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中国政党制度的伟大创造和独特优势

2020-01-19 14:48:00 【关闭】 【打印】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出战略部署。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彰显中国共产党坚定的制度自信和政治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政党制度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建设的支柱之一。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由其基本国情、文化基础和政治发展道路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 
 
  
2019年11月8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在北京举办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吹风会,来自130多个国家的200余名驻华高级外交官出席
 
    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在政党的制度安排上具体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与,各党派之间秉承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究竟好在哪里?优势何在?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委员联组会上对此作出了最好的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政治制度称为“新型政党制度”,并用“三个新”精辟阐述了它的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 
  第一个新,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时就肩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和初心,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从而能够具有最强的向心力和感召力,充分体现共产党的人民性和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品格。 
  第二个新,新型政党制度能够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这一政党制度安排,可以通过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健全相互监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接受监督、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等机制,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完善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方法,展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 
  人民政协作为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能够更好凝聚广泛共识。近年来通过完善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丰富协商形式,健全协商规则,优化界别设置,确保了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程序机制,在国家参政议政中充分获得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第三个新,新型政党制度能够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这一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通过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构建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极大地丰富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 
  实践证明,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的确是一个好制度。它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同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如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其间也经历过各种风风雨雨。实践证明,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经得起历史考验,具有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然,中国正处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处于发展的“黄金期”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人民政协凝聚人心、凝聚共识的任务更加艰巨,对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民政协有责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和不断发展与完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忘合作初心,弘扬优良传统,紧跟时代步伐,深化这“三个新”、讲好这“三个新”,不断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不断把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推向前进。 
  胡 敏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