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周星增,出生在浙江温州农村,当年曾是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1992年,他抛弃了大学教研室主任一职,弃教从商。正当企业有成时,1999年,他又变卖所有厂房设备,一头扎进上海滩,在浦东办起了上海建桥学院。目前,学院已投入3.3亿元人民币,建成16万平方米校舍,开设21个专业,在校生达7000多人,在上海享有相当的知名度。周星增并不满足于这些,他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总是在不停地追逐梦想……
一个新上海人的追求
文/沈淑云 何 羽
一个农家孩子的梦
浙江温州多河道。农夫们背扛肩挑从凹凸崎岖的石桥上往来,曾是周星增孩提时最熟悉的乡景。当年,在他家老屋与乡村小学之间,隔着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流,上有一座不知何年起就已存在的小桥。小时候,他常光着沾满泥巴的脚丫子,窜着、蹦着走过小桥。由于家境贫寒,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他都要拣些树枝草叶带回家当柴烧。
要读书,要考上大学,要挣很多很多的钱,让老黄牛般的父母过上好日子,就这么一个淳朴的梦想,激励着少年周星增寒窗苦读。1979年参加高考后的一天,正在农田里干活的周星增,接到了江西财经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顾不上洗净脚板的污泥,他连奔带跑回到家,一见母亲就高兴地叫道:“我考上大学了,以后村里的会计我当了。”那时,他是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在奔赴江西求学的途中,周星增第一次到达上海,就被上海的繁华气派深深吸引,留下了无限的遐思。
1983年,周星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贵州工学院任教。1989年,他调入温州大学,任财务教研室主任,他的课被评价为“最有学者素养的课”,上级准备提他当系领导。
1992年冬天周星增带学生赴常州学习,第二次路过上海,看着浦江上百舸争流,欣赏着街头霓虹闪烁,回想少年时曾立下不让父母吃苦受穷的誓言,回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周星增的内心有种莫名的躁动,闪闪的霓虹像一个新的希望照亮了他。“办一个霓虹灯厂,让温州更多的地方也亮起来!”回到温州,周星增又进行一番冷静思考后,交了一纸辞呈。他要暂别讲台,到市场经济的大潮里,接受一种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全新挑战。
凭着财经专业的背景和温州水土哺育出来的“敢为人先”的秉性,周星增经过七年的奋斗,从企业财务部经理到销售中心总经理、董事长助理,直至进入中国天正集团的领导核心层,同时又是南非合众股份有限公司和温州中大桥架母线槽总公司的大股东。
周星增发达了,富裕了,他想用自己的财富,让辛苦操劳一辈子的母亲,过一种全新的生活。然而母亲拒绝了,她把儿子孝顺她的钱,捐给温州大学,接济贫困乡邻,她甚至把儿子让她坐出租车的钱,原数塞回他手里。善良淳朴的母亲用心良苦:她希望儿子把钱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
周星增再一次陷入了沉思:什么样的方式,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回报?
情系上海
1999年6月,中国政府开始明确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周星增想要做大事业的激情,从教十载的记忆被点燃了。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含义,他忘不了农家子弟对高等学府的渴望,忘不了家长们为了让子女上大学求助无门的辛酸……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迈进高等学府的门槛;让更多的教师在这个平台上充分施展才华;为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他要办大学,到国内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综合环境最为理想的大上海,办一所响当当的大学。
1999年春,周星增变卖了厂房设备,倾其所有,还说服了几位企业家朋友与他一道,在上海浦东康桥圈地400多亩,创办南汇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当看到400多亩土地上很快建起一幢幢气势宏伟的教学楼时,上海市有关领导又吃惊又高兴。
那几个月,周星增就像盼望儿子诞生时的心情一样,每天早上和傍晚都要到工地上转一转;每次出差回来一下飞机,第一目的地是学校。为了请到知名教育管理专家、上海电大原校长黄清云教授出任院长,周星增数度登门,诚意感人;两院院士、同济大学老校长李国豪欣然出任名誉院长;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一批资深教授、专家云集建桥,挑起学科带头人的担子……那一年,周星增驾着一部新车四处奔走,建校10个月,车程9万公里。
在三年多的发展中,建桥学院连创佳绩。从1999年10月动工兴建,到2000年秋季如期招生顺利开学,只用了十个月时间;一年不到,建桥就从一所筹办学校正式跻身国家计划内招生序列;首届建桥学生原为高考落榜生,通过规范的管理和有效的教学,连续几年在国家学历文凭统考中,成绩名列上海市30多所民办高校前茅;2002年—2003年,学院超计划扩招,现在校生已达7000余人,办学设施、校舍规模、在校生人数均为上海同类民办院校之最;2003年上半年,建桥学院被列入上海市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单位。
要在名校林立的上海办好一所民办大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直以来,建桥学院朝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目标迈进,办学规范,管理严格。学院设立了覆盖面达34%的奖学金制度,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每年拨出100万元的专项经费,以“师德、能力、学历”为主题,从精神激励、制度保障、物质支持等三方面着手,用于青年优秀教师的培养工作;为了使学生毕业后更加符合社会、市场、用人单位的要求,学院大力推行开门办学,已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多所大学或教育机构广泛合作,目前有两批学生分赴澳大利亚、新加坡大学深造,广告设计专业连续两届参加台湾时报“金犊奖”大赛,学生佳作还被送往台北角逐总决赛。建桥首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达94.4%,超过上海市高职生就业率10多个百分点。
在上海办大学的同时,周星增还在山东、江西等地创办希望学校,每年用于支援西部、扶贫助学等各类社会福利事业的捐资达200万元以上。
脚,总比路长
2002年,应台湾方面邀请,周星增作为大陆民办高校代表团团长率团对台湾淡江大学等一批知名民办高校进行访问。台湾私立大学的办学经验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也更坚定了他把上海建桥学院办成中国一流民办高校的信念。
周星增认为,办大学不是一个产业,而是一项事业,把办大学纯粹当作投资赚钱是不现实的。办大学需要巨资投入,回收却遥遥无期。如果没有致力教育的坚定信念和高超的市场运作水平,是很难长久的。办大学主要是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无形资产的增值上。比如,建桥学院在短短两三年内就获得较高的知名度,使建桥品牌的含金量增加,使得建桥集团及其旗下企业受益无穷。整个集团发展壮大了,再反哺学院使之可持续发展。
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视察建桥时,曾问周星增是否考虑过回报问题,周星增答道:“办大学,我更看重社会效益。如果说回报的话,我们已经得到了,因为我们精神上很满足。”
作为上海市外来投资办学第一人,社会各界给予周星增格外的关注和美誉。教育界评价建桥学院打破了上海民办教育界的原有格局,使民办高校从过去仅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三无”(无资金、无场地、无专职教师)转为“四高”(高起点、高投入、高水平、高质量)现状,“鲶鱼效应”和示范作用还引来其他实业家、财团争相仿效,大手笔投资办学,从而把上海民办教育整体水平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办大学需要大投入,引进专家治教的同时,周星增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建桥学院的投资主体——上海建桥集团的事业经营中,建桥集团已从原来单一的投资民办教育,发展为“以教育为主体,文化产业和制造工业等多元产业联动”的大型民营企业,拥有13家子公司,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外地在沪投资大型企业、中国建设银行重点支持单位、上海市重合同守信用AAA级企业。
作为个人,周星增可谓梦想成真,功成名就,但这一切都未能让周星增停下惯于追求、不断超越的脚步。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除了办大学,周星增还想创办医院、养老院,他希望人人都能拥有良好的教育条件,人人都过上充实、健康、富裕的生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2003年,周星增带领新建桥集团有限公司的经营班子奔赴全国各地考察,最后锁定上海、海南、黄山、大连等地,收购了一家中医院,新建桥规划在南汇建成占地面积500亩、集园林式疗养、医学康复为一体的“亲和源”,将以上海为中心,在大连、黄山、海南等省市建设养老基地,将养老与旅游有机结合,为现代人提供“养游”结合的新养老模式。为保证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学院、养老院和医院的建设,目前新建桥已在安徽黄山、江苏靖江、河南新乡置地近3000亩,从事民用和工业房地产开发等事业,并已有了良好的开端。
上海建桥学院、上海建桥集团、上海新建桥集团董事长周星增要办的企业、事业还很多,困难也还会很多,但周星增有一句名言:脚,总比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