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中国加快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

2019-12-18 11:15:00 【关闭】 【打印】

  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所谓基础货币投放机制也就是货币发行机制,这一新提法表明中国将全面深化金融改革。 

  现在的货币都是国家信用为基础的信用货币,是一切金融活动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的完善程度,与其信用密切相关。历史已经证明了货币发行机制的重要性,比如北宋时期为了缓解巨大的财政负担,扩大政府收益,在时任宰相蔡京的操弄下,变着法的相继发行了钱引、盐引、茶引等多种纸币兑换凭证,造成了大量普通家庭和工商业者的倒闭破产,最终也使得整个社会的金融系统分崩离析。 

  中国高度关注货币发行机制的建设。早在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构建起了独立自主的货币制度,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货币发行机制。与国民党通过通货膨胀来转移财政危机不同,货币政策的目标重点维持币值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强调灵活变通、独立自主的特征。这些机制都为当时的边区军民生活改善、促进革命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完善货币发行机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货币发行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不断地调整,为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 

  最近十余年,经历了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以及世界金融危机以后,国际经济格局显然发生了很多变化,最主要的就是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在提升,而发达国家的话语权相对在下降,恰如法国总统马克龙所说的西方霸权统治正在走向终结,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无疑已经到了变革的路口。 

  从中国国内的经济情况看,货币发行机制改革正在不断推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外汇占款成为了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2008-2015年间,外汇占央行总资产的比重大都在70%以上,最高的年份曾经达到80%,虽然2016年开始下降,但是目前占比仍然大于55%,结汇后的大量人民币成为了央行的负债。作为国际金融秩序的制定者、主导者,美国货币政策的一举一动都将会传导到中国金融体系内部,给包括央行在内的监管部门带来监管和调控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也会给国内资产价格带来巨大影响。由此可见,改革货币发行机制关系到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全球正在掀起一股去“美元化”的浪潮,也给中国货币发行机制改革带来了机遇。由于美国国债收益率出现倒挂现象,其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美债被投资者看空的程度在增强。据美联储数据显示,截至219年9月2日,外国央行持有美债的资金净流出额为141.56亿美元,这标志着外国央行抛售美债的速度正在加快。据统计,2018年以来全球至少有34个国家通过抛售美债、放弃美元结算等方式“去美元化”。同时,世界各国使用本币结算的现象正在增多。比如,中国目前已经与近40个国家或地区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互换总金额已经超过了3万亿元人民币。2018年,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首付规模达5.11万亿元,同比增长18%,占全球比例为2.05%,较上年提高15.34%。 

  同时,国内货币发行机制改革的基础不断完善。随着中国贸易更加趋向于平衡,央行更加倾向于使用MLF(中期借贷便利)、PSL(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作为基础货币投放的渠道。当前MLF(含定向中期借贷便利)余额超过了4万亿,很好地保证了流动性的适当宽裕,相当于构建了缓冲地带,尤其是随着LPR机制的建立,货币传导机制更加通畅,也有利于发行机制的完善。 

  当然,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的核心就是加快建立以中国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货币发行机制改革。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显示,当央行资产负债表都是本币呈现的时候,往往会更加稳定,尤其是在抵抗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央行才可以充当有效的最后贷款人的角色。随着中国加快基础货币投放机制的改革,可以预见将降低财政负担以及重组公共部门的资产负债表,金融产品更加丰富,金融市场也更加活跃。这不仅会加速中国金融体系由大向强的转变,也会对中国经济带来更大的驱动力。 

  卞永祖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产业部副主任、研究员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