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和美家风:乡村文明建设新引擎

2020-12-03 10:55:00 【关闭】 【打印】
  令广东省佛山市龙津村村民廖衍力没想到的是,2019年3月村里举办的那场“和美家庭”评选颁奖活动让她的家庭发生了改变。“领奖后的半年多时间里,顾客增多了,他们更加信任我了。有些人家里发生了小矛盾也会找我出主意帮助解决。”言语间廖衍力透着自豪。
  村民罗月胜一家则被另一场活动改变。“自从参加了2018年8月村里举办的首届《龙津古训》朗诵比赛后,我的孩子开始对村里的历史文化产生兴趣,一开始读古训读得懵懵懂懂,但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后来不仅文字读得顺畅,还对其意有了一定的理解,现在孩子都成了我们的老师。”
  一场活动改变一家人,多场活动改变一个村。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过去龙津村的熟人社会,开始向新龙津的“好人社会”转变,村民间彼此更加信任,家庭更加和睦,邻里更加和谐,“和美龙津”的价值追求正在变现。
  “家和万事兴,这是从古至今的朴素大道,与《龙津古训》的精神也一脉相承。”龙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冯耀泉说,“我们希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家庭的和谐,将乡风文明作为文化振兴和支撑新一轮发展的新引擎,为和谐社会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龙津力量。”
龙津村全貌
  古村传颂古训 增强文化自信
  龙津村开埠于南宋时期,是一个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村,不仅有着“兴学重教、勤耕苦读”的优良传统,更传承了“明礼重学”“耕读传家”的家训家风。龙津村还是革命烈士廖锦涛的家乡。无论文人烈士还是政商巨子,代不乏人。
  龙津古时曾有“平桥望月、红棉春晓、沙洲晚唱、榕荫古塔”的“良宝四景”,村内现存清末民初风貌的岭南古民居184座。细数龙津村的景点,每一个命名都有出处:格治公园的“格治”二字,语出《礼记·大学》的“格物、致知”;维则公园的“维则”二字,语出《大雅·垂民》的“中山甫之德,柔嘉维则”等这些命名背后都藏着一段雅致高洁的故事。《龙津古训》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文化宝藏之一。
  记载于龙津廖氏家谱中的《龙津古训》,寥寥千字,却蕴含着爱国尽孝、尊师重教、邻里和睦等丰富思想,与如今“和美龙津”的价值追求一脉相承。“当初发现《龙津古训》的时候,可以用‘惊艳’这个词形容。”《289艺术风尚》杂志编委会原常务副主任陈明洋说。
  由于古训文字相对艰涩难懂,为了便于传承与发扬。龙津村两委专门聘请专业团队对古训进行编译,分为简注插图和详注插图两个版本,合成一套,免费派送给全村1000多个家庭。
  龙津村党委委员关淑卿介绍,《龙津古训》的12个章节内容,共分为4个大的部分,其一是对待国家、社会(守国法、和乡邻、崇节俭);其二对待家庭(孝父母、爱兄弟、别夫妇);其三对待他人(信朋友、重师尊、勤本业);其四对待宗族(教子弟、睦宗族、奉祖先)。
  围绕古训文化,龙津村策划并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2018年8月举办的首届《龙津古训》朗诵比赛,300人同台吟诵《龙津古训》的壮美场面,令村民们至今难忘。已是80岁高龄的梁成生老人是参与者之一,“‘古训’是我们的祖先留给龙津后辈的好东西,没有不爱的理由。”梁成生自信地说。
  佛山市禅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红兵这样评价道:《龙津古训》的编译首发,标志着龙津村在传承岭南文脉中又迈出了一大步。他呼吁要让包括《龙津古训》在内的更多传统文化和岭南民俗成为唤醒集体记忆、增强区域文化自信、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力量源泉。
  在冯耀泉看来,《龙津古训》凝聚了龙津先人的智慧,是先辈留给龙津后世子孙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希望借助古训的发掘与传承,通过活化《龙津古训》,把好家风立起来,激活社会文明建设的活力因子,努力以好家风带民风、树新风、促村风,凝聚龙津发展的新动能。”冯耀泉说。
  古训留香,入木三分。龙津村围绕古训文化相继举办了包括书法比赛、绘画征集、网上“留言板”等活动,通过“听、说、读、写、画、演”等方式传承古训精神,唤醒文化记忆,更好地弘扬龙津精神。
在《龙津古训》训授书仪式上,村小学学生朗诵古训
  评选和美家庭 涵养文明新风
  在《龙津古训》发布的同期,龙津村还率先启动了首届“和美家庭”和“美德人物”的评选。评选活动特别对标《龙津古训》“守国法”“孝父母”等十二个章节内容,精心设置了“贤德大义”“孝慈仁爱”“诚正恪勤”“亲睦和善”四大类型家庭,以及“贤德大义好乡贤”“孝慈仁爱好夫妻”“亲睦和善好邻居”“诚正恪勤好青年”等美德人物。
  举办全民参与性活动,是检验一个地方凝聚力的最好方式。在评选活动举办之前,龙津村已于2018年成为佛山市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的唯一一个村。因此,评选活动的消息在龙津村微信公众号上一发布,就得到全体村民的热烈响应,全村户籍人口仅3000多人,网上投票人次竟然高达57000多人次,收到有效投票总数超过43万票。“和美家庭”评选俨然成为一场全体村民的节日。
  关瑞芬是第一时间报名参评的村民。“我身边的家庭都非常优秀,我们是代表穗丰‘幸福二巷’的这几户家庭去参评的,能评上‘亲睦和善’类型的和美家庭,算是没给这条巷子丢脸。”
  “评选活动过去这么久了,大家茶余饭后还是时常会谈到村里的这项活动办得好。”村民关丽燕笑着说。如今,每逢自家院里的水果丰收,关丽燕的丈夫廖叶华就喜欢把家里的水果采摘下来,送给街坊。廖叶华习惯主动献血;关丽燕总会帮邻居浇花;女儿廖淑仪每到暑期都报名龙津爱心学堂的义教工作。一家人用自身行动践行着邻里和谐的真谛。
  而获评“亲睦和善”和美家庭的冯耀忠一家,则互相信任、支持,热心公益事业。村里每年的重阳祭祖,他们一家都会尽心意捐资,邀请村里老人共享祭祖晚宴,村里呈现一片和谐景象。作为穗丰村小组长,冯耀忠更是全心全意地为村民服务,带领大家发展集体经济,改善村内环境,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走近这些‘和美家庭’与优秀个人,他们或许平凡,却始终践行‘贤德大义、孝慈仁爱、诚正恪勤、亲睦和善’的社会主义新风;他们用亲身的经历,树立了榜样的形象,传播了正能量,书写着时代的感动,引领着龙津村全体村民向善向美,他们是龙津村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冯耀泉很为村民们的善行善举感到自豪。
  如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成为不少龙津人的座右铭。“‘龙津人’三个字就是一把尺,我们每天用它丈量自己的言行,要做一名合格的龙津人,才能对得起乡亲。”村民冯日桐说。
  龙津村抓住了家庭这个细胞,坚持以弘扬和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家庭建设,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村民心中扎根。
  去年9月,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家风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龙津村成功举办了“中国(龙津)和美家风论坛”。这是广东省首个以“家风”为题的村级“高峰论坛”。通过大力弘扬优良家风,进一步提升龙津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助推龙津村以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系为目标,以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为落脚点,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开创“和美龙津”建设新局面,不断提升龙津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美村“助攻”美心 构建基层善治新格局
  2017年初,搬出龙津村整整十年的村民冯国潮,作出了“归巢”回乡的决定。他卖掉了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买的别墅,搬回了龙津穗丰村小组。
  同冯国潮一样,已在万科城小区购买“豪宅”的廖永棠,也搬回了龙津永明村小组。“我把村里的水乡美景拍了照发到朋友圈,引来很多点赞,有些朋友调侃说我们龙津人的幸福感已是‘四星级’,直逼‘五星级’。”廖永棠幽默地说。
  小桥、流水、人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兼具中心城区功能和岭南水乡风貌的“田园都市”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向往的生活。
  如今的龙津村,人均年分红收入超2万元。村内公共服务设施齐备,服务便捷,小学、幼儿园、公共服务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卫生服务站、图书馆等一应俱全,配套堪比城市,福利待遇更胜一筹。
  与此同时,具有深厚岭南水乡根基的龙津村在环境改善方面也铆足了劲,大手笔投入数千万元用于“美村”升级改造。龙津村的岭南水乡风貌不仅得到恢复和重塑,而且增加了靓丽河涌、亭台水榭、绿色公园等景致,加入宽敞洁净的马路,充足的公共车位等现代化的城市元素。龙津村还先后获得“佛山市十好和谐文明村”“佛山市宜居村庄”“佛山市乡村振兴示范”等荣誉。
  “有些朋友看到我发朋友圈的村景后评论说,被家乡的高颜值惊艳到了,有摄影师朋友还专程慕名来我们村采风拍景。作为龙津人,我内心特别自豪。”村容之变,令村民关瑞芬十分欣喜。
  看到村里的新面貌,村民们更加齐心谋发展。强大的凝聚力促成了龙津村在基层善治方面的很多创新和探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4年初,龙津村在广东省率先提出并实施党员村民代表责任制,即让全村的63名村民代表和50岁以下的55名党员“结对”,分片区对本村小组出租、承包、合作等集体资产和物业进行跟踪管理。其间,村民代表承担监管职责,党员则负责监督和信息反馈。
  在实际操作中,村民代表和党员分别分组“结对”,负责对接10户村民、5家厂企店铺,对于每个厂企店铺每个月不少于两次探访,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同时,每个季度,各村小组必须召开一次户主大会,村民代表向村民述职,汇报管理情况,包括企业动态、租金收缴等,公开接受村民的监督。
  该项制度带来两个好处,一是党员和村民代表对村小组长的监督不再是“无的放矢”,自已当了家,柴米油盐有多贵才心里清楚;二来村民有了知情权和监督权,村民代表做得好不好,一目了然。制度实施5年多来,龙津村的集体资产真正实现了保值增值。
  对此,南庄镇委书记李仕亨给予高度评价:“龙津村作为南庄镇的先进村之一,把红色文化、和美文化融入到美丽文明村居建设和基层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