成为中国航天的一个新的代名词、新标签—“嫦五”火箭研制团队的平均年龄不到33岁。“最直观变化,就是航天发射大厅从以前坐满白发稀疏的老一代航天人,到如今济济一堂的头发乌黑浓密的青年航天人。” 
  王婧雨很喜欢一位前辈的评价:95后的中国青年,就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一往无前的一群人。她说:“我们就要做这样的人,沿着梦想的阶梯拾级而上,在星辰大海的征程中永不停歇。” 
  如今,有越来越多像王婧雨一样的年轻人加入科技创新的队伍,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23岁的申怡飞是一位博士研究生,15岁考上东南大学,17岁加入国家移动通信重点实验室开始从事5G技术研究。他研究的方向极化码技术一秒钟就可以运行20万组数据,团队方案被写入了5G行业标准。其实作为少年大学生,申怡飞也曾挂过科,也曾陷入迷茫和低谷,是老师和学长学姐的鼓励,让他找到了方向:“认真敬业,扎扎实实做好一件事,你就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和他一样,被称为拥有“开挂人生”的,还有年仅22岁的尚榕科学技术CEO刘宏基。年仅16岁就独力开拓运维ACG论坛,两个月做到20万备案用户以上;20岁荣获《华夏经济贸易》颁布2019年华夏经济新锐人物……诸多光环加身之下,刘宏基并未骄傲自封,反而迸发出了更强烈的向上之力。2020年12月,致力于创建当代年轻人生活新方式的线上社交平台—平行宇宙APP在刘宏基和他的95后团队手中诞生,立即收获了不少Z世代青年的好感。 
  这些伴随着科学技术创新、知识大爆炸一起成长的Z世代青年,才华横溢、热爱科学、勇于创新,他们为科技创新注入了青春活力。 
  期待未来的力量
  “Z世代最完整地经历了科学技术腾飞的整个过程,智能手机、移动支付、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等科技让我们从闻所未闻到习以为常不过是十年不到的时间,崇尚科学、崇尚创新是Z世代的显著特征。因此,Z世代成长为未来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是必然的趋势与结果。”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陈锐说。他认为,从科技创新的规律来看,一个人创新的最佳年龄是在25岁到45岁。从统计规律来看,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获奖成果的平均年龄是37岁左右,现在的Z世代再过几年都会处于创新最好的黄金时期。对此,他坚定不移并充满期待。 
  与他深有同感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张双南,同样将目光投向了扑面而来的95后、00后。“中国科学的未来在于年轻人,他们能够有所作为。” 
  与此同时,虽然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具有自信大胆、勇于创新的先天优势,但是也面临着心理脆弱、知识结构不够丰富的弱势。对此,陈锐认为,为科技创新人才保驾护航,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必不可少。 
  例如,汇聚了全国首屈一指的高科技人才尤其是青年科技力量的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陈锐说,中关村一向有着良好的创新生态,仅在2020年就吸引了高达1000多亿人民币的创投金额,占全国总额的1/3以上。如今的中关村,有2.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400多家上市公司、93家独角兽、每天100多家科技型企业诞生初创,形成了一个蓬勃发展、源源不断的创新沃土。 
  因此,陈锐认为,在这样的创新环境和背景之下,应积极地倾听青年人的所思所想,更加积极地了解他们的所急所需,让Z世代科创人员在更多开放进取、自由平等、锐意创新的交流平台一展才华,成为一代坚持远大理想,心怀科技强国、产业报国志气的“硬核”青年。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