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打造飞船的巨匠,像一位拉纤者,背上勒着生活与工作的纤绳,低头用力,在中国航天的涯岸上留下沉重而坚实的足迹。当载人飞船遨游寰宇之时,他心中的爱才有了最终的寄托。
铺就飞天之路
——记“神舟”五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
文/ 李妍
 |
戚发轫近影 |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值得全体中国人自豪的日子:杨利伟乘坐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完成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几代航天人殚精竭虑,用毕生的心血铺就共和国的飞天之路!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就是其中优秀的一员。
包装箱盖子做头上的盾牌
戚发轫1933年4月出生于辽宁省复县(今瓦房店市)。当时的东北正处于伪满洲国统治时期,幼年的戚发轫过了十多年亡国奴的生活。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戚发轫已在大连读高中,在抬运志愿军伤员的过程中,望着那些被美军飞机炸得面目全非的志愿军战士,他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这些经历促使他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三个志愿都选择了“航空”。
1957年戚发轫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为一名导弹技术兵,跟从苏联专家学习导弹操作。一年后,鉴于他的优秀表现,院里准备选送他到苏联军事院校专门学习导弹的总体设计。可等他专门学了几个月的俄语,满心欢喜准备赴苏时,上级却突然通知不去了,原因是苏方不接受军人。为了学习导弹,他只好脱掉军装,通过高教部到苏联去学习。准备好了行装,并匆忙结了婚(据说到苏联学习要四五年的时间),然而这时苏联又变卦:学习导弹总体设计的人员不能去。
戚发轫在赴苏无望的情况下,静下心来继续跟在华的苏联专家学习。然而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1960年赫鲁晓夫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给刚刚起步的中国航天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同时也激发了航天人自力更生的决心,从此开始了中国航天艰难的跋涉历程。
在此后的九年间,戚发轫先后参加了地地导弹、 “两弹”结合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参与了“东风”一号、“东风”二号和“长征”一号火箭的结构和总体设计,并在“长征”一号的设计中提出了火箭三级与二级分离的方案,后来在飞行试验中被证明该方案简单而可靠。
 |
夫妻情深 |
1968年2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在聂荣臻元帅的亲自批示下,戚发轫和另外17个人被调往新成立的卫星研究院,参加“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工作。这十八个人就是后来被人们广为传颂的“航天十八勇士”。
在“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年轻的戚发轫已经成为主要技术负责人。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太空,《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七天后的“五一”国际劳动节上,
戚发轫作为卫星研制者的优秀代表,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当年他37岁。
作为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卫星,应该说,在“东方红”一号的研制过程中,科技人员们遇到了很多技术和物质条件方面的困难。在戚发轫的记忆中就有一件颇为让他难忘的事情:一次,他和同志们一起做卫星天线展开的试验,但由于当时没有像样的实验室,也不具备应有的实验设备,为了抢时间,他和同事们只好借用中科院力学所的一间仓库做实验。试验是危险的,因为卫星天线一旦折断就会伤人,在没有任何防护设备的情况下,他和同事们急中生智,各自在头上顶了一个包装箱盖子,以做盾牌之用,然后从箱子盖的缝隙中观察卫星旋转时天线的展开情况……他说那时的样子一定很可笑。
生死风云
从1972年到1992年的二十年间,戚发轫又先后参加和主持了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三号以及“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研制和设计工作,在这期间他担任了多颗卫星的总设计师及总指挥职务。解决了卫星使用寿命,实用性能等大量技术难题,为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由于航天工作的高风险性,戚发轫也有过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
1994年作为“风云”二号卫星的总指挥,戚发轫在卫星发射前来到西昌发射基地,在现场的测试间里,与工作人员共同商讨数据问题。这时候,突然一道红光闪过,接着测试间的玻璃全部被冲击波击碎,卫星爆炸起火,整个厂房爆炸。当时测试间里的情况已经非常危险,门被冲得变了形,打不开,而这个时候电也停了,一股股的热浪不断向房间涌来。在这紧要的时刻,戚发轫把门上的小玻璃窗砸碎,把同事一个个送了出去。当他把最后一个女研究人员推出去之后,他自己也没了力量,最后多亏外边的同事把他拉了出去,他才幸免于难。但是这时候他的眼睛已经被严重烧伤,近乎失明,肺内也吸入了大量的有毒气体。在住院治疗三个月后,他的视力和身体才得以恢复。
“风云”二号事故,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对戚发轫本人来说,也是刻骨铭心的一幕。
艰难的59岁
1992年1月,中国正式启动载人航天工程,命名为“921工程”。 实际上,中国载人航天研
 |
中国“航天人”庆祝“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 |
究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当年在“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曾提出,中国要搞自己的载人航天。当时国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
当年戚发轫就参与了这项工作的研究。然而,由于综合国力、工业基础的薄弱,载人航天项目最终被搁到了一边。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载人航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59岁的戚发轫被任命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而此时的他,肩上还担着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的担子。这对已近花甲之年的戚发轫来说,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特别是在飞船总体方案论证阶段,为造什么样的飞船,各路专家意见分歧极大,争论得也相当激烈,这使作为总设计师的戚发轫,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在那段日子里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在经过无数次的计算与论证后,终于确定了“三舱一段”的总体构型。后来实践证明,这个方案既具有中国的特色,又起点较高,大大缩短了与国外载人航天技术的距离。
1995年飞船转入工程研制阶段,此时的戚发轫又兼任了系统总指挥一职。在经过几年的努力后,到1998年时四艘工程试验船已经完成。1999年11月20日由试验船改进的“神舟”一号发射成功,返回舱于次日安全返回地面。“神舟”一号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经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戚发轫后来回忆说,其实那个时候比打“神舟”五号的时候还紧张,因为毕竟是第一次发射升天。
2000年以后,在戚发轫的带领下,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二号、三号、四号三艘无人飞船,为载人飞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在具体设计“神舟”五号飞船的时候,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安全,戚发轫和他的同事们更是煞费苦心,日夜钻研,最终设计出了116种飞船故障模式,以应对万一出现的问题。在工作中戚发轫一直强调一句话: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安全,付出多少代价都在所不惜。
2003年10月16日载人飞船成功着陆,望着毫发无损的航天员,戚发轫欣慰地笑了。载人航天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戚发轫多年的夙愿,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大批年轻科技工作者更是最让他感到欣慰的地方。戚发轫认为要想培养人才,就要让年轻人承担责任,给他们压上担子,领导要敢于放手,还要敢于为他们的失误承担责任。他的一句名言是:“一个人只要不撂挑子肯定能成才。”现在,飞船研制队伍中60%的副主任设计师、80%的关键技术岗位,都由年轻人来承担,试验队的平均年龄不到40岁,其中飞船总指挥袁家军、副总指挥尚志以及飞船副总设计师张柏楠、杨宏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神五”成功也是最伤心的时候
2001年3月对戚发轫来说,是一个伤心的月份,相濡以沫的妻子因患肺癌永远地离去了。这犹如晴天霹雳一般,让他难以接受。多年来为了支持他的工作,妻子一个人承担起了所有的家务,默默地做着他坚强而有力的后盾。他和妻子也一直有两个共同的心愿:一是将中国的航天员安全送上太空;第二个心愿,则是两人能相携走向生命的终点。然而就在“神舟”二号成功发射后不久,妻子却独自地离去了。在“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望着欢庆的人群,舞动的鲜花,戚发轫说那个时候是他最伤心的时候,因为当愿望实现的时候,挚爱的人却已经不在了……
今天,戚发轫先生已是一位70岁的老人了,在四十五年的航天生涯中,他把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心血都奉献给了共和国的航天事业,中国航天史上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也自然地融入到他的生命当中:第一枚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第一次载人航天……在共和国的飞天之路上,留下了他沉重而坚实的足迹。
(文章及图片由北京电视台“世纪之约”栏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