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高度与深圳速度交相辉映
深圳与浦东,是中国经济舞台上的两个重要角色。
深圳、浦东,中国改革开放中两个重要的地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博大胸襟、世界眼光在其光辉历程中谱写出的华彩乐章。
前者,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启动改革开放的“领头羊”;后者,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面向新世纪、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标志。
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周禹鹏对记者说:“浦东的开发整整晚了十年,处在中国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的大背景下,可以说,浦东是站在深圳特区的肩膀上继续开发!”这句话,让人们闻之震撼。不由得联想到,在深圳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尊用双臂撑裂铁门框的巨人雕塑。它形象地记载了深圳当年在旧体制束缚中,中国改革开放不可能全面突破的条件下,率先“杀出一条血路”的历史。
周禹鹏说,站在开拓者的肩膀上,历史赋予浦东的使命更加高远。浦东虽然也有与旧体制的正面冲突,但更多的是寻求与国际惯例接轨,追赶世界前进的脚步;是创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为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架设通道。
深圳速度与浦东高度,是中国改革开放之路走向纵深的标志。
深圳和浦东各有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大楼。深圳的国贸大厦在上世纪80年代以3天一层的建设速度名扬全国,浦东的金茂大厦则以全国第一和世界第三的高度雄踞太平洋西岸。
到过深圳的人,会有这样一个强烈的印象,深圳,已经不是改革开放初期那样仅仅是靠敢闯了,高新技术正日益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新的动力。从全国使用的微型计算机来看,平均每4台里有一台是深圳产的;程控交换机,3台里有一台是深圳产的;生物乙肝疫苗,10支里有7支是深圳产的。成果斐然的高新技术产业交易会,更显示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在上海浦江两岸漫步,老外滩一带的34幢银行大楼,是上海百年金融凝固的历史,如今,在依然有着木质地板和精美壁炉的汇丰银行里,已迎来了新的户主;夜色中,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巴黎国际银行、日本三菱银行、香港汇丰银行等55家世界顶级的金融大厦,与浦西一起,共同构成了大上海面向未来的现代国际金融的高地。
如果旧上海成为远东金融中心是外国资本输入的结果,那么,今天,浦东陆家嘴金融区林立的近百幢金融机构大厦,则是日益强大的中国自信地融入世界的标志之一,新一轮基础设施的建设——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使浦东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一个日益重要的枢纽。
在深圳,人们更多体会到的是,这座人口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城市,到处充盈着一种蓬勃旺盛的朝气与清新的活力。在与上海老市区一江之隔的浦东,人们却不难体会到,那种讲究细节的完美,无论人们对上海人的过分精明有多大看法,但如果把中国各地城市做一个比较后就会承认,上海毕竟曾经是一个工商社会,而工商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分工明确。在作家和学者的视野里,浦东是到处弥漫着历史记忆的城市,给人的感觉具体而又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