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江苏岔河:写满红色记忆的古镇

2020-09-09 14:24:00 【关闭】 【打印】
  古朴的砖雕、斑驳的门框、高耸的马头墙、还有那泛着悠悠青光的石板桥……行走在江苏淮安岔河镇岔河老街,岁月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 
  岔河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东部,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区西北部,环拥白马湖。岔河镇下辖22个行政村和4个居委会,总人口约6.56万人,总面积约235平方公里。 
  由于地处长江和淮河相连的水上交通要道,岔河镇是漕运史上沟通南北的重要干线节点,历史上便是商贾云集,街市繁华。这里物产丰饶,岔河大米更是多次荣获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金奖大米”和江苏优质稻米暨品牌杂粮博览会“江苏好大米金奖”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水乡古镇,近年来,岔河镇依托历史底蕴和红色资源,对老街进行全面保护和有序开发,百年老街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2020年5月,在江苏省公布的第一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单中,淮安洪泽区岔河老街名列其中。 

 

  淮宝县政府旧址 

  写满红色记忆
  岔河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更是写满红色记忆的地方。1940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提议开辟淮宝抗日根据地。8月,罗炳辉、张劲夫率领新四军和八路军南下部队,在此成功开辟淮宝抗日根据地,成立淮宝县委,建立淮宝抗日民主政权—淮宝泗联防办事处(1941年10月改称“淮宝县政府”)。 
  淮宝是苏中、苏北、淮南、淮北、苏北革命根据地结合部,含今洪泽区全区和盱眙县、淮阴区、宝应县、淮安区、金湖县部分地区,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刘少奇、陈毅、彭雪枫、邓子恢、张云逸、罗炳辉、张爱萍、黄克诚、张震、张劲夫、刘瑞龙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块土地上运筹帷幄,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岔河的红色历史给这里的人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革命先辈们艰苦作战、不怕牺牲、廉洁奉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岔河人。近年来,为了传承红色历史,岔河镇先后投入400万元人民币,修缮了淮宝县政府旧址、左家楼等红色遗迹,同时组织研究革命战争历史、挖掘红色文化、加强宣介推广等,提升了当地红色文化的魅力,每年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学习参观,成为当地旅游业的重要品牌。 
  “红色哥萨克”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黄淮大地上活跃着一直“快如风、闪如电”的“红色哥萨克”,她就是由著名抗日将领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和邓子恢、张震、吴芝圃等师领导组建的骑兵团。 
  新四军四师骑兵团,于1941年8月 1日诞生于淮北抗日根据地淮宝县(今江苏洪泽区)岔河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中,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屡建奇功、威震敌胆、成为新四军一支骁勇善战的铁骑劲旅,也是华中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一支著名的快速主力部队。新中国成立后,该团在抗美援朝和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优良的教育传统
  淮宝中学是抗日战争时期,由淮宝县委创办的一所培养干部人才的中等学校。1941年2月中旬,时任淮宝县委宣传部长曾子坚负责筹办了60余人的青年干部训练班,学习期满两个月后,由组织部门分配到区、乡一级政权机构工作。之后的1942年7月,淮宝县委决定筹办一所有相当规模的中学,培养一批有中等文化程度的青少年,以解决根据地建设的急需人才,淮宝县县长李斌兼任校长,校址设在淮宝县岔河镇东滩。学校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地理、物理、化学、历史、音乐、体育、图画等11门课程。新四军军长陈毅、副军长张云逸,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政治委员邓子恢以及淮宝县委的领导同志,都曾到淮宝中学为师生作过时事报告。 
  1942年9月至1944年6月,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之时,作为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之一的淮宝县成立了一所由中共江苏省委和新四军军部联合创办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江淮大学。校名由陈毅军长亲自定名,曾任孙中山秘书的韦悫教授担任校长。江淮大学开设土木、农学、医学、教育四个系及一个普通科。 
  同时,江淮大学还是上海抗日爱国青年来根据地学习和工作的桥梁和熔炉,对日后江淮大学师生积极热情地投入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如今,依托这些红色资源,岔河镇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众多师生来到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他们在这里感受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心中埋下爱党爱国的种子。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