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头条:
别让百姓成为“吸尘器”——代表委员热议PM2.5
2012-03-02 09:49 文章来源:新华网

“PM2.5的监测仅仅是第一步,污染减排才是硬道理”

“人们关注PM2.5的焦点集中在标准和监测上。其实PM2.5的监测仅仅是第一步,比监测更重要的是PM2.5的排放控制和综合治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汪纪戎认为,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指标,不仅是环境保护的一大进步,也将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模式转变。

致公党中央提案指出:“提高环境空气质量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提高环境质量的关键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只有污染物浓度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了,环境空气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提高,生态环境才能改善。”

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高速增长。2011年汽车产销量超过1800万辆,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为群众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监测表明,我国城市空气开始呈现出煤烟和机动车尾气复合污染的特点。全国政协委员李书福说:“有效控制机动车污染,对于推进污染减排,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汪纪戎代表建议,降低PM2.5浓度,治理空气污染,必须大幅度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深度治理、严格监管。同时,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对于降低PM2.5浓度也同样必不可少,如提升车用燃油品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引导群众绿色出行等等。

“这是一个多环节密切咬合的链条,只要有一个环节掉链子,效果就会打折扣。”汪纪戎建议,“十二五”期间应在普遍提高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在PM2.5的重污染区实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以此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同时,由于大气污染呈现复合型、区域性、复杂化等污染特征,治理PM2.5需要采取综合手段,既要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减排,也要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PM2.5是一个区域特征污染物,不是单靠某地区的环境治理就能达到理想指标。”全国政协常委、民建甘肃省委主委宁崇瑞说,在世界范围内PM2.5的防治都是难点和热点,需要协同控制。致公党中央建议加强联防联控,建立灰霾天气与大气污染源监测、预报互动机制应重视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新跨越。

“PM2.5看上去是个环境问题,实际上也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宁崇瑞表示,随着新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将有更多的代表委员就这个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三十分之一的小微粒治理积极建言,努力为百姓的肺腑“涤清尘埃”。

   上一页   1   2   3  

今日中国微博看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