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头条:
2012全国“两会”启幕 改革往何处去成焦点关切
2012-03-03 09:42 文章来源:中国网

深化改革人心所向 世界静候中国答案

中国网北京3月3日讯(记者 程圣中)早春三月,中国北京,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大幕拉启。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中国如何稳中求进?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未来又往何处去?今年“两会”,改革成为中国民众的焦点关切,而如何改革,全世界静候中国给出答案。

“深化改革的时机到了,我们会继续坚定地前进。”3月2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赵启正面对与会记者密集发问,不紧不慢、娓娓道来。

历年全国政协大会之前的这场发布会,都是当年“两会”的重头戏,今年亦无例外。中央高层是否希望进一步向外界释放出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信号?中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路径和目标是什么?今年发布会上7名境外记者的提问中,有两家媒体把宝贵的发问机会集中在中国的改革问题上。

这些提问并非空穴来风,境外媒体敏锐捕捉到“两会”前的改革信号:适逢邓小平南巡讲话20周年,广东媒体连续发文纪念;此举随后得到中央响应,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考察提出“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新华社发长文呼吁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改革;《人民日报》推出“深化改革”系列文章,疾呼“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银行上月共同发布报告,认为中国急需深层次改革……港媒评论称,中央已经表明改革态度,而时机的选择也有其深意。此时大声鼓呼改革,既有中央在政治上的考虑,也是对民间改革力量积聚的回应。

作为中国改革进程重要的一环,政治体制改革备受关注,社会各界对此也有诸多讨论。赵启正重提了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并肯定其必要性与艰巨性,“但无论怎样改革,都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框架内进行。”

政治体制改革在历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有涉及,强调“积极稳妥推进”和促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协调发展。去年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更是指出,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

赵启正在答问中也表示,中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改革并没有截然分开,如果截然分开,经济改革不会进展得那样顺利。他信心满满地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会有新的进展。

而走在最前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驶入改革深水区,“改什么”、“怎么改”考验执政者的勇气与智慧。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调整的当下,外界对今年“两会”传递出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风向充满期待。

台湾《旺报》关注了“两会”前的改革信号,该报认为目前经济寒流迫使大陆必须面对政策抉择。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称,尽管有阻力,但中国目前深化改革值得期待。

香港《东方日报》报道称,不能期望中国大爆炸式的改革。从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改革历史看,循序渐进一直是中国政府所采用的方式。预计中国新的改革过程会像上一轮一样,先从地方开始,然后再行推广。

事实上,改革已成为中央决策层共识。在去年底召开的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抓改革”就列入“十八字”工作方针。香港《文汇报》认为,全国“两会”未开,改革攻坚的冲锋号就已吹响,凸显本届政府在任期最后一年的“闯关”之志。

赵启正是上海浦东新区管委会第一任主任,作为改革的亲历者,他亲眼目睹了在小平同志力主深化改革下,启动了浦东的开发开放,至今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赵启正表示,中国深化改革的基础更加坚实,人们对进一步改革的认识也越来越有共识。

改革需要集中各方智慧、中央决策,全国“两会”为此提供了良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的改革越来越集中到政府的转型上,对改革要求越来越迫切。

“现在和20年前邓小平南巡讲话时已经不一样了”,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厉以宁表示,中国前30年的改革都是“由下而上”的“摸着石头过河”,中国改革现在最需要的是大力度的“顶层设计”和“由上至下”的通盘考量。

厉以宁所指的通盘考量,几乎涵盖了中国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长串“工作单”:中央和地方分税制度改革,财政与金融关系,金融改革走向,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制度改革,地方金融问题。

改革虽纷繁复杂,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笃定前行。赵启正在发布会上重温邓小平同志20年前的讲话,今天听来仍掷地有声:“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御风险的力量就越强。我们处理问题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改革要大胆和谨慎相结合。”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准时召开。乍暖还寒,阳春有期,关于中国改革的热议仍在继续。

今日中国微博看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