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地方形象>

地方形象

南京节庆色彩纷呈

沂蒙老区在巨变中
丽江古城纪行
扬爱心风帆


 

丽江古城纪行

文图/本刊记者 王 同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晨曦中,在婉转悠扬的歌声伴奏下,长途汽车一路颠簸,终于驶进了这个既现代又古典的城市——丽江。丽江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一个海拔2400米的高原小城。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古香古色的市容建筑以及东巴文字、纳西古乐等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绵延至今,这里因此被称作“活着的古城”。

丽江古城的建筑皆白墙黛瓦、木架轻厦。主街傍河,小巷临渠,河水清澈、透明,像一条血脉给古城带来生机。河面上,一座座造型迥异的小桥,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韵。

东瞧西看逛古城

丽江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这里的历代头领都姓木,修城墙怕“木”字加框而成“困”字。古城不大,仅有3.8平方公里,成片白墙黑瓦的古民居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十分醒目,有些民居的墙上及天井还保留着表示吉祥祝福的图案。

三条清澈的小河从北至南穿城而过,高高的玉龙雪山和丽江境内的黑龙潭是小河的源头。古城的小路由淡彩的五花石板铺就而成,有的已静静地躺了数百年,光滑的石面上有的还存留着深浅不一的马蹄印,为了抢救这些历史的遗迹,2003年春夏非典期间,丽江进行了全面的抢修。将原来路面上的电力线、电缆、闭路电视线全部埋入地下。修复了12500平方米,并赶造了61400平方米的五花石路面。古城管委会对古城的保护与治理投入了巨资。

丽江古城自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古城保护。在国际旅游界权威机构的报告中,丽江荣登“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十个城市”行列。

丽江古城是纳西文化的结晶,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出巧。四周苍翠青山环抱古城,瓦屋鳞次栉比,民居装饰、庭院小品、楹联匾额、碑刻条石,无不渗透着纳西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当地人说:到古城不能不去四方街 。四方街是古城的核心所在。最早的丽江古城就是围绕着它而建造的。四方街是一个长方形的小广场,有着1000多年历史。原来是古代西南线路——“茶马古道”中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4000多公里的“茶马古道”起于云南思茅,连接尼泊尔、印度、缅甸,是一条历史悠久的中外贸易之路,被史学家誉为“全球地势最高最险峻的传播文明的通道之一”。今天,漫步街头,游客大多还是各种肤色,操着不同语言的外来客,仿佛还流溢着昔日的辉煌。

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名气日渐响亮,当地政府对于古城的保护力度也在日渐加大。1994年,丽江古城开始实施“五四三二一”工程,投入资金近三亿元。即完善古城的供水与消防、电力与电信、排水、路灯、道路系统等五个主要系统:实现古城的环卫设施、绿化用地、文化设施、旅游接待等四个设施的增加;完成四方街、新华街、七一街等三条主要街道的整修;降低古城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实现古城环境质量的提高。 有位学建筑的外国朋友曾说:“如果你想了解一个城市,最好先去看看那里的卫生间。”我想,大概在外国人眼里,越是这种频繁使用的公共设施,越能体现其文明程度吧。丽江古城有4座非常整洁的公共卫生间,外观都酷似装修考究的古茶楼,许多游客停下脚步在门前留影纪念,拍完才恍然大悟。这样的笑话在游客中经常发生。

整整一个上午在古城漫步,不时能看到前来写生的学生,在他们支起的画板上不仅收进了丽江的景致,还有在农田中进行耕作的农民或在小河边洗衣的老人,以及穿着漂亮民族服装的纳西族妇女。

一些小三轮车不时闯入视线。它们车身上都有统一的编号。蹬车的师傅们清一色穿着青色的“马褂”,忙碌地为游客和当地的人运送货物。听说这些师傅们都是当地的下岗工人,三轮车由丽江古城管委会免费提供,运输员的工资也由管委会统一发放。这个创意不仅方便古城中的居民生活,方便了游客,还解决了当地很多人的就业。

谈到如何在开发中进行保护,古城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向笔者介绍说:“丽江古城是一个活着的古城,有两万多居民仍在其中正常地生活着。像丽江这样的古城如果不适度地搞旅游开发,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老百姓见不到实惠,就很难唤醒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如果真是这样,丽江古城很有可能就像其他已经被现代文明所湮没的古城一样,有消亡的危险。”

“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水是丽江的灵魂,而古城中的木桥更是沟通灵魂的载体。丽江古城内,石桥、木桥多达365座,其密度居全国之首。为了使之存世,政府要求对所有石桥梁进行了全面整旧修复。同时利用各种资金和世行贷款,启动了第一座丽江污水处理厂和古城与新城分步实施的城市排污工程,目前,排污处理系统基本安装贯穿到户,强化了古城水系环境的保护。

洛克与开酒吧的洋老板

在丽江古城,提起一位名叫约瑟夫?洛克的美国人,没有人不知道。70多年前,洛克就把这个地处世界一隅的地方介绍给了世界,让世人知道了这个东方古城。

洛克临终前躺在病床上说过一句话:“我愿意和纳西族的兄弟们在一起,我不愿躺在这病床上。”足见洛克对丽江的深厚感情。

当年,洛克以美国农业部特派员的身份来到中国。他坐着4人抬的轿子,随着马帮进入神秘古城丽江。丽江的山水、风光固然令人陶醉,但最令人动心不已、流连忘返的却是赋予雪山、江水、城镇以魂魄、以神韵的纳西东巴文化。也许是这一文化的深厚底蕴打动了洛克,27年的生活,使他成了地地道道的丽江人。他写了大量的探险文章,把在丽江的见闻与照片源源不断地传向外界。这些作品与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关于香格里拉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一样,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今天,漫步古城街头,常常能见到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从身边走过,他们要么一个人背着行囊,要么三三两两地挎着相机在古老的小巷中漫步。古城的街道两旁开着各式各样的茶座酒吧。

2000年,来自法国做跨国石油生意的詹姆斯先生,在中国大庆市完成石油项目后,开始和他的夫人周游中国,最终来到丽江。詹姆斯说:“这里空气清新,古城的原貌保持完整,最令人愉快的还是这里的河水,澄澈而流速很快,它会带走很多不愉快的心情。”于是,他在这里开了家酒吧,生意十分红火。

夜晚,当古城的灯光一盏盏亮起,如梦幻般的光从河堤中、房檐下柔柔地洒向这座充满了文化底蕴与神秘感的小城。这时,坐在河岸边的餐馆、酒吧中,品着一杯清茶,欣赏着古城如诗般美丽的夜色,确实是非常惬意的享受。

丽江古城的旅游业一直在持续发展,2001年、2002年分别接待海内外游客332万和337万人次,两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次和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分别年增长了7.8%和11.9%。国际著名旅游城市的地位日渐显现。

纳西古乐与宣科老人

有人说:“不听纳西乐手们演奏的古乐,那就不算来过丽江。”

丽江纳西古乐会的演出场所是一座典型的丽江四合院民居。正堂屋做演奏台,天井及四面的廊檐便是观众席。

纳西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约有27.8万人,主要分布在丽江地区。纳西古乐最早是一种贵族音乐,是纳西人身份的象征。近半个世纪以来逐渐走入平民中。纳西古乐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它优美的旋律,更重要的是它那悠久的历史。 “哐……”随着一声锣响,舞台上留着山羊胡子、身穿古装的老乐师开始了演奏,庭院里霎时一片肃穆。“叮咚、叮咚”乐声仿佛从远处飘来,像祈祷,像清泉,在古筝、古琴、二胡、竹笛等乐器的合奏下,转瞬音乐又似山涧飞瀑、海潮奔涌,撼人心灵。这种感觉笔者从来没有过,感觉神圣极了,美妙极了。

74岁的纳西古乐的执牛耳者宣科老人能说七种民族语言,是藏汉通婚的后代。他率领纳西古乐队去过许多国家,能流利地讲英语。

宣科老人说:“1996年丽江大地震后,丽江更加开放,人们更多喜欢的是国内外的影视明星,喜欢纳西古乐的越来越少。印度的音乐曾融合了很多欧洲音乐的元素,而让古典的印度音乐听起来更容易让现代人接受。丽江的纳西古乐也进行了改良。”因纳西古乐不断地进行改良,如在古琴的演奏中增加了一些钢琴演奏技法等等,使得很多来丽江的游客把听古乐演奏列为日程的首选安排。

近年来每年都有老乐师辞世,让人们为纳西古乐的传承担忧。纳西古乐的传人张寿康是位26岁的小伙子,在他的家里挂着几支笛子和胡琴。他说,在古乐会演出虽然荣耀,但听众总要花钱买门票,而在四方街露天演出,听古乐的人全都免费,观众多不说,还有许多游客围着篝火跳纳西舞蹈,很热闹。在张的周围聚集了一批年轻朋友,他们切磋琴艺、研究东巴文化。“东巴”是纳西族原始宗教中的祭司,东巴文是世界仅存的由图画向象形文字过渡的一种文字。在丽江随处可见一些造型别致的陶罐上,根据东巴象形文字彩绘而成的精美图案。 为了能让纳西古乐长期保存下来,老艺术家们还免费为青少年办古乐班,专门培养他们学习领会纳西古乐的精髓。像这样的学习班已经办了很多期。管委会主任介绍说,目前纳西古乐已经到过世界20多个国家演出,场场爆满。

图片说明:

1、 河面上,一座座造形迥异的小桥,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韵。 

2、 在丽江经常能看到前来写生的艺术家。

3、 每逢周末,纳西妇女们都会相约来到四方街,跳起传统的纳西舞蹈。

4、 平坦整洁丽江街道

5、 詹姆斯(左)正兴致勃勃地向朋友介绍自己在丽江的快乐生活。

6、丽江的老人特别安闲,用他们的话来说:“生活多好啊,我们要慢慢地生活。”

7、 马帮队被人们称为活着的“茶马古道”,成为丽江古城的亮丽风景线。

8、纳西古乐演奏现场,报幕者为宣科老人。

封底:丽江古城于1997年12月4日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