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医学的瑰宝——瑶医(之二)
金秀之行访瑶医
文/祁娟 图/王同
 |
群山环抱的金秀县城 |
上一期,我们已经介绍了中国传统医药的一个分支——瑶医学及其继承人之一覃迅云的故事。现在,我们将从瑶医的历史着手,向读者展示丰富灿烂的瑶医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古朴自然的土地上,生活着壮、瑶、苗、侗等十多个少数民族。距桂林200公里的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集中生活着瑶族的五大分支(茶山瑶、盘瑶、花篮瑶、山子瑶、坳瑶)。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五上金秀,并感叹说:“中国研究瑶族的中心在金秀。”因而,金秀又有“第一瑶乡”的美称。
名贵的草药论捆卖
“去金秀的路不好走”,这是搭上去金秀的汽车前所有人的“忠告”。但为了寻访瑶医的故乡,笔者还是坐上了去金秀的汽车。
的确,金秀位于大瑶山的山腰,海拔800米左右,有一段四五十公里的路程,仅急转弯就有500多个,但大瑶山太美了,美得让人忘记了路途的艰险。置身流转的云雾之中,眼见四周山峦叠起,峰如笋柱,连绵数十里,这种壮美强烈震撼着笔者的心灵。
幸运得很,这次采访巧遇金秀瑶族自治县成立五十周年庆典。
金秀不愧是瑶药之乡,其他地方的庆祝活动,挤满大街小巷的是卖生活用品的摊位,而在这里,街头巷尾最常见的却是大小不一的草药摊,摊主们身着图案漂亮的民族服装,忙着招呼顾客。
尤其令人惊奇的是,两尺多长的绞股蓝草药论捆卖,而在北京各大药店里,仅有几克重的绞股蓝茶被装在小巧的塑料袋儿中,显得典雅精致。药摊的主人见我们对草药很感兴趣,忙不迭地上前介绍:“瑶山满山都是草药,光药名就三四百种,路边一棵草都是药。”据药材公司的人介绍说,经典瑶药有104种,金秀每年都会有十多万斤草药送到境外。
“这是什么?”笔者从一个草药袋里,捡起一个约2厘米长、圆柱型、外表像树根似的东西问。
“哦,这是‘入山虎’。”摊主解释道,“你可以咬一点,尝尝味道。”
虽然满腹疑惑,笔者还是拿起“入山虎”轻轻咬下一点,口中弥漫开一股淡淡的甘苦味。
 |
在自家门口说悄悄话的瑶族小姐妹 |
摊主又介绍说:“你尝的那味草药,治疗牙痛特别有效,商店里卖的两面针牙膏就用它入药,所以这种草药又叫‘两面针’。”
刚到金秀,就听说覃迅云为县庆专程赶来祝贺,本想去拜访,没想到竟在庆祝现场相遇。会场里,隆重热烈的文艺表演刚结束,未尽兴的瑶家人敲着长鼓、舞着狮子朝大门外涌动。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笔者的视野中,正是德坤瑶医医院院长覃迅云,在瑶家人盛典的日子里,他从几千里之外的北京赶回了家乡。第二天,覃迅云举办了由他主编的两部专著《中国瑶医学》和《中国瑶药学》的首发式,作为对金秀瑶族自治县五十周年的献礼。
三句不离本行,徜徉在瑶医诊所林立的县城街头,覃迅云不仅谈到瑶医和中医的区别,还讲述了大瑶山深处瑶医们悬壶济世的故事,这更让我产生一种欲望,到瑶族的村寨里去……
瑶寨里的故事
瑶山深处的六巷门头村,笔者走在铺满青石的小巷中,整个寨子古老而安静。
在依山而建的瑶屋前,姓王的老汉与笔者聊了起来。
过去,瑶族的老祖先没有固定住所,自然条件很恶劣,没有药可以治病,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活下去,祖先就采摘瑶山的草药来治病、强身,后来就慢慢形成了瑶族自己的特色,也就有了瑶医。个子瘦小、满脸皱纹的胡汉光老人说,他自己行医几十年了,乡里乡亲的没要过人家诊费,多是给人家用过药后,热乎乎地吃上一顿饭。
当问起村里人是否知道覃氏瑶医的事时,很多人都点点头,据瑶寨中的老人说,覃氏行医的历史久远得很,最早该在三百多年前的清朝。解放初期,覃德坤成为瑶族第一代大学生,他走出了山高林密的大瑶山,开始在内地行医,后来还把儿子覃迅云送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深造,覃迅云在父亲的基础上,把祖传的医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在东北大庆创办了瑶医特色医院。一提到这些,很多瑶族人脸上都写满了欣慰与自豪。
瑶医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用覃迅云的话说:“中医讲究通过望(观察)、闻(闻声音、闻气味)、问(询问)、切(摸脉)四种途径诊治,而瑶医除这四诊外,更注重目诊、甲诊和掌诊,也就是从你的眼睛、指甲、掌纹的细微变化来诊断病因,比中医更加简单易行;虽然瑶医诊断手段比中医复杂,然而用药理论却比中医简单,瑶医配方只有三类药,而中药配方是四类药。”
聊天时,笔者一直有些耳鸣,原以为是路上颠簸所致,后来当地人告诉我,是因为这里海拔高的缘故。试想在如此高深的瑶山中,悬壶济世的瑶医在行医中要克服多少艰险,上山采药要遇到多少艰险,不亲身经历是无法体会到的。
深山里的采药人
金秀群山环绕,四季郁郁葱葱。最著名的风景区圣堂山,海拔1979米。
从当地人口中得知,大瑶山气候宜人,“草越冬而不枯,花非春仍奔放”,所以采草药不分季节,只要需要,随时可以上山。
昨日一场雨使山路变得很滑,笔者只好抓着沿途的树干向上爬,上山有条隐约的小径,该是上山采药的瑶医留下的足迹。山上古藤缠绕,苔藓丰厚,一种大自然独有的清新气息,令人心旷神怡,森林覆盖率高达87%的大瑶山成为天然氧吧,也为瑶医学的成长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本以为能在山上遇到采药的瑶医,但直到黄昏也没看到。山坡很陡,下山时有种"坠落"感,体力消耗很快,笔者每走几步都要歇上一下,此时才体会到瑶医上山采药的辛苦。这时,一个身背柴刀、手持麻袋的年轻人动作利落地爬上山来。
“小伙子,你来上山采药吗?”笔者叫住他。
“对啊,看到什么草药都会带回去。”
说着,他从背上抽出采药的柴刀,声音响亮地回答道。
“你们家里有人行医吗?”笔者跟着他边走边问。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住在山里,祖祖辈辈都搞医。我很小的时候就跟父亲到山里采药了,到深山里采药都要两三天才可以回来,身上都带着饭包。我们瑶族人每人都认药,并且懂一点医。村里人来山上采药,闲了到集市上去卖。”他一边说着,一边用眼睛四处搜寻草药。
年轻人说,采草药一般采枝叶,很少用皮或根茎,如苦楝树要皮,青龙草挖根,金银花采花,野山梨要果实。少采根是为了防止该药药源断绝,即使用根,都采须根、老根,留主根。采药绝非易事,什么季节采什么药,采哪一部分都有讲究。例如春天采枝叶,冬天采根。因为冬季寒冷,植物体内的水分全吸收至根部,到了春季水分则集中在叶上,只有这样采回的草药才最有效。
天色不早了,匆匆告别后,年轻人上山采药去了,背影逐渐消失在椎树与樟树的苍翠中。
 |
瑶族妇女把绞股蓝茶成捆卖 |
瑶医虽没有中医理论完善,但其精髓之处更能说明其远古医学未被失传的一面;它虽然不能医治百病,但在某一领域、某一病种方面却有独到的建树;它虽然没有广为流传,但对本民族的生存、繁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覃迅云在听到人们赞扬时总说:“我觉得我并不神奇,关键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瑶医和瑶药,正因为医院专业的采药队负责采药,药物纯天然没有污染,治疗效果才会显著。”以瑶医、瑶药为特点的德坤瑶医诊所,1998年升格为德坤瑶医特色医院,同时成立了德坤瑶医药研究所,1999年研究所又升格为省德坤瑶医药研究院。日本长野县的丹宇中宏、内蒙古退休工人李德仁、大连中学校长曲田春等很多国内外病人都是他们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的。
目前,大批瑶学研究论文已发表,一支瑶医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队伍活跃在国际的大舞台上,国际性的瑶医学研究热正在悄然形成。
在瑶医著作首发式上,广西卫生厅副厅长韦波深情地说:“在金秀五十周年县庆时举行瑶医药著作的首发式,这是作者对家乡表达的亲情,也是对家乡的一份特殊的贡献。”
服务热线
大庆德坤瑶医医院地址: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新村701楼
电话:0459-6381588 4688598 6386888
6386838
6386848 6386266
传真:0459-6383282
网址:http://www.dekun.com
电子信箱:qinxy@dekun.dq.hl.cninfo.net
北京德坤瑶医医院地址:
北京市门头沟新桥南大街5号(中医医院三楼)
电话:010-69863600 69863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