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使鹿鄂温克人:中国最后的驯鹿部落

2020-12-11 11:33:00 【关闭】 【打印】

  使鹿鄂温克人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特殊的少数民族群体,历史上被称为“使鹿部”“雅库特”,是中国境内迄今唯一饲养驯鹿和保存“驯鹿文化”的民族。据有关民间传说的推演,使鹿鄂温克人已有近三千年的文化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使鹿鄂温克人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的驯鹿文化,在寒温带地区的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而且涵盖生产关系、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文化体系。

鄂温克猎民索宾在用“鹿哨”召唤野驯鹿

  步入现代生活

  使鹿鄂温克人世代生存于大兴安岭,那里冬季漫长而寒冷,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摄氏度以下,山高林密、林上林下资源丰富……20世纪50年代以前,使鹿鄂温克人仍然完整地保存着他们独有的生活方式,住着传统的“撮罗子”,以驯养驯鹿和传统狩猎业为生,过着自给自足的山林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使鹿鄂温克人受到党和国家的极大关怀,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观。1965年,使鹿鄂温克人结束千百年的游牧和狩猎生产,逐渐开始了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

  随着现代文明的加速推进,使鹿鄂温克人的人口数量及其生存的文化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大兴安岭森林资源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过度砍伐和1989年《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颁布,令使鹿鄂温克人世世代代赖以为生的狩猎生产活动不能持续。2001年,根河市政府决定进行“生态移民”。

  2003年8月,首批使鹿鄂温克人和他们的驯鹿从大兴安岭腹地搬迁到位于根河市郊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新址,使鹿鄂温克人结束了数千年来漂泊不定的游猎生活。

  没有一个人比年近百岁的玛利亚·索更了解鄂温克族的使鹿部落。她是使鹿部落的酋长,也是中国最后的女酋长,被族人看作是“活着的图腾”。“鄂温克族是非常看重驯鹿的,有了驯鹿,才能过得踏实。传统的鄂温克族只养鹿,不杀鹿,更不吃鹿,因为驯鹿对我们来说就是朋友。”玛利亚·索说。驯鹿使用半野生的饲养方式,即无人看管,它们也能自由寻食。不用时在外,用时找回,驯鹿的生存与繁衍,基本靠的都是现有的自然条件。她常说,没有了驯鹿,就没有这个民族。为了保护森林与驯鹿,玛利亚·索等猎民一辈子吸烟不用明火,而是将烟叶揉碎后加入香料做成口烟放在牙缝里。

  2002年,当地政府在根河市西边为敖鲁古雅所有243名鄂温克人建了新居,小楼幽雅、冬暖夏凉,但在山林中生活了一辈子的玛利亚·索舍不得山林中的那群驯鹿,她更钟情于山林中古朴、宁静的生活。最终,玛利亚·索没有选择下山去敬老院,只想坚守在山林中,坚守这最后的鄂温克族驯鹿文化……

  与玛利亚·索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针对此情况,近些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猎民们以前居住的“撮罗子”都变成了现在的活动板房,交通工具也从驯鹿变成了汽车。政府还为这些生活在山上的猎民配备了太阳能发电板,玛利亚·索家中电灯、冰箱、电视一应俱全,生活比以前方便许多。

  旅游业风生水起

  2004年,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开始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规划1个旅游接待区、1个民俗风情区以及5个驯鹿放牧区。2007年,政府又规划建成了使鹿部落景区。

  在政府的宣传下,驯鹿已经成为了当地的旅游特色之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敖鲁古雅观赏驯鹿,体验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尤其是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后,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旅游资源优势日益凸显。该乡依托驯鹿文化,对敖鲁古雅民族风情园、敖鲁古雅部落等工程实施新址的立面改造、绿化、拆迁,旅游景点、景区和新址的旅游功能也日益完善。除此之外,敖鲁古雅乡还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其中,与驯鹿文化有关的手工艺品成为亮点,这些产品多取材于桦树皮或鹿角、兽皮等原材料,独具民族特色。

  旅游业的开发为猎民带来了不少经济收益。2019年底,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旅游接待人数82706人,旅游总收入达382万元人民币。

  2010年,为了全面实施“家庭游”扶贫项目,政府又投入70万元为62户鄂温克猎民提升家庭游硬件设施,配备了液晶电视、沙发、床、被褥等物品,旅游接待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效益逐年增加,带动了部分猎民就业,让他们从旅游业的发展中尝到了甜头。

  “森林就是鄂温克族的家,爱她就是爱你自己。”这是敖鲁古雅猎民布冬霞常挂在嘴边的话。每次接待游客时,布冬霞不仅会为他们讲解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还会告诉游客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你们来到这里不要在森林里抽烟,天气干燥的时候还要注意防火……”一句句嘱咐,一遍遍重复,这些都是每个从事旅游业的猎民在接待游客时必须要叮嘱的话,让游客在领略大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抢救文化瑰宝

  在早期纪录使鹿鄂温克人的影像中,人们可以看到使鹿鄂温克人狩猎使用的猎枪、野鹿哨和桦树皮船。使鹿鄂温克人在千百年来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狩猎文化、熊文化和萨满教文化等极具独特性,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璀璨瑰宝。

  使鹿鄂温克人放下猎枪、走出深山,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驯鹿的生存对水质和食物有着极其特殊的要求—需要食用原始森林深处的苔藓和无污染的水源。使鹿鄂温克人面临着在现代文明带来的生活和世代传承的驯鹿文化之间的抉择。老一辈使鹿鄂温克人选择了使命,带着古老的狩猎文化重返森林,与驯鹿重逢;而年轻一代则顺应潮流,逐渐融入到现代化的生活中。如今,山林中的使鹿鄂温克老人已寥寥无几,世代牧养的驯鹿正在逐年减少,使鹿鄂温克人及其传统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近些年,使鹿鄂温克这一特殊的少数民族群体受到学者和媒体的关注,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旅游业的发展也让人们注意到了其独特文化。

  2010年,以玛利亚·索为原型的中国首部使鹿鄂温克族大型原生态舞台剧《敖鲁古雅》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把使鹿鄂温克族几近消亡的民族文化搬上了舞台。原生态的歌舞、罕见的民族乐器、纯手工制作的服装饰品等弥足珍贵的鄂温克族文化素材悉数上演,使鹿鄂温克最纯真天然的民族风情让全国观众大饱眼福。

  在根河市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中国冷极冰雪马拉松上,除了全国近千名选手参赛之外,还有来自使鹿部落的20余头驯鹿拉着雪橇参赛,它们可爱的样子让全场游客为之拍手叫好。气温虽然有零下三四十度,但是游客们的热情随着雪橇鹿们的奔跑而高涨,赛道两旁挤满了观众,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被独特的鄂温克族使鹿文化所感染。

  从森林中大胆走出来、奔向新生活的新时代使鹿鄂温克人民,他们温和、热情、朴素的个性以及爱护家园、守护传统的习俗,从未因时间的流逝而陨灭。玛利亚·索老人“敖鲁古雅鄂温克部落能一直生活在山林里,驯鹿也能在山林里自由自在地栖息”的心愿,也被一代代鄂温克族不断地呵护着。

   王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专业硕士,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摄影类)获得者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