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广东 > 广东:永远开启的南大门 > 开放 > August 2001

广东:永远开启的南大门
广东一览
活力广东 精采纷呈
省长与洋顾问

 

 

内外皆开放
广东的发达为贫困地区的青年提供着无限的机会

广东人的相貌独特,他们高额头,小眼睛,颧骨高耸,面色黑黄;所使用的语言也与普通话完全不同,甚至形诸文字也是天壤之别。古时人们称他们为南蛮,因为广东远离中原,被想象为一片蛮荒之地。其实从地理位置上可以看出,广东并不是一个闭塞隔绝之地,它北邻福建、江西、湖南三省,西邻广西壮族自治区。正是这样的地域特色,使得广东在改革开放之后,不但是对外开放的门户,也成为邻近省区接触新世界的一个通道。

改革开放之初,这几个邻近省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相对的贫困,同时拥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广东率先发展的时候,这些劳动力成为一支有力的后援。也形成了改革开放后广东特有的人群――打工者。

1993年,深圳市发布了一个条例,规定以“劳务工"取代“外来工" 的称谓,这一改动,颇具含义,表明了外来打工者已被当地完全接受,他们已具有了主人的地位。据统计,广东全省有700多万外来工,深圳就有302万人。最初的特区建设中,打工者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深圳,这个由移民者构建的城市,在初期的建设中更是吸引了众多的外来打工者,当时男性外来工被称为“打工仔",女性外来工被称为“打工妹"。

从外来工的变化,可以看出广东尤其是特区的发展与变化。初期的外来工多来自广东邻省的贫困地区的青年农民,他们文化水平低,因此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开放之初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结构恰恰需要这样质低价廉的劳动力。他们为特区创造着财富的同时,也为自己和家乡的父老积蓄着钱财,同时改变着自己的命运。

随着深圳经济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渐渐被技术密集型所替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使得深圳的外来工结构也发生着变化。据深圳市劳动局的官员介绍,近些年深圳市规定打工者必需要有高中以上学历,而且用人单位的条件也随着其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有所提高,没有文化的农民在这里几乎找不到工作。

毕业于杭州机械工业大学的袁增强虽然在家乡的一个工厂做技术员,但深圳的诱惑使他放弃了那份工作来到深圳巴素表业有限公司当了一名普通的绘图员。当时这是一个作坊式的小厂,在员工们的努力下,已成为一个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公司。袁增强也从绘图员成为公司技术经理,这一过程经历了4年的时间。袁增强说“深圳这块不平凡的土地造就了我不平凡的青春。"

一个人若要将身心皆融入一个陌生的城市,不仅仅在工作上,更重要的是在生活方面。深圳在提供工作机会的同时,也为外来工创造着相对完备的生活条件。这一切在专为外来工服务的深圳宝恒工人服务有限公司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公司成立于1986年,其初衷是为在深圳的企业工人提供食宿、管理,教育、娱乐等服务。中国企业固有的既管生产又管生活的模式在这个新兴的城市的众多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显然行不通,但远离家乡的打工者的生活问题单凭个人也难以解决,宝恒公司的工作为双方解决了困难。

这家公司为50多家企业近2万名工人提供24小时综合服务,他们不以盈利为目的,住房和食品非常廉价,比起最初拥挤在低矮简易房中的打工者,这些远离故土的青年在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找到了生存的尊严。更重要的是,配套的教育设施,为青年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而小区中实行的义工方式,在中国是一个先例,在这些外来工则是一个相互帮助的爱的教育范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帮助形式,更是人与人沟通交往的媒介,一种提升精神境界的渠道。这样的公司在深圳创造着好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创造着学习的氛围,为新城市培养着高素质的市民。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today@263.net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