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林建华:敬畏教育才有未来

2020-03-18 12:05:00 【关闭】 【打印】
  不久前,2020未来教育论坛暨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秋林报告厅举行。论坛主题是“大变局下的未来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林建华,发表了题为《今天的教育决定国家的未来》的主旨演讲。林建华认为,“世界在变革,教育也一直在变。各个学校都有不同的改变方式,但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应该有一些共同的基础性共识。我们应该在共识的基础上发挥特色和特长,把教育办得更加多样化。” 

 

  林建华向与会者分享了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应有的五个基本共识。 

 

  第一个共识,教育工作者应该敬畏教育和承担的责任,并热爱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教育做好。 

 

  不管将来教育做得怎样,未来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现在都在我们的校园里面。我们给予他们什么,他们在这个校园里面能够感受到什么,将会影响中国,甚至世界的未来。所以,每一位教师应该担负起责任,因为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时刻都在影响学生。学校做的每一个决定、制定的每一个政策都会影响到学生、影响到他的价值观,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最不应该去埋怨。今天的教育文化,不管是追求卓越还是甘于平庸,其实都是在影响着学生的未来,这个意义非常深刻。所以说,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敬畏教育和自己承担的责任,应该热爱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教育做好。教育改革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会遇到很多的阻力。这就需要大家都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把教育做好。 

 

  第二个共识,希望教育的理念建设是以人的全面成长为中心。 

 

  在AlphaGo战胜了围棋天才之后,苹果的CEO库克在演讲的时候说,“我不担心人工智能能够像人一样思考,而担心的是人像机器一样,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没有对结果的敬畏之心。”这就是教育非常核心的一点,必须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来教育,而不是作为一个工具。认为教育者是作为一个工具支持给受教育者就可以了,这是我们很大的误区。所以现在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应试教育狭窄的知识结构、专业化的教育模式、过度的制约,使人们的头脑更加封闭、更加僵化,这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所以必须要改变。 

 

  常言道:“好的教育能够因真理而自由。”好的教育可以使你自由,但是如果是不好的教育,可能会成为你的一个羁绊,或者是你发展的一个障碍。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很多人在经过教育之后,反而失去了一种探索的精神,失去了自己的兴趣。这种教育是对人的伤害。那些急功近利,把人当成工具的教育,会限制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人们看到学生本来应该有更好的发展,却因为缺乏价值的判断和人文素养而适得其反。我认为教育应该树立一个观念,就是一定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 

 

  第三个共识,教育除了激励学生学习知识,还应该给予他们常识、见识和胆识。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常识,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基本的认识,是社会的一些共识。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懂什么、知道什么,还关系到其内心真正相信什么、信仰什么、坚持什么、坚定什么。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奇怪的现象,实际上是人们违背了常识。 

 

  见识,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够综合、能够连接和孕育各种知识,让学生掌握各种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判断。 

 

  胆识,表现为一种勇气和很强的执行力。从本质上讲,它是对学生的目标、见识的一种自信和坚持,只有内心坚持了,才能够真正有勇气。所以教育应该使学生全面成长。 

 

  第四个共识,教育不是单向的,如何调动学生的潜能才是重点。 

 

  老师不应该是知识的二传手,而应该是向导,引导学生进入到知识里。很早以前北京大学有一位生物化学老师,多年都用英文授课。有的学生表示听英文来学习知识比较困难,问他能否用中文讲。这位老师询问我的意见。我问他,你讲课的过程是什么?难道就是为了传递知识?还是要激发学生进入到这个体系当中去。如果要是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讲,接受最新的文献,从知识的角度来讲应该是用英语更好。所以作为老师就要问自己,讲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知行合一,实践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师做的实践,就是大学和企业合作的教育,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另外,现在的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而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当人们遇到一件事情,不要轻易地去相信或者反对,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经过寻找证据才下结论。我听过很多中国学生的演讲,经常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没有深刻的思考和内在的逻辑。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大家看到太多很直观的观点,出来一个观点大家马上表示支持或者反对,实际上,这是中国教育当中缺乏独立思考、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表现。 

 

  价值观的建立,需要各种思想的碰撞,需要通过不同的理论教育才能获得。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有自己封闭起来的倾向,去讨论、去辩论,要让学生去追求、探索内在的关系,他才能慢慢树立起真正的价值观。 

 

  第五个共识,未来教育一定要打开边界,要打开学生的边界,要打开学习的边界,要打开学校的边界。 

 

  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校不再有知识的垄断地位,但是学校其实很难改变,即使变化也会十分缓慢,而社会却在瞬息万变,所以要想让学生真正适应它,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必须打开边界,打开学生的边界、学习的边界和学校的边界。 

 

  未来,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会越来越突出,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等很多事情都会发生在企业里。大学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个事情,真正提升教育。我相信今后大学的创造是开放的,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不断产生新思想、前沿科学和未来的技术,让我们大学的价值更加发扬光大。 

 

  总之,未来教育以人的全面成长为中心,除了知识之外我们还要关注常识、见识和胆识,要释放学生内在的潜能潜力,要打开大学的边界。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