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国这样谋划

2021-02-24 11:28:00 【关闭】 【打印】
  每年都有几场重磅会议,是国际社会观察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窗口,近期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是其中之一。尤其是在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局的2021年,中国“三农”工作如何谋划,值得关注。 

 

  一台拖拉机正在晒场翻晒稻谷,金色的晒场犹如一幅美丽的油画

  “三农”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本次会议明确,“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这表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是2021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三农”工作的重心。 
  业内专家指出,在已经取得全面决胜脱贫攻坚胜利的重要历史关头,适时地将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是对中共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和推进,也是党的工作重心向前做出的一步重要迈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在解决了现行标准下贫困问题之后,需要思考如何巩固脱贫成效,使贫困地区跟上中国现代化的步伐。目前农业农村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因此,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的“三农”工作必须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加快建设步伐。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虽同为“三农”工作,但脱贫攻坚是解决温饱问题,而乡村振兴是解决富有问题,今后“三农”工作的重心是让农民变富有。 
  值得注意的是,“三农”工作重心的转移并不意味着脱贫攻坚工作结束。本次会议强调,“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就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结束的第二天一早,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三合镇三星村党委书记杨坤山与村民们边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边谋划着村里2021年的工作。三星村原是个贫困村,近年来,村里探索开展多种特色农业,实现了“村出列、户脱贫”。2021年,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300万元人民币,村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会议提出5年过渡期消除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后顾之忧’,增添了我们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乡村振兴进军的信心。”杨坤山倍感振奋地说。“目前,村里正和省外科研院所洽谈建立联合育种基地,筹备建设年产量4万吨的有机肥厂,力争早日把三星村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 
  事实上,5年的过渡期将和“十四五”规划实施的时间重合,这既给了脱贫摘帽县一个定心丸,又让政策的衔接有了缓冲和调试的阶段,各个地方也有更多时间去探索和实践。这将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形成非常好的基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怎么干
  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当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时间表,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而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因此,本次会议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开始向第二步迈进,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会议提出,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同时,会议清晰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为此,会议从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等七方面部署了具体工作。 
  郑风田认为,上述七点内容最近三年中央都制定了专门的文件和规划,预计这些政策与规划不久就会逐步落地。“本次会议是从顶层的思路吹响全面乡村振兴的号角。”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本次会议还提出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业内专家表示,这既是对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提出要求,同时也是要改变当前农村人才外流的一种单向流动局面,使一些人才资源伴随乡村振兴的过程,重新返回到农村里去,让这种资源要素得到双向互动。 
  “今后的工作重心是把发展起来的产业巩固好,不断提高村民的收入。”谈起脱贫后的工作,吉林省榆树市刘家镇永生村党总支书记王艳凤表示,“未来村里要形成榛子、红菇娘种植和家禽养殖几个特色产业,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吸引更多青年人返乡创业,参与乡村振兴。”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多年来,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 
  本次会议再次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值得关注的是,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以及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粮食安全做了具体部署,明确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而这两项内容在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亦有体现。会议还提到,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还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等。并首次提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 
  郑风田认为,本次会议从土地、农业科技、农民种粮积极性、党政同责等方面作出重要指示,覆盖了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还回应了生猪生产、餐饮浪费等社会关心的问题,这些都是国家重视粮食安全的具体表现。 
  在李国祥看来,从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考核,到如今的“党政同责”,制度上的突破进一步体现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 
  正是一直以来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七连丰”,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保持社会始终稳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总体上看,中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裕,完全有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2021年,全球疫情仍然前景不明朗,全球粮食减产或供应链断裂的风险依然存在。而受疫情、蝗灾等因素影响,世界粮食安全正面临重重挑战,联合国此前发出预警,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同时国际食品价格“飞涨”,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食品价格指数已连续上涨6个月,达到2014年底以来最高水平。 
  因此,发挥好“三农”的压舱石作用,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就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基础。 
  中国农业农村部日前提出,2021年要确保各省份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确保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而“十四五”时期粮食产量则要实现稳中有增,确保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做好“三农”工作无疑将为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而从世界范围看,在现代化过程中,乡村往往要经历一场痛苦的蜕变和重生。因此,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道路,将会是中国人民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大贡献。无论从哪个维度看,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值得期待。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