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冷门”考古的诗与远方

2020-09-09 14:49:00 【关闭】 【打印】
  对于考古专业来说,似乎只有每年考生填报志愿时,它才会“热”一把。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一事,再次点燃考古“热”。可如果你对考古专业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冷门”“挖土”和“没前途”的刻板印象里,那你就真的“out”了!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在周原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冷门考古圈喜提热搜

  8月20日,最近本就话题度很高的钟芳蓉同学又“火”了。这一天,她收到了来自半个考古圈送上的、沉甸甸的50斤礼物—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赠送的《早期秦文化系列考古报告之二:清水刘坪》《西戎逸珍: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文物》各一本;湖北省博物馆赠送的方勤馆长签名本《曾侯乙》图录一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赠送的《黄淮七省考古新发现2011—2017》《考古河南》+定制标尺1套,手铲1把……着实让许多喜爱历史和考古的网友们“实名羡慕”。 

  而这件事情的起因,则是从一则新闻引发的评论引起的。 

  2020年高考,钟芳蓉以676分的成绩获湖南省文科第四名,报志愿时钟芳蓉选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可这一举动让广大网友“操碎了心”,一时间“这么高的分数为啥报个冷门专业”“应该报考一个热门专业减轻家里的负担”“考古每天都挖土还没前途”“本来家里就不富裕去学考古不是更穷了吗”…… 

  紧接着,诸多考古圈“大牛”一边调侃着“冷门”考古圈喜提热搜,一边为钟芳蓉送上了祝福。钟芳蓉的偶像,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给钟芳蓉送去口述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并写信鼓励她“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北京大学官方微博回应称:“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愿你在北大考古,找到毕生所爱!”一夜之间钟芳蓉似乎成为了“考古圈团宠”,她的志向获得了“考古界”大佬们的力挺。 

  除此之外,无数从事考古行业的师兄师姐们亦纷纷留言:“我从事考古专业十几年,从不后悔”“考古不只有‘田野考古’,未来就业还有很多方向选择”“你让大家一日日在考古工地、实验室、图书馆中的辛勤付出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肯定”…… 

  高校专业那么多,为何一个学生报考考古专业引发热烈讨论?其实无论是网友的评论还是考古圈的自我调侃,都说明考古专业在社会认知中确实经常与“冷门”“艰苦”“穷”联系在一起。对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书记陈建立这样评价:“我们反对将考古学贴上‘冷门’‘穷’这样的标签,我们需要让公众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考古学。当前,国家的发展给考古学科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多学科的方法在考古学中的运用赋予了传统考古资料更多的研究面向,使得传统考古学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考古人才,还需要我们加大力度进行学科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考古,参与到考古文博事业中来。” 

  走近中国考古专业

  偏见的形成往往始于不了解,中国考古专业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中国考古学在20世纪初期诞生,当时的考古活动不仅展现了沉寂多年的一个世界,更重要的是挖掘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 

  而虽然中国考古学起步较晚,但经过近100年的发展,考古学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考古机构相继建立、考古工作遍地开花、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对外交流与日俱增、研究手段日益多样……如今的中国考古学已成为20世纪以来发展最令人瞩目的人文学科,中国考古学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对于中国考古的飞速发展,从李济、夏鼐等中国考古专业的先驱者到樊锦诗、李伯谦等中国考古专业的领军人,再到越来越多投身于此的新考古人都在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近年来,越来越多像钟芳蓉同学一样的年轻人选择了考古专业,他们以兴趣为起点走进考古、以热爱为依托了解考古、以勤奋为基石学习考古,为考古学贡献着年轻的力量。 

  据陈建立介绍,近年来设置考古学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在不断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的高校约50所,开设“考古学”本科专业的高校近30所,开设“文物保护与修复”和“文物保护技术”本科专业的高校约20所。全国多家高校考古学专业招生人数也在不断扩张。 

  “为加强高中生对考古专业的了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连续10多年举办中学生考古夏令营,发现了不少喜欢考古专业的好苗子,其中不少学生成功地考到本院,走上考古学研究的道路。”陈建立说。 

  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大二的学生王蕻荃对于考古的兴趣就是开始于高二参加的考古参观体验活动,因为“将千年的历史捧在手中的感觉让人难忘”让他毅然选择了考古专业,也在逐渐深入的学习中更加深爱这个专业。 

  同样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赵雅婧已经研二了,或许被许多人定义为“艰苦”的田野考古却是吸引她报考考古专业的初衷:“因为喜欢历史而又希望能跑跑野外,所以选择了考古专业。”如今她已经参与过许多次田野考古,而每一次野外之行都能带给她更多的惊喜。 

  “无论是老一辈考古大家还是今天的年轻考古人,大家都不畏艰难执着于事业。就这一点而言,几代考古人都一以贯之,这也是我们坚持没变的初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曾说。 

  考古学的诗与远方

  网友为钟芳蓉感到惋惜,可能并非虚情假意,而是出于自身对于生活的真实感悟,与其他热门专业相比,考古专业不仅要坐冷板凳,而且没“钱”途。但其实,追捧热门专业、看低考古等冷门专业,却是目光短浅之举。 

  中国现代考古的先驱们在那个贫瘠、战乱的年代,不仅心无旁骛地踩着两脚泥游走田间地头,还要带着保护下来的文物、资料颠沛流离。为何在物质条件这么好的今天,我们反而冷落、鄙夷起这份事业了呢? 

  更何况如今的中国考古,早已不是网友想象中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挖土景象了。 

  “很多网友对考古有误解,认为‘考古就是田野挖土’。其实考古学是对古人遗留下来的物质材料进行研究人类历史的一门学科,其包含的内容很宽泛,需要各方面、很系统的知识。不能就把这个专业局限在‘田野发掘’。”陈建立说。 

  此外考古学的发展还促进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的发展,这些学科有的正逐渐成为了考古学的组成部分,有的则有独立发展的趋势,这其中最为重要是一些边缘的学科如博物馆学、公众考古学、遗产管理学、文物保护学等。这就让考古专业的毕业生有了更广阔的就业选择。 

  面对未来,考古专业准大一新生钟芳蓉说:“我个人特别喜欢,我觉得喜欢就够了呀。” 

  王蕻荃选择的学习方向是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考古学日语方向)专业,受到考古专业如今全球化合作越来越紧密的趋势影响,王蕻荃在扎实自己的基本功前提下,规划着未来自己的发展方向:“我想去国外走走看看,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如果可以,我希望将来自己能成为一名老师,把我学到的知识再传播出去。” 

  而赵雅婧的想法则更为简单:“之前考虑好自己在意的究竟是什么,选择之后就不会患得患失。不管外面吵得多热闹,安心读书、扎根田野才是实实在在要做的事情。” 

  热情与努力,让他们插上了探索考古学诗与远方的翅膀。 

  越深入了解中国考古,越会深深被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先人甘于奉献的精神所震撼,亦会对其高速发展的现状和融汇创新的未来充满期待。 

  正如陈建立对即将入学的大一新生的寄语所说:考古学既是一门讲究各种技术方法、注重物质分析的“科学理性”学科,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解释,同时又具有“诗性智慧”人文追求的不懈精神事业,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意义,这是考古学的诗与远方、学科交叉与创新之美;考古是城市和农村生活的完美结合,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完美结合,也是富有刺激的探险活动和严肃的科研活动,这是考古生活之美。让我们认真践行樊锦诗先生“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心来好好念书”的寄语,善于发现考古之美、享受美好考古生活。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