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2003年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述评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经济局局长 何世忠
2003年的两岸经济关系,走过了不平凡的路程,虽然经受了非典疫情的考验和台湾分裂势力以所谓“公投制宪”为幌子推行“台独”、阻碍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挑战,两岸经济关系总体上继续向前发展。
在引进台资方面,据商务部统计,2003年1—10月,新批台商投资项目3664个,同比下降8.7%;合同台资金额66.56亿美元,同比增长21.6%,显示台商单位投资项目金额有扩大趋势。截至2003年10月底,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59792个,合同台资金额687.27亿美元,台商实际投资358.99亿美元。
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的基本特点是:(1)投资信心不断增强。据对50家在大陆投资的台湾大型企业集团的调查,面对非典影响,表示对在大陆投资发展仍然有信心、将长期维持在大陆投资战略的占100%。2003年,台湾“工业总会”、“工商建设研究会”、“电电公会”等重要工商团体和岛内大企业集团领导人来大陆参观访问及参加经贸洽谈活动,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增强了在祖国大陆投资的信心。(2)投资地域集中。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区引进台资占大陆各地85%以上。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台商近年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发展。(3)两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台商投资类型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发展。(4)台湾金融业开始在大陆布局。目前,大陆有关方面已批准设立2家台资银行和15家台资证券公司、12家保险公司、7家台湾银行大陆代表机构。(5)台资对大陆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台资占大陆工业增长值的比重超过2%;缴纳税收约占大陆财政税收的0.55%;直接吸纳大陆就业人数超过250万人。(6)台资企业对大陆出口做出了重要贡献。据商务部统计,2002年外商和台港澳投资企业出口前100位中,台资企业有23家;出口127.17亿美元,占30.2%。
在两岸贸易方面,据海关总署统计,2003年1—10月,两岸间接贸易总额466.3亿美元,大陆对台出口70.4亿美元,自台进口395.9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9.4%、33.5%和28.7%。截至2003年10月底,累计两岸间接贸易总额3145.59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口496.68亿美元,大陆从台湾进口2648.37亿美元。目前,大陆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是大陆第二大进口市场。
在福建沿海和台金门、马祖直接往来方面,2003年1—10月,共承运旅客1191个航次,运载旅客118203人次,其中福建方面486个航次,运载旅客54943人次;金、马方面承运705个航次,运载旅客63260人次。从2001年1月2日至2003年10月31日,福建沿海与金、马间共承运旅客1963个航次,旅客203879人次;从2002年2月至2003年10月31日,共组织223航次的货运直航。
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事实证明,合则两利,通则双赢,分则两害。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已成为当前台湾民意的主流。海峡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台湾经济的转型与产业升级,增加了台湾外汇储备。自1991年起,祖国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2002年祖国大陆成为台湾最大出口市场。如果没有祖国大陆每年对台湾的巨额逆差,台湾的对外贸易将出现逆差,台湾国际收支将难以平衡,其外汇储备也将大大削减。当然,两岸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对祖国大陆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在许多地区,台商投资已经成为当地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同时应当指出,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潜力及两岸经济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干扰了两岸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迫于压力,台湾当局在有限度调整大陆经贸政策的同时,继续对两岸经贸关系设置新障碍。近一段时间以来,民进党为在2004年取得选举连任的政治需要,陈水扁发表谈话,提出两岸“三通”三个阶段,即2004年3月前推动两岸货物便捷化的准备阶段,选举后的商谈阶段,2004年年底的实施阶段。台湾“行政院”也抛出“两岸直航评估报告”,表面上承认“三通”的经济利益,但同时罗列了“三通”对台湾安全构成的所谓威胁。陈水扁以“一边一国”定位两岸“三通”,将两岸“三通”定位为国际航线,声称大陆把“三通”看成国内事务就不可能实现“三通”。由于台湾当局大陆经贸政策的阻挠,两岸经济关系目前的基本格局是:“单向”,即只有台商到大陆投资,没有大陆企业到岛内投资;“间接”,即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多是将资金由第三地转投到祖国大陆,两岸间的贸易须经香港、澳门或其他地区中转;“不平衡”,即两岸贸易中台湾获得巨大顺差。这表明,虽然台湾当局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政策,但并没有改变对两岸经贸合作进行限制的本质。
祖国大陆历来主张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再次重申:“实现两岸通邮、通航和通商,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所在,完全应该采取实际步骤积极推进,开创两岸经济合作的新局面”。2003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台湾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促进两岸经济文化和人员往来,符合两岸同胞的利益。我们要继续大力开展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大力推进两岸直接三通。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执行《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及《实施细则》,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为台商到祖国大陆投资提供良好服务,支持台商办好企业。”为推动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2003年祖国大陆方面还多次表示,在促进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推动实现直接“三通”的进程中,凡是有利于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有利于两岸人民的各项交流和往来、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都将竭尽全力推动和促成。以民为本、为民谋利,应当成为两岸各方面解决两岸经贸问题和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把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愿意听取主张发展两岸经济关系的台湾各界认识就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发表意见和建议。两岸的经贸交流尽管还有各种阻力,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岸经济各有优长,有很强的互补性。面对进入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两岸同胞更加携手合作,相互扶持,对于台湾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祖国大陆的经济建设也是有益的。我们将继续执行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政策,欢迎台湾企业家前来投资设厂,发展事业。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贯彻落实《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进一步搞好各项投资环境,切实维护台商的一切正当权益。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开局之年,百业俱兴。在未来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里,祖国大陆对外开放将迈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经济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为两岸同胞开展经济、科技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两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两岸的中华儿女紧密地携起手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