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唯一的一本多语种综合性对外报道月刊
2003年2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特别报道 >

特别报道
深圳,中国对外开放的领跑者
从城市表象看深圳的文化追求

深圳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从城市表象看深圳的文化追求

文/本刊记者 申宏磊

在深圳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前,立着一组等身铸铜人像:打手机的商人、扫地的清洁工及推自行车的学生……不规则的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这样几行字:

1999年12月29日

深圳人的一天,平凡的日子,普通的人

石头的历史

城市的故事——”

这是深圳人平凡一天的真实写照,塑像人物的姓名和职业都是真实的,看起来,这些人都是如此平凡,与街上行色匆匆擦肩而过的人们没有什么不同。但当你走进这所城市,接触到这些人时,却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渗透在他们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鼓荡着这个城市的脉搏。从城市表象透视深圳人的文化追求,会让人品味到,这座在平凡中创造着伟业的城市,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座不断长高的渔村……

一脚留在故乡,一脚踏入世界

几十年前的深圳,还只是一个小渔村。

今天在深圳最热闹的火车站旁,一个巴士站的站名仍是“渔民村”,人们把历史的记述一直保存到今天。

历史再往前走,800多年前,南宋王朝最后一个小皇帝,被大臣陆秀夫背负着,跳下了深圳湾的大海,6000多宋朝的遗老遗少流落于此地,从此成为“客家人”。至今,深圳大学有个年轻的教授,也是著名的校园诗人,他给自己起的名字就叫“客人”,从表面上看,好像生活在深圳的人都是过客。

深圳确实是一座移民城市。

在深圳,一个公交站牌下,会有十几个来自不同城市的人,每到中国人阖家团聚的春节来临,深圳人就像候鸟一样离开这里,返回自己的家乡,而这里几乎就变成了一座空城。“深圳人”似乎在这里真的很难找到故乡感。

但在深圳走一走,人们就不难发现,深圳人的故乡感是和21世纪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交融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圳旅游业的成功,就是把城市文化的定位,置身于人类进步和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大视野中来设定的。

坐落在深南大道的华侨城,占地面积4.8平方公里,总资产达200亿元,是一个跨世纪的新城。1989年,华侨城里的“锦绣中华” 和“中华民俗文化村”相继建成,在这里徜徉的人们有了种回家的感觉;1994年融汇了世界诸多著名建筑的“世界之窗”建成,“你给我一天,我给你一个世界”的构思, 把深圳和世界连在了一起;而高档别墅、写字楼以及动感十足的娱乐城“欢乐谷”,则给人们提供着时尚的都市生活。

当笔者来到华侨城时,远远望去,有三座相邻楼体上竟然相拼着一幅巨大的、色彩鲜艳的世界地图,这在蓝天白云下格外醒目,好像昭示着这个大都市的国际情怀。

当游人乘坐着一辆轻巧的电平车,在锦绣中华微缩景区游览时,仿佛行走在中国按行政区域划分的版图上,无论是贵州风景如画的黄果树瀑布,还是北方沿雄伟的山势逶迤的长城,完全是中国自然风光与人类历史文化精粹的缩影。景区里,一位纳西族的小伙子在现场制作刻着东巴文字的木版画,造型十分生动,报价680元,顾客嫌贵,最后180元成交。这一切都让游人颇感新鲜。

与“锦绣中华”一墙之隔的是中华民俗文化村。这可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一个“村庄”,有56个民族、24个村寨。当人们登上摩梭人住的木楼,一个穿着白色绣花服的小伙子拉着人们坐在“火炕”旁热情地攀谈起来。

在现代化的都市中,民俗村给人的感觉是美的、静的。在这里,山寨的石头都是从他们的家乡运来的,穿着民族服装的演员也都是从遥远的村寨赶来。高速发展的经济造就了高起点的深圳新型文化特征。

白天走过了村寨,夜晚在民俗文化村的剧场看《东方霓裳》舞的演出。美丽的孔雀很听话地与演员一起翩翩起舞。整台节目的艺术编导是从中国遥远的北方草原赶来,在深圳已生活了五个年头。当记者问道:“几年前,还有人说深圳是文化沙漠,是一个没有根的城市,你们当初怎么会把这里当作自己的艺术土壤来耕耘呢?”这位编导动情地说:“五十六个民族的根,深植在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心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走不出这条血脉!”在他看来,这儿的人思想很新,能让自己的大脑在与别人的互动中产生激荡。

年轻的王刚,是华侨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来自福建,十多年来为“民俗文化村”等景区的建设投入了很多心血。他说:“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追寻家园的梦想 ,十几年来,华侨城人一直在努力追寻着这个梦。每年的中秋,我们都会在‘民俗文化村’里挂起红灯笼,搞大型的中秋晚会。中国有56个民族,在深圳的2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月圆之时请到‘家里’来坐坐。”

在王刚的陪同下,笔者来到“欢乐谷”,这里,人们进入的又是一个欢乐互动的世界。惊险翻滚的过山车上,游客们兴奋的尖叫声引得他人跃跃欲试。王刚说:“在深圳做什么都要有市场观念,你要竭尽全力把游客想要的那份感觉挖掘出来、调动出来,否则按市场法则说就是不成功的运作。”面向世界的“世界之窗”舞台上,金发碧眼、穿着宝石蓝颜色芭蕾服的俄罗斯演员,正在跳着欢快轻松的舞蹈。   

从浓缩着浩瀚5000年文明史的“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到不出一日能游遍世界的“世界之窗”大型景区;从停泊在小梅沙海岸的“明斯克航母”,到“铸剑为犁”的城市雕塑;从“开心世界”,到“野生动物园”,无不在告诉人们:深圳是个一脚留在故乡,一脚踏入世界的城市,是一个借鉴别人发展自己,在快乐中追逐着梦想的城市。

深圳——“开往春天的地铁”

不少从内地和境外进入深圳的人,都以为深圳就是香港。

深圳到处高楼林立,光辉夺目的玻璃幕墙的大厦,比汉城还多;六车道的深南大道、北环路以及许多宽阔的马路,立交桥纵横,30多万辆汽车奔驰其间。

目前深圳车辆上路增长非常快,仅私家车平均每天就以300台的上路速度增长,因而深圳交通也出现紧张局面。于幼军市长在谈到如何加大力度解决深圳交通问题时说:“深圳的交通发展一是要赶快修路;二是要进行道路拓展;三是要加强规划,宁可挖地三尺,也不建高架桥。深圳地铁可以说是在地下延伸的一条经济大动脉。”

到深圳的第一天,电影院里正在热播一部都市情感故事片《开往春天的地铁》,了解未来深圳地铁,品味现代都市生活,一切都从地铁开始。

一般人的印象中,地铁建设会把一座城市变成一个大工地。而笔者在深圳的公共汽车上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深圳地铁建设过程真艺术,也很温柔。”是的,无论是工地围墙的艺术化设计,还是与周边环境协调的色彩,都让人感到地铁在清洁美丽的环境中悄无声息地伸展。

在深圳地铁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刘卡丁副总工程师。

今年45岁的刘卡丁,西南交大毕业,参加过上海、广州的地铁建设工程设计。他说:“这个城市是人文关怀互动的城市,深圳地铁建设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交通问题,也不仅是为了拉动经济而建设,我们花了两个亿的资金用于人性化设施的设计和施工。”

在北京及一些大城市坐地铁,人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列车进站时,常会有一种强劲的风力把没有防备的人们吹得不由得倒退几步,而深圳地铁第一次使用了屏蔽门,不仅把随风力裹挟而来的粉尘和噪音都挡在了隧道里,而且还能节能40%,更重要的是还能保证乘客的安全。除屏蔽门和无障碍通道外,深圳地铁还有中国一流的卫生设备。据说深圳的一位副市长,就为如何解决地铁卫生间的异味问题而几度亲临现场与设计者磋商交流。

有个叫尹小星的残疾诗人曾对笔者说过:“当我第一次将轮椅摇进深圳一栋大厦的电梯间里时,门关上的一瞬间,我哭了,因为我从面前的镜子里看到了身背后的门。”他知道,残疾人可以放心大胆地退着出电梯间了,他为深圳的这份人文关怀而感动。现在深圳地铁又有了无路障通道,这让那些能到和不能到深圳来的残疾人感动。

2002年8月31日,“地铁开放日”,39岁的黄伟标在参观时说:“自从1990年看过《巴黎最后一班地铁》电影之后,地铁在我心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深圳地铁太美了,像俄罗斯的地铁,简直是宏伟的建筑。”他感叹道:“地铁实际上是一个城市的品位和标志,终于我们深圳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地铁了。”

深圳最让刘卡丁动心的,是这座花园城市的绿化。他说:“坐在那里,吹拂着草地上的微风,灵感也就出来了。坐在花园里,连思绪也流畅。人们常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你享受了这座城市每一寸空间的美好,就要想办法也给身边的人以关怀。”这些想法和追求都在刘卡丁的设计中尽量体现了出来。

地铁一期工程60万平方米,其中占用城市道路11万平方米。

2004年底,深圳地铁将建成、通车。

地铁线路是沿着深南大道由东向西穿行,东西横跨近20公里,它延伸了城市的空间,高档写字楼、繁华商业区、时尚住宅等也越来越多地聚集在这条线路上。

地铁造价平均每一公里是5.44亿元,总投资的70%由政府承担,建成后是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12点通车,一期工程线路总长19.468公里。

地铁正在向前延伸,刘卡丁说:“地铁将把打工者送到他们想去的地方,将来,他们的家有多远,地铁就延伸多远。”因为在刘卡丁看来,深圳过去那种“前店后院”的工作环境是绝对不人道的,它不仅缩小了打工者生存的空间,而且隐藏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去年在广州采访时,笔者就了解到,番禺已为深圳将来建造地铁留置了预驳接口,没想到深圳这么快就有了动作。而等深圳地铁将来与香港对接后,除了不再需要昂贵的转机机票之外,还将大大缩短行程所需的时间,据说,那时深港之间的地铁票价不会超过100元人民币。那时,人们可乘地铁直达篁岗口岸,再从那里换乘香港地铁直达市区。深港之间的分界不再是一条河,而是一份早报,一段舒适惬意的车程。

当地铁成为一座城市的大动脉时,就意味着这座城市的经济活力将因此而澎湃。

审美视野中的城市风景

市民中心广场(效果图)

2002年3月,二十几个国家的驻华总领事受于幼军市长之邀到深圳访问,面对这座美丽的城市,他们感慨地说:“深圳是一座有文化内涵的城市,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决定了它在人们心中那种长久的生命力。”

一个城市的状况,常常在其制定发展战略时就已决定。城市的发展战略,不是一系列数据的堆积,而应当是全体市民和所有与这个城市相关的人们对这座城市共同的梦想。深圳最初在城市建设上有自己的梦想吗?

在云南丽江古城四方街上,有一位深圳记者在和纳西族老人品茗聊天,老人忽然说:“我儿子告诉我,深圳有一栋最高的大楼,听说只要遇到下雨天,这栋楼就被云彩遮住了。”

那栋大楼就是地王大厦。

当笔者第一次踏上深圳,寻找当年曾创造“深圳速度”的国贸大厦时却不易找到。后来司机告知,那蓝色地王大厦身后,矮去十多层的灰色建筑就是国贸大厦。

深圳的建设的确太快了,20年前,国贸大厦就在中国冒了个尖儿,那不仅仅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建设速度,更有深圳人不肯步人后尘的标新立异的精神追求。但是,那时候的城市建设风格就像刚刚来到深圳的淘金者,多少还带有一些浮躁,如今人们驱车经过当年的那座大剧院时,就好像看到一个金龟子坐在充满现代气息的大都市中,有人笑曰:“这倒是很符合那时的深圳特征——一个镶了金牙的暴发户。”

如今,再看曾使深圳人引以为自豪的国贸大厦,站在68层高的“地王”旁边就像个小弟弟。而当年的八大建筑所显示的辉煌也即将被新兴的五大建筑——市民中心广场、音乐厅、中心图书馆等所代替。

深圳人的不同,的确是先从他的城市建筑开始的。深圳几乎所有建筑都在追求自己独特的语言。深圳的第一张路牌——深南大道,由东至西30公里长横跨深圳,楼群都被绿色和鲜花浸染。太阳升起,深南大道明净清朗,鲜花灿烂得让人心醉;夜幕低垂,数不清的霓虹灯勾勒出城市每一栋大楼的轮廓,处处璀璨。

而正在建设中的市民广场,是城市建设中的又一个大手笔,不仅市中心从此南移,而且在建筑风格上也体现了深圳人对新移民文化的高品位追求。

1998年12月,市民中心区包括六大项目,都已开工建设,它们已成为深圳市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公共建筑群的代表。其中,文化艺术中心创造了深邃的意境;少年宫与具有现代科技文化前瞻性的电视中心遥相呼应;市民中心建筑形象独特、气魄宏大,仅如鲲鹏展翅般的顶部建筑就长达560米,与建筑毗邻的草坪达三万平方米,只要经过市民中心的人都会感受到那种主体雕塑感带来的非凡的气势。“鲲鹏”身后是正在建设中的音乐厅,被中国建筑业权威吴良镛先生称为音乐发展史上的史诗性建筑。音乐厅的模型已被法兰克福展览馆陈列。

国土资源局参与设计的陈一新主任介绍说,市民中心那红色圆柱体里是深圳工业展览馆,黄色圆柱体里是深圳城市展览馆。当人们远远望去时,具有雕塑感的巨大柱体,红黄两色,比肩而立,她们与蓝色飘带式的屋顶,共同构成了一个单纯的童话世界。陈一新还告诉记者,中心区的设计曾向国际招标,所有的选手都竭尽了全力,拿出了他们由于不同文化积累和城市体验而形成的不同风格的设计成果。而现在采用的蓝图,则更强调了宏大对称、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造型,打造了一种全新的城市空间概念。

在仿真室的大屏幕上,随着陈一新女士手中激光笔的上下游走,一片宏伟的建筑群落,就展现在人们视线中——屏幕上出现的绿意盎然的小山,那是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的贡献,他将这座小山丘从规划图纸中抢救出来,开辟为与莲花山南北呼应的生态公园,按原来的规划,这座山将作为路障推倒铲平;而中国的设计师在城建仿真室仪器上,将市民中心的悬空飘带,抬高了十米,郁郁葱葱的莲花山就露出脸来;来自芝加哥的建筑师,却在与中国同行的沟通中,为沿街建筑找回了最适合南方、但不知何时被现代城市遗忘的街道形式——骑楼。

真感谢建筑师的匠心独运。他们不但让自然山水成为城市中的一景,还把广东特有的岭南文化的根留在这座新城中。笔者采访期间,这里的雨时来时走,大街上总是湿润润的。早在几百年前,岭南人就在临街房子前建了那些回廊,又起了北方人听来蛮好听的名字——骑楼。躲在骑楼下避雨的人们,已成为南方沿海城市中生动的一景。

地王大厦!巍峨魁伟,是深圳人的骄傲。站在384米高顶层的主题观光娱乐景点向南望去,夜色中的香港灯火辉煌,弯弯曲曲的深圳河将深圳和香港紧紧相连,宛若一座城市,一如电视片《深港百年》的解说词:“没到过深圳的人,不知道深圳与香港多么近;没去过香港的人,不知道香港与深圳有多么亲。”

再看它北面深圳湾畔的老东门街市,人流熙来攘往,街心花园的装饰墙上那一组金色的浮雕——“老东门虚市图”似长卷展开,与新兴的商业区一起,生动地构成了深圳的过去和未来……

这是个在学习中不断进取的城市

座无虚席的深圳图书馆

包括流动人口在内,深圳有430万人口,却说着一种语言普通话。

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素不相识的人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深圳人”。走近深圳的每一天,都令笔者感慨,正是由于这些“深圳人”的不断奋斗和进取,不仅成就了今天的深圳,还将托起这座城市的明天。

一天晚上,笔者正经过地王大厦,忽然从远远的地方望见一座高楼,那里的每一个窗户都透出蓝色的光线,很像一个站立的海湾。9 点30分,大门里突然涌出了像潮水一般的人流。走近一看,“深圳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这几个大字被灯光映得很亮。

在一家公司当文员的黄小蓉已经有一个文学学士学位了,但她每天下班后,仍要赶到这里来学英语。这样“一天上两个班”的日子,她已经过了两年了,黄小蓉的目标是通过英语六级考试。

深圳一些单位的高官和企业负责人也在这里忙于攻读在职硕士、博士学位,他们下班后,如果单位没有特别重要的会议,通常是揣起几本书就匆匆赶来听课了。“到深圳来办研究生班,不愁生源不满”,这几乎是国内各个大学的共识。前不久,深圳市开始全民验证,文凭验证中心传来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在深圳的博士生全部“货真价实”!

安子是深圳最著名的从乡村走来的打工妹,曾在这所大学获得了文凭,也收获了爱情。在十几年的磨砺奋斗中,安子成为都市寻梦人的知音和代言人,并在自己著的《青春驿站》一书中,以“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的座右铭,鼓舞了无数漂泊在这个城市的灵魂。

深圳人舍得花钱买书,国内各媒体早有报道。每逢双休日,图书馆里准是座无虚席,读者的平均年龄在二三十岁,仿佛是被剪刀裁出得那么整齐。

深圳人的有心和好学表现得比比皆是。有一个司机师傅,四年前在深圳一家房地产公司开车,负责接送“看楼团”,看到这么多人热热闹闹地去买楼,他想,我要是能去卖楼房多好!有了这个想法,他就开始去做市场调查,关注楼盘的结构,把这些信息全装在脑子里。有一次老板的司机病了,他去给开车,他趁机向老板提出了想去做卖楼业务的请求。现在,他已成为一家房地产公司的经理了。

说到在深圳对人际关系的感受,深圳人几乎都用了一个共同的词:平等。在深圳打工的人似乎都有这样的体会:任何一个到北京去的人,无论是在机关大楼,还是在储蓄所、邮局前,你都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外地人,北京人不经意透出的那点傲慢,会让人感觉到这个具有帝王之气的都市,城墙无处不在。在深圳,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人际关系、裙带之风在这里极没有市场。

最能反映深圳人的学习精神的是一年一度的“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简称“高交会”。深圳的“高交会”,据说是因北京大学的几个教授建议搞成现在这样的规模的,它从1999年替代掉了深圳传统的荔枝节,显示了深圳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方向。

提起“高交会”,深圳科兴生物技术公司的丁总不无骄傲地说:“也不知道深圳哪儿来的这么多爱好科技的人,反正一到这个日子,几万平方米的高交会展馆就像赶庙会似的那么热闹,实际上反映的是深圳人的学习精神。”用他的话来说,上海工业博览会历史最长,北京科技周动静最大,紧随“高交会”之后的西安农业博览会也在奋起直追,然而“高交会”无论规模、效益,都跃居四大行会之首。这一切证明深圳是一个特别肯学习的城市。

英国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在评价“高交会”时说:“这是中国的精粹,也是中国的未来。正如我看到的,中国的高新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发展。”

而在深圳高科园区一栋大楼前,几十面彩旗在夜幕初降的天光中迎风飞舞,上面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上海交大等校名。这是中国独有的“虚拟大学”。虚拟大学,原意为网络大学。本来虚拟大学在传统校园的意义上是虚的,即对学生“授业解惑”可以通过网络和各大学链接;另一方面是地理概念,即高校在深圳特区高新区集中在一个地方和企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搞人才培训、成果转让、风险投资,发挥名校的“聚合效应”。为此,许多大学哪怕是在这里只有一间办公室,也要让旗帜在这里飘起来,为的是用最近的距离吸纳深圳的气息。有人说,深圳什么都“硬”,但在高校的拥有量上有些软,至今只有一所深圳大学,但在地图上,深圳却像一个回旋着潮流的深谷,国内外的优秀人才不断地汇聚至此,深圳的学习精神感召着全国。

深圳人是有梦的,但深圳人又是务实的。

有个IT业的老总说:“翻一翻《深圳特区报》在今年七一前后的版面,就会体会到深圳人的务实。”每年的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纪念日,2001年又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纪念日,国家领导人为此作了重要讲话。深圳人动作很快,马上就组织了相关的学习活动,并刊登出有分量的评论及报道。但到了第三天,媒体上就有了这样的内容:“学习讲话,健全科技法规。”一系列法规法案出台。在这位老总看来,别的地方学习党的理论,会拿出半天儿半天儿的时间开会,容易把精力陷入“文山会海”之中,而深圳却从不曾因理论学习而停下建设的脚步。

城市夜景

只有走过深圳的人,才更懂得人们为什么选择深圳。

深圳对个性自由、知识智慧的追求和尊重,使它保持着一种永远向上的城市魅力。宽容开放、创新拼搏、自由平等精神几乎渗透了每一个深圳人的骨髓,它造就了深圳人的“国际气质”,这一切使深圳成为寻梦者的精神选择。

繁华的深南大道上,至今矗立着邓小平的巨幅画像,来到深圳的人都想在这里留个影。无独有偶,在广东的另一座城市——茂名市的繁华路段上,也伫立起了江泽民的画像,这是否表达了广东沿海开放城市的人们的一种心理认同和期盼……

从邓小平南下视察深圳、作出重要的“南巡”讲话,已过去了十个年头,深圳,这座城市在长高,她的精神世界也在变大!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