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头条:
新能源民企探索国际化之路
2012-03-16 13:15 作者:本社记者 张学英

作为习近平副主席访美的重要环节,2月,中美签署了270亿美元经贸大单,中国最大的民营新能源公司——新奥集团的50亿美元投资项目赫然在列。其实早在2011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访美签署的大单中,新奥集团就已经榜上有名。

不过,与去年签订的技术合作项目有所不同,本次新奥将在未来10年内投资50亿美元,以“资金+技术”的方式在美国内华达州建设清洁能源生态中心,该中心主要项目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太阳能光伏组件制造基地和未来能源生态城。在3月“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在接受本刊专访时,雄心勃勃地表示:“新奥已经为‘走出去’积累了很多年,现在,应该大胆地进行境外投资的尝试,这对于新奥的整个产业链以及扩大规模都是相当有帮助的,对于新奥未来实现跨国经营也具有战略意义。”

而新奥的这一动作在中国新能源领域被视为具有标志意义的大事件,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中国新能源公司向国外输出技术。而这一变化也暗合了习近平副主席早前指出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30多年前单纯由美国提供资金和技术,中国提供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的传统合作模式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新奥成功入围两国政府的协议,一方面原于其技术优势,一方面是其近年来在海外市场的不懈拓展,拥有了相当的品牌知名度和一些重量级的企业合作伙伴。作为新奥的创建者,王玉锁一直是新奥国际化战略坚定的支持者和倡导者。熟悉王玉锁的人说,他头脑敏锐、眼光独到,尤其是对于机会的把握既准又稳。

技术优势

二十多年前,王玉锁创办新奥时,新奥还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从液化气销售、汽车出租业起步、到涉足城市燃气的公共事业领域,如今,已经形成了包括能源分销、能源化工、太阳能源、智能能源等在内的互为依托、互相协同的清洁能源产业布局,总资产超过400亿元人民币,100多家全资、控股公司和分支机构分布在国内100多座城市及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2001年5月,新奥燃气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创业板成功上市,次年,新奥燃气转入主板,成功拓宽了融资渠道。也就在2002年,新奥集团筹措了由美、欧、亚及香港本地8家银行参加的国际银行贷款,用于燃气项目的开发。有人把这视为新奥国际化战略的萌芽,这笔资金为新奥在中国市场开疆扩土的加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09年7月,刚就任美国能源部长不久的朱棣文一行驱车专程访问位于河北廊坊的新奥集团,这是整个访华行程中,唯一一个中国清洁能源企业的访问安排。朱棣文饶有兴致地参观了新奥集团煤基能源生产“零排放”技术试验中心和光伏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参观结束,他对新奥集团的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和实践活动表示了赞赏和鼓励,并希望中美能源产业界加强交流,共同推进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此举在中美两国都引起了轰动,新奥也从默默无闻突然变成全球新能源领域里的一匹黑马。

这一转变的过程,要从2004年说起。当时全球能源紧缺、能源安全及环境保护开始成为世界性话题,新奥毅然进军煤的清洁利用领域,积极寻找更为清洁的替代能源;随后进军太阳能领域,构建清洁能源产业链。“只有把企业的战略融入国家的战略,企业才能有巨大的市场;只有把科学技术发展融入世界的发展大趋势,企业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甘中学一直很欣赏新奥的这句口号,在新奥国际化探索进程中,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曾在世界500强企业美国ABB公司任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的甘中学,现在是新奥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新奥智能能源CEO。2003年,他同其他7位海归博士一同加盟新奥;2006年,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并获批成立新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专攻新能源技术研发;接下来几年之中,新奥又引进了海外博士及专业研发人员一百八十多人,如今新奥已经形成了一个由近百名博士、六百多名硕士组成的高端的技术团队。

依托这一专业团队,新奥的清洁能源技术研发也开花结果。目前新奥科技已经申报专利超过270项,并形成了煤基低碳能源转化技术及泛能网技术两大技术体系,涉及能源分销、能源化工、太阳能源、生物能源、清洁能源综合解决方案等多类业务,似乎在清洁能源领域里无所不包。其中煤催化气化、煤地下气化、微藻生物吸碳技术等还被列入国家863、973计划,而目前煤地下气化和微藻生物吸碳技术都已开始在内蒙古进行产业化示范。

1   2   下一页  

今日中国微博看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