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农业援非的中国经验

2019-11-20 14:03:00 【关闭】 【打印】

  2019年4月12日,中国政府通过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合作对索马里、南苏丹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等三个非洲国家提供的紧急粮食援助在上海启运。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基础设施不足、缺乏育种能力、农业机械化水平差等各种原因,非洲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再加上近年来,受自然灾害、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非洲很多国家的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食物不足发生率从2015年的21.1%回升至2017年23.2%。为此,中国政府多次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合作,通过粮食援助等手段,帮助解决非洲国家粮食安全危机。 

  实际上,除粮食援助方式外,近些年,中国还通过投资农业项目、派驻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援助、增加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设等方式,投援结合,帮助非洲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助力非洲国家解决粮食供应问题。 

2019年4月12日,中国政府通过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合作对非洲三国提供的紧急粮食援助启运仪式在上海举行

  从受援国到援助大国 

  2018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农业农村部在湖南长沙联合举办了“全球农业南南合作高层论坛”,并通过了《长沙宣言》。《长沙宣言》提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和世界粮食计划署见证了中国从一个受援国向最重要的南南合作伙伴和贡献国的转变。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温饱问题,一直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大事。中国从1978年安置越南华侨难民时开始接受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的国际粮食援助,到2015年底的26年间,WFP在中国先后实施了近70个无偿粮食援助项目,遍及中国各地的214个市县,总金额达9.25亿美元,超过3500万的中国贫困人口因此受益。与此同时,中国即便在困难时期,也一直在坚持对外援助,尤其是在中国停止接受援助的2005年,中国以57.7万吨的援助总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 

  此外,从2006年与粮农组织签署合作备忘录开始,中国与粮农组织的合作不断加深。2009年,中国向粮农组织信托基金捐赠3000万美元,2015年又为南南合作项目追加5000万美元的捐助。该南南合作信托基金已经惠及非洲、亚太和加勒比地区的37个发展中国家,超过1000名中国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赴上述国家开展技术服务。同时,中国还为全球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超过1000名农业政策官员和技术人员提供能力建设培训,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100多万农民提供了技术援助、财政支持和发展方案。 

  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院长李小云曾经总结了中国对外农业援助经验。他认为,中国对外农业援助一直建立在经验的直接分享上,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建立农场和农业试验站为主,80年代以后将承包责任制的做法应用到对外农业援助项目中,近十年来则将市场驱动型的农业技术转移模式应用到新时期的对外农业援助工作中。对非洲农业援助和合作也经历了相似的过程。 

万宝非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China,Wanbao” 

  莫桑比克万宝农业园项目(以下简称“万宝项目”或“万宝”)位于莫桑比克加扎省赛赛市,距离首都马普托市210公里,是中国在非洲投资最大的农业水稻合作项目。 

  万宝项目始建于2011年。当时,当地百姓从来没有种过水稻,以木薯、玉米或者黄豆做成的“西玛”为主食。8年时间过去,万宝农业产业园已经发展成占地面积2万公顷,开垦农田20万亩,集大米种植、生产、仓储、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高峰期雇佣当地农民900多人,也带动了当地大约500户农户加入水稻种植的队伍中来,带动合作农户增收最高达3000美元。 

  万宝项目采用“公司+小农户”合作种植的模式来运营。公司除自有种植以外,为了向当地农户传播水稻种植技术,还对当地示范农户进行培训。项目为其提供种子、机械和种植技术等,水稻收割后由项目回收,扣除种子、机械投入等后支付农户粮款,解决了农户怕大米卖不出去的担忧。通过这样的方式,从2012年开始至今,万宝项目共培训1500户当地家庭种植水稻。原来撒下种子靠天收获的农民,变成了懂技术且收入丰厚的合作种植户。2018-2019年种植季,万宝公司的种植规模从3.2万亩扩大到了3.6万亩,而合作种植的当地农户也接近500户,合作种植规模近7600亩,平均亩产近千斤,收获稻谷超过1.7万吨。2019年3月底开镰仪式之际,莫桑比克农业部长、加扎省省长亲自登上收割机体验。 

  与此同时,万宝项目在当地还基本完成了与农业生产相配套的水渠、涵洞、泵站及仓储等建设,更新了项目种子资源,完善了机插秧、再生稻和浸种催芽等种植技术,举办了20余期农用车辆培训班,培训当地农机司机150余人,推动大规模水稻种植技术合作的落地,提升了当地农业运营技术和产量。 

  走在万宝项目附近的路上,当地人每每看到有中国人路过,都会热情地前来打招呼,用不纯正的英语喊着:“China,Wanbao!”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这家给当地带来改变的中国企业的喜爱。现任万宝行政助理的Fruk 2007年作为一名拖拉机手进入万宝项目工作,至今已有12个年头,他亲身经历了自己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他的孩子已经完成大学学业,女儿成为一名英语教师,儿子刚刚完成在万宝大米厂的实习。“在万宝工作的这些年,我学会了很多农机操作,学会了如何做一名翻译,学会了如何做一名行政助理。这些年,我同万宝一起成长,我的家庭也随着万宝的发展越来越好。” 

  跟Fruk一样,受益于万宝项目的当地百姓还有很多。当地出产的大米品牌,也被莫桑比克前总统格布扎将命名为“Bom Gosto”,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品牌。 

  2019年3月,“伊代”强热带气旋登陆莫桑比克中北部城市,造成当地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万宝不仅在第一时间完成了世界粮食计划署的采购订单,帮助解决了灾区粮食供应的燃眉之急,而且由项目投资方中非基金等同时向莫桑比克灾区捐赠100吨大米,支持灾后重建工作。 

  像万宝一样,近些年,中国通过中非发展基金等对非基金平台,联合全国各地的民营企业到非洲投资农业项目。截至2017年底,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农业项目达117个,遍及2/3以上的非洲国家,涵盖种植业、渔业、农产品加工等多个农业领域。在赞比亚、几内亚比绍、马达加斯加等国家,与中国合作的水稻等农作物种植、养殖项目,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引导者。以赞比亚中垦农场为例,这座从20世纪90年代在没水没电的荒原上建立的农场,为当地累计提供就业4200多人次,先后为4000多户家庭免费提供住房,累计解决了当地超过1.5万人的温饱问题。 

  从项目到技术带动 

  2008年6月,由中国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承建的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在距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40多公里的马义奇镇揭幕。当年11月,湖南省农科院派出的5名杂交水稻专家来到马达加斯加。 

  马达加斯加有着悠久的水稻栽培历史,但由于国内可耕地不多,且水稻产量不高,每年仍需进口二三十万吨大米。胡月舫是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派出的援非专家之一,在10年前来到马达加斯加。为了培育出适应马达加斯加各地不同气候的高产种子,他在10年内跑遍了马国几乎所有的水稻种植区。在袁隆平院士指导下,胡月舫带领团队成功培育出的3种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高产杂交水稻种子,在今年6月完成抽样测产,每公顷产量达10.8吨,远远高于当地一般每公顷3吨左右的产量。这对马国粮食增产、自力更生解决粮食问题意义重大。 

  从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建立以来,共有20多位来自中国的农业技术专家来到该中心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累计推广杂交水稻4万公顷,增产稻谷12万吨以上。 

  除了马达加斯加,在非洲的几内亚比绍、贝宁、莫桑比克、苏丹、利比里亚、卢旺达等国家,都有中国合作建设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它们不仅为当地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帮助解决了当地的粮食问题,同时还为当地培养了大批懂技术的农民。 

  2018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宣布,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间将重点实施中非合作八大行动。同时,“支持非洲在2030年前基本实现粮食安全,同非洲一道制定并实施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规划和行动计划,实施50个农业援助项目,向非洲受灾国家提供10亿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粮食援助,向非洲派遣500名高级农业专家,培养青年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和农民致富带头人。” 

  根据统计,中国已与近20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或议定书,在20多个非洲国家援建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向近40个国家派遣了近百个援外专家组,累计在非洲各国试种作物品种300多个,传授实用技术500多项。中国正携手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为解决全球的粮食问题、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而共同努力。 

  李俊 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员工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