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地方形象>

地方形象

南京节庆色彩纷呈

沂蒙老区在巨变中
丽江古城纪行
扬爱心风帆


 

沂蒙老区在巨变中

——一个老记者重返沂蒙后的散记

邱 健

山东省沂蒙老区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中国革命根据地,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我记者生涯的最初五年,就是在沂蒙山区中度过的。我永远怀念沂蒙山区的父老乡亲们,是他们用思想乳汁哺育我成长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每当忆起那段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激情岁月,总是不能忘怀与这片古老热土上的乡亲们并肩战斗岁月中的艰辛和欢乐。

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原因,沂蒙老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段较长的时间内经济上一直比较落后,贫困和落后像噩梦般地长期困扰着沂蒙山人,这里曾被列为全国18个连片贫困山区之一。改革开放后,沂蒙老区人民不吃老本、开拓创新、抓住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以极大的热情发展市场经济,带来了经济的新发展,不断为沂蒙精神赋予鲜明的时代内涵,开创了一片改革开放的新天地。

在丹桂飘香、硕果累累的秋收季节,我回到阔别53年之久的沂蒙山区,先后对临沂市区、沂南、蒙阴、临沭、莒南、苍山等地作地重访,写下了这篇反映沂蒙巨变的散记,作为一份小小的礼物,献给曾经哺育过我的沂蒙山区的乡亲们。

走出山门闯市场 步入一个新天地

临沂历史上就是鲁南、苏北农产品的重要集散地,但由于长期处在革命根据地的中心,饱受战争,山区耕地贫瘠,人民生活得很沉重。新中国成立后,受当时经济体制的限制,成了“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封闭山区。改革开放后,由于流通领域的改革未能及时跟上形势,从1982到1987年交替出现过生猪、果品、金银花等土特产卖出难、买进也难的局面,产品大量积压,造成农民不满的事情屡屡发生,其中最著名的是“苍山蒜薹事件”。

“以前俺就知道坐在家里等客上门,我们种了菜,你们该上门来收购啊!”一位曾经亲眼目睹7年前那场“蒜薹风波”的老农对我说:“当时那些蒜薹几分钱一斤都没人要,可相隔不远几十里的临沂城却卖到五六元一斤,当时咱就没想到去那儿去销售该有多好啊!”

“蒜台事件”后的当年秋天,向城乡苏园村的33户农民,凑钱搭起29个塑料棚,种了32亩温室菜,这在苍山县的历史上是破天荒。早春,鲜嫩的黄瓜摘下架,在当地却不好销售。村主任孙景坤背上两纸箱,去枣庄、上泰安、奔济南、去青岛,尽管黄瓜卖完了,卖的钱也差不多花光了。但他却像发现了新大陆似地高兴:“外边市场真大啊!青岛大饭店张口就开价8元一斤呐!”这年秋后,他划算了一下:23亩地就能纯收入27.6万元,亩均产值1.5万元,又是一个破天荒!

向城乡农民冯宪永,以前认为种多种少,怎么销售那是政府部门的事,用不着自己去操心。但从1987年“蒜薹风波”后,他却迷上了蔬菜购销生意。他在“鲁南蔬菜批发市场”租下场地,挑头成立了9人合办的“兴隆农副产品购销服务部”,当年即往外推销各类蔬菜600多万公斤。

向城乡农民从此合伙购卖了78部大卡车,专门从事蔬菜运销。他们打着“向城农贸市场车队”的牌子,活跃在大江南北。两年前的一个春节,当这78部卡车满载顶花带刺儿的鲜黄瓜,青翠的鲜辣椒,浩浩荡荡开进上海时,惹得上海挎菜篮子的家庭主妇们边争购边好奇地问:“这‘向城’是个多大的城市?怎么一下子运来了这么多车新鲜蔬菜?”

苍山县工商局长介绍了几个数字:苍山县年产10亿公斤菜,60%是农民自己售出去的;每天有上千农民运菜渡江南下,对南京等城市的菜价稳定具有影响作用,全县有两万多人在长江中下游城市安营扎寨……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像冯宪永那样走出山门闯市场,步入一个新天地。

在农村采访,我处处感受到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产生的巨大影响。地处临沂河东区的九曲镇,历史上有加工刀剪的传统,素有“家家丁当响,户户冒青烟”之说,但由于农民购买原料难,卖成品也难,一直形不成生产规模。1987年,临沂“五金专业批发市场”建成开业,农民在市场上可以随意选购到原料,再通过市场把加工的产品推向全国,便使这一传统手工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现在全镇从业人员有近万人,年产值5000多万元。

战争年代沂南曾被誉为“山东小延安”,是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的发生地。在沂南县访问时,常听到干部和群众一句口头禅:“老区人思想不能老。”沂南人在冲破传统轻商观念的束缚后,走出自我封闭的思想,他们“攀高亲”,广交友,“借梯上楼”,“借鸡下蛋”,“借船出海”,“借脑袋发财”。县晶体管厂曾因技术水平低,产品不对路、质量不过关而濒临倒闭,经联系与青岛海洋大学结成协作关系。晶体管厂利用青岛市海洋大学最新科研成果,开发生产出系列彩电螺旋滤波器。产品曾获原电子部部优称号,企业一举摆脱困境,当年盈利百万元,并被电子部命名为“彩电国产化先进单位”。 沂南酒厂与青岛汽水厂“攀亲”后,青岛派技术员实地考察,发现酒厂附近有两大矿泉,生产饮料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便帮助他们上了小香槟和可口可乐两个项目,仅这两个项目,一年可为沂南增加产值500万元,利税60多万元。

战争年代我曾在沂南县当过新华社鲁中南分社记者。那时的沂南城犹如同一个小集镇,土城土路,纵横四条街,用不了半小时就走完了。而今,漫步在沂南城,只见街道宽阔,新楼林立,车水马龙,来来往往的年轻姑娘和小伙子们穿着靓丽入时;奥迪、皇冠、桑塔那轿车、嘉陵摩托车在马路上穿梭不息;自行车已普遍成为山区上学少年和村民的代步工具。市场、股票、上项目、搞经营……成为城乡居民的共同热门话题。

沂南县的工业产值每年以30%的幅度增长。“声乐”牌旅游鞋、“银雪”牌羽绒服、螺旋滤波器等十多种产品获得省优、部优称号,另有四大类200多种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销往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沂南县还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从资金、技术、税费、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从而推动了全县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全县镇、村两级企业发展到700多家,使3万余农民成为名副其实的“上班族”,仅宝珠集团就为当地农民提供了1000多个工作岗位。

沂南县还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让农民自己当老板,实现就地生财。并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鼓励农民从事运输、加工、餐饮等二、三产业。目前全县已发展个体工商户2.4万余户,从业农民8万多人。目前沂南已有近10万农民就地生财,实现“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目标。

地摊摆成批发城

地处沂蒙山区的临沂城曾经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外货不入,内货不出”。可如今临沂已建成全国第三、山东省内第一的临沂批发市场群,吸引着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客商云集于此。在这里,国家和政府基本没有投一分钱,却崛起了一个综合经济效益位居全国前列的工业品批发市场;这里虽不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但却连续10年居山东省货币回笼之首,年均净回笼货币过百亿元。这里不是交通枢纽,如今周围的长途汽车站就有9个,每天向全国各地发出的汽车班次达2100次,每天客流量近30万人次,商品辐射近30个省、市、自治区;国家原来在这里没投入一个大工业项目,如今却有70多家利税过千万元的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它的出现,不仅对老区7年前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整体脱贫发挥了作用,而且成为在新形势下沂蒙山区人民致富奔小康的突破口。

我在当地新闻界友人的陪伴下,大饱了一次浏览这个闻名全国批发市场的眼福,并进一步揭开了沂蒙人及早脱贫致富的重要奥秘之一。

首先参观的是小商品批发市场。这儿有各种玩具、化妆品、电子产品,小至针线等小商品林林总总,达上千种之多。购货、提货、进货的人们,手提、肩扛、车拉,、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置身其中,南腔北调的话语,车水马龙的喧闹,成了别有韵味的市场交响曲。

同行的友人向我介绍了兴办这座商城的历史起因。上世纪80年代初,当地一批商人受到北上临沂城做买卖的浙江温州人的启发,从广州、温州、福建石狮等地贩来各式新潮服饰,集中在临沂城西侧摆地摊出售,逐渐形成最初的服装市场。市、区政府因势利导,出台了减税、薄费、简化手续等一系列措施,通过逐步撤迁、集资、招商、吸引全国各地客商到临沂市发展。几年下来,由当初摆地摊竟然摆出了一个闻名全国的工业品批发城。

临沂市这个庞大的市场,也为工业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广阔天地,而企业的介入,又更加繁荣了市场。目前,在临沂商城设点销售的各类企业达万家之众,还有2500家企业与市场内的经营户建立了总经销和特约经销关系。四川长虹电子集团销售服务部的电脑资料数据显示,该集团从1996年进军临沂以来,仅彩电就先后批发加零售售出40万台,在全国重点市场排名第5位。海信集团临沂销售分公司的工作人员,一说起临沂市场也是喜上眉梢。最近几年,海信彩电在这里销售额每年均以100%的幅度递增。2002年市场成交额达457.1亿元,连续8年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全市的大宗农产品85%是通过批发市场进行销售的,直接受益农民达300万人;仅围绕临沂批发市场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客商达100多万人。

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启动了整个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2002年,全年城乡商品贸易额为457亿元,其中临沂批发城成交额达280.8亿元。临沂已成为苏、鲁、皖华东地区重要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心。

引商兴工拓新路

随着市场的繁荣和壮大,临沂商城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又放在市、区领导和商城决策者面前。通过到外地取经后,使他们认识到,临沂商城的发展最大的不足之处是地方工业产品占有率不足市场总量20%。把山东的原料长途跋涉运送到南方,再从南方加工后拉回成品到山东销售。这种二、三产业上的结构性矛盾若不破解,商城连接生产的“桥”的功能势必逐渐弱化。地处商城中心的兰山区便提出了“引商兴工”的发展思路,后来逐渐成为临沂商城的发展模式。 兰山区政府按照发展规划,为了实现创造环境“引凤”,企业安营“筑巢”的思路,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前市后厂的生产经营模式迅速推广。从前,临沂市场上的胶合板都是从外地购进的,时间久了,许多业主看中了木材生产的利润,纷纷挤出资金在当地就地取材办胶合板厂,有的年产值已达亿元。我在从费县赴临沂的车途中,发现费县几十公里长的国道沿线,已形成了一个胶合板生产带,年产销能力达300多万平方米,成为全国同类市场的龙头老大,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临沂市还借助科技进步和政府的扶持,培植起了金锣、金农、华蒙、三维油脂等一大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产品大量出口到国外。

在地处临沂市郊的枣沟镇的塑料工业园中,来自浙江平阳县的私营企业主蔡高锐说:“原料从山东进,产品在山东卖,运输成本即可节省不少。”2002年浙江11家塑编厂已整体搬迁到临沂,由于成本减低,批发零售价比同期降低10%,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为增强。

据统计,临沂目前已拥有1300多个专业村,51个专业镇,105个工业园区。临沂批发城的板材、食品、塑编、有色金属制品等门类的工业生产,它们已成了托起了商业城的顶梁柱。

如今,临沂商城以集批发、经营、仓储、商住、运输配载、停车、综合服务于一体的方式进行改造。它已拥有大型会展中心,占地420亩,是商城的城中城,集规模销售和期货销售二者之长,融会展、直销、展示、订货交易、电脑结算、高速信息传播功能于一体,迅速缩短了临沂商城与国际大市场营销方式的距离。

“改革二十二载,潮头架金桥”,通过临沂商城这座桥,兴了老区的经济,富了老区人民;通过这座桥,沂蒙山发展的强劲势头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沂蒙地区过去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缺少骨干企业,曾有人用“少龙缺虎没有狼,一群猴子称霸王”来自我揶揄。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建材、机械、轻工、化工、食品等骨干行业出现了,并壮大了;还培育出70多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已有七家上市企业,其中有两家在新加坡上市。

特色经济正在沂蒙大地凸现

临沂是农业大市,建设现代化农业是固本之策。苍山是“鲁南大菜园”、临沭是“杞柳之乡”、郯城是“银杏之乡”、平邑是“金银花之乡”、蒙阴是“中药材生产基地”兼“水果百强之县”……这些叫得响,立得住的特色农业项目是临沂建设大农业的宝贵资源,临沂地区近几年出现了单品种的“模块式经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通过对特色产业做精、做大、形成规模,促使经济总量得以增长。

来到临沂的人们会惊奇地发现,这里许多产品居然有全国第一之称,比如这里的胶合板产量是全国第一;这里的油顶产量也是全国第一,连战争年代沂蒙山区老大娘给解放军支前的布鞋和煎饼都做成了年产值过10亿元的大产业!此外平邑县的金银花、苍山县的蔬菜、郯城县的银杏、临沐的柳编品、莒南的板栗,都成了支撑当地经济、带动农民致富、在全国具有特色的产业。

当年的抗日根据地,地处沂蒙山腹地的蒙阴县,依靠山地丘陵面积大的优势,把实施“绿色产业”工程壮大为县域经济,富民强县。这里绵绵百余里的蒙山层峦叠翠,树木参天,林阴蔽日,是蒙阴县最大的一片绿色,它同时也是一座“国家级森林公园”。十多年来,全县人民大搞山区开发,使蒙阴的200多万亩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建成了全国闻名的“果品生产百强县”。蒙阴的果品打响了无公害品牌,漂洋过海出口到东南亚,被全国环保总局确定为“全国生态示范县”。

蒙阴县已由山水绿延伸到产业绿,建起了5万亩绿色蔬菜基地,5万亩绿色中药材基地;发展食草类“绿色畜禽”长毛兔350万只,被农业部命名为“长毛兔之乡”。此外还加工生产“银麦牌”保健啤酒、“麦饭泉”矿泉水、“孟良崮”牌煎饼、光棍鸡等一批绿色食品和饮料。德国啤酒专家汉斯在回国时,专门从银麦啤酒公司带走了一瓶水,他说:“这里的水质是金钱买不到的优势。”2002年蒙阴县财经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的80%均来自因地制宜的绿色产业。

蒙阴县还依托这方美丽的山水,以蒙山、孟良崮、云蒙湖和生态农业为龙头,兴办大型旅游业,如“绿色天然氧吧游”、“红色革命基地游”、“山区果乡游”,形成了以绿色健身、休闲养身、生态观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格局。2002年蒙阴县接待中外游客73万人次,门票收入680万元,2003年预计可达1000万元。旅游、畜产业的发展又带动了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仅在旅游服务业系统就吸纳了3万余人就业,2002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5亿元,全县生产总值达到了31.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452元,同比增长6.4%。

山常绿,水常清,是蒙阴县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的结果。某沿海城市一大型化工集团欲在蒙阴投资建设海带胶生产项目,虽然投产后可年创利润上百万元,但因项目存在污染环境的隐患,蒙阴县坚决放弃了这一合作。该进则进,该退则退,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已成为蒙阴县决策者的共识。

对沂蒙山区的重访结束了,我带着对沂蒙大地的乡亲们恋恋不舍的深厚情义又一次离开了,但我在有生之年定会再次重返沂蒙大地!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