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故宫“年味”知多少

2020-01-20 10:29:00 【关闭】 【打印】
  农历腊月三十,随着钟表时针移过半夜十二点,中国传统的新年应时而来。在这“一年连双岁”的时刻,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欢天喜地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表达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祈盼。 

 

  而有着600年历史的故宫,又有多少关于过年的故事?曾经皇权时代的帝王们如何过年?这座古老的紫禁城又见证了多少年岁更迭?就让我们走进故宫,感受紫禁城的年味。 

2019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一,北京故宫博物院人头攒动,大批市民进宫过大年

 

  皇帝也要“穿新衣”

 

  在紫禁城600年的历史中,曾历经明清两代共24个皇帝,是封建王朝最神秘与高高在上的存在。然而在褪去神秘光环之后,人们发现其实紫禁城里皇帝的新年也同普通百姓一样,穿新衣、吃饺子、团圆宴、守岁等习俗一样也不少。 

 

  以清朝为例,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时令节日及寿诞、筳宴等喜庆吉祥场合,皇帝要穿吉服—龙袍,所以说,过年时皇帝也要换上“新衣”。不过皇帝穿吉服比百姓过年穿新衣要复杂许多,清代对龙袍的穿戴有严格规定,皇帝穿衣都由尚衣监管理,四执库(位于紫禁城东六宫和玄穹宝殿之后的乾东五所)负责保管。每天穿什么都要提前准备,还要如实记录在《穿戴档》中。 

 

  例如:乾隆二十一年(1765年)正月初一子时行开笔仪,乾隆皇帝头戴黑狐皮吉服冠,穿“黄稠绣靠三色黑狐膁龙袍,外套貂皮端罩”,腰系松石圆朝带,左边拴带穗小荷包一个,右边拴东珠云龙大荷包。白布棉袜,鱼白春绸厚棉套裤,蓝缎羊皮黑皂靴。寅初三刻,乾隆皇帝到宏德殿进汤煮饽饽(即饺子)时,“换下貂皮端罩”。辰初三刻,乾隆皇帝到慈宁宫给皇太后请安,又换上“大毛熏貂缎白苍龙教子珠顶吉服冠,黄地缂丝满地风云黑狐膁龙袍,芝麻花面端罩。金累丝松石吉服带(上拴)带穗小荷包一个(内装八宝两件),大荷包两个。脚穿青缎羊皮皂靴。” 

 

  除了“穿新衣”之外,饺子必须是清宫新年第一餐。清代皇帝不仅吃饺子,还要讲究饺子的馅料和吃饺子的仪式。关于饺子的馅料,清代宫廷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除夕夜吃素馅饺子。因此,饺子多以长寿菜(马齿苋)、金针菜、木耳、蘑菇、笋丝、面筋等为馅儿。清朝前期和中期的几位皇帝都严格遵守祖宗遗训,在除夕晚上辞旧迎新瞻拜礼仪之后,到乾清宫东侧的昭仁殿东小屋吃煮饺子。 

 

  故宫除夕皇帝“很忙”,御膳房如何保证让皇帝吃上刚出锅的饺子呢?原来清宫规制,自腊月底至正月间,皇帝每过一座门槛,随侍太监就要放一挂鞭炮。御膳厨役以听到鞭炮声的远近来掌握煮饺子的时间,当皇帝一行人登上乾清宫台阶时开始煮饺子,皇帝到昭仁殿东小屋坐稳后,饺子恰好出锅。 

 

  除了这些习俗以外,紫禁城里的新年还有许多特别的活动。如明窗开笔,即皇帝在元旦(农历大年初一)当天,在养心殿冬暖阁的明窗处书写新年第一笔,并有用金瓯永固杯饮屠苏酒的习俗。而茶宴雅集、听戏、写春联、“筵九”等娱乐活动,也颇有意味。 

 

  钦天监、历法与“洋大人”

 

  虽过年流程与寻常百姓放假打扫、吃喝玩乐、唠嗑拜年相似,但紫禁城里皇家过年更讲究吉日、吉时。比如放假,新年之前约七日,清宫选择吉日停止朝拜、封印,各级官府同时封印,正月再择吉日开印,恢复正常“上班”。 

 

  钦天监是一个专司“择吉日”的部门。据《大清会典》记录,钦天监的日常工作为参验星座天象变化,测吉凶,解释并传达天意,这是中国皇权政治下钦天监很重要的政治功能之一。不过除了测凶吉,钦天监其实还有一项重要职能,即天文计算和制定历法,而对此更为擅长的,是在钦天监中任职的“洋大人”们。 

 

  300多年以前,欧洲的统治者怀着对中国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国度的好奇,派使臣前往这里,而中国的皇帝也同样想要了解世界,从而接受了西洋人带来的欧洲科技。东西方文化再一次的大规模交流悄然诞生。于是在十七、十八世纪,长相迥于华人又会说难懂语言的西洋人,开始频繁出现并服务于中国宫廷。 

 

  尤其在康乾盛世时期,西洋人的待遇十分优渥他们中的许多人能够在中国宫廷中担任要职,并以在钦天监供职最多。甚至由于越来越多的西士(西方知识分子)供职钦天监,钦天监的职官设置都发生了变化:监正一职原设满、汉各一人,康熙八年,把汉监正改为西洋人监正,后又增设西洋人监副。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洋大臣”均在钦天监供职。 

 

  自清入关直至1910年,清朝的历书基本上都是基于西洋科学家的观测和西洋方法计算而制定的。历书对于清朝政统的重要性,使得钦天监西洋科学家在清朝受到极大的重视。不过虽然在紫禁城历史中记录的外国人不胜枚举,但关于他们如何度过中国年的记载确实少之又少。我们只能想象,他们也会在农历正月初一早晨的朝贺仪式中,出现在太和殿广场给皇帝拜年的百官之列。 

 

  紫禁城里过大年

 

  2020年,故宫将迎来600岁“生日”,曾经数不清的神秘面纱,正在一层一层揭晓。 

 

   早在2019年春节期间,故宫就恢复多种昔日皇宫过年的装饰、活动,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年味的紫禁城,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前往故宫“打卡”过年场景的文物展出、实景体验以及数字沉浸体验展等。 

 

  其中在午门正楼和东西雁翅楼展厅,“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特展”共展出文物885件(套),以“祈福迎祥、祭祖行孝、敦亲睦族、勤政亲贤、游艺行乐、欢天喜地”六大主题,全面展现清代宫廷过年习俗。 

 

  立天灯、万寿灯是清代早中期过年最盛大的活动之一,从立到撤,前前后后要调用8000多人次。天灯、万寿灯已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了近200年,这次春节,为了能让大家一睹“天灯”和“万寿灯”真容,研究人员翻遍相关文献,大到使用方式、历史沿革,小到各部分的详细尺寸,都一一记录,在各个库房搜罗灯身模型、灯联小样、灯杆原件,并成功复原,在乾清宫、皇极殿丹陛上下树立,让康乾盛世的过年景象又重新出现在今天。 

 

  提到天灯,不得不提到《雍正十二月行乐图》,它表现的是雍正与其子女在圆明园内共享天伦之乐的场景。内容以十二个月份来展示,场景宏大,人物和建筑浑然一体,绘画细腻,无一败笔。其中“正月观灯”一幅,是目前留存的资料中唯一一幅出现了天灯的画,此次天灯也是根据此画复原。 

 

  而《雍正十二月行乐图》的作者,正是清朝宫廷最知名的西洋画家郎世宁。这幅记录着天灯模样的“正月观灯”,是不是也说明郎世宁这位外国人见证和参与了紫禁城的新年活动呢? 

 

  历史上服务于古老紫禁城的外国人如何过年我们虽知之甚少,但如今的故宫,正敞开怀抱迎接着中外游客的到来。 

 

  来自新西兰的爱丽丝第一次来到中国,想来故宫了解中国的她正好碰到2019年故宫举行过大年的活动,fascinating(迷人的)、more special(很特别),爱丽丝用这些词感叹中国过年的氛围,她还学习了一句中国拜年的祝福语“恭喜,恭喜,恭喜你。”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