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的现在与将来
李晶侠
缘 起
做了十多年的记者,这篇文章,用的时间最长,几千个字,写了两三年;这篇文章,是我发自肺腑要做透的,因为这是在寻找我和女儿亲情变化的原因;这篇文章,是我用很多眼泪、思索、观察、走访和查阅大量资料作出来的。
我是独生子女的母亲,自认为是个很优秀的妈妈。女儿初三时,政治课不及格,我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先把一大段一大段的政治复习题集压缩成几个字、一句话,然后和她一起背,背得不熟的第二天接着复习。700多页的政治复习题,背得一字不差,中考时政治拿了99分。
考大学那年,我每天早上五点多爬起来走一里路,奔向早市买最新鲜的菜,拎着大袋小袋四五个,飞跑回家,马上又舞勺弄刀,色香味俱全的四菜出来了,先把女儿爱吃、能补脑、有营养的菜装好饭盒,再叠好床铺,扒拉几口饭后,帮女儿背好沉甸甸的大书包,带上饭盒、水,用目光送出老远。当时,先生在外地工作,高考是人生迈的第一道关口,作为母亲,做好孩子的“后勤部长”责无旁贷,为了让女儿跨过独木桥,我心神俱用,尽己所能,不遗余力。
女儿非常争气,一举中第,走进北京大学的校门,读完了硕士研究生,又读了博士研究生。随着女儿学历的增加,母女俩的心理距离却越拉越大。中学时,女儿在日记中写道:“为了我学习的进步和家里的生活,妈妈每天和太阳比高低,和月亮比上下,妈妈是家中的梁,家中的柱,妈妈是个爱笑的人,劳累使她的皱纹越来越多,微笑越来越少了,我要用自己的努力,把妈妈的微笑留住。”那时,我逢人便说,我和女儿是母女、是师生、是朋友、是姐妹。那时,她没有不跟我说的话,就是班上哪个男孩子对她有好感,也不加隐瞒。可如今呢,与过去完全不同了,她虽然依旧非常努力、非常孝顺,但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却令我失望,对人生的设计让我不解,特别是对工作、婚姻、生活的观点令我吃惊。交谈中母女俩有共识的时候越来越少了,不是忿忿然不欢而散,就是岔开争议的话题而言它,有时我生气了,可她的气比我还大,忍不住时,我在女儿的面前哭了,忍住了,就背着女儿默默掉眼泪。我反复地检讨自己,总结自己,问自己,我哪儿变了呢?我找不出自己与过去有何不同。便问先生,先生说:“你不要往心里去,这一代孩子都这样,我们的女儿够优秀了,还是好样的呢!”
先生的话提醒了我,于是我开始行动,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综合素质 难以评判
 |
孩子在三口之家处于中心位置。 |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落实,独生子女占中国儿童的比例急剧上升。据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1995年,中国有3.2亿个家庭,其中20.72%的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约为6600万,中国现有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约3.4亿人。独生子女大多数都生长在城市,父母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经济能力,由此他们比非独生子女享受到更好的医疗保健、教育以及信息资源,因此,更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他们的发展将深刻影响中国的命运,其人格面貌可能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独生子女往往善于自己活动,并由此变得非常有独立性。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因此会主动想办法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即使他们到了十几岁,也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喜欢抱团,换句话说,独生子女更加独立;虽然他们不习惯与其他孩子在一起,但与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并不会感到有什么压力。
在这些优势的反面则是他们的劣势:独生子女过于需要别人的关注,而他们自己却很有影响力。由于两个大人对一个孩子这种二对一的比例,他们很容易成为大人关注的焦点。再加上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这种关注就一再翻番。这时,独生子女更是所有大人的中心,他们会参与大人的谈话,父母遇到事情也往往喜欢问孩子该怎么办。这样一来,独生子女很容易会感到自己与父母有同样大的权威,甚至比父母的权威还大。“民主”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来得太早了。
事实上,从20世纪开始,独生子女已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现象,有些国家的独生子女已达儿童总数的30%—40%。早在19世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G?S?霍尔及其学生鲍哈诺就对独生子女进行过研究。鲍哈诺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由于理论观点、研究方法不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派别:一派强调独生子女的消极方面和弱点,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身体健康情况不佳,并列出了二十余项独生子女不及非独生子女的特点,对独生子女的个性、成长持悲观态度;另一派强调独生子女的积极方面,认为独生子女一切都优越于非独生子女(如生长发育快、早熟、性格和行为特征优越等)。可见对于独生子女的争论由来已久。
一些媒体经常报道有关中日两国青少年综合素质对比的文章,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以独生子女为代表中国青少年在生存能力、动手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等方面比日本的同龄人要差,甚至中国的青少年比日本的同龄人平均身高要矮。但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造成这些差异主要原因是中日两国的教育差异,主要责任并不在青少年或独生子女本身。其中最大的差异就是中国的父母太娇惯孩子,只知道让孩子学习,不知道让孩子锻练。所以身高之类的讨论虽然只是素质讨论的一个副产品,却也是不同体系的一个交碰口。
这一代青少年,比历代青少年的视野都开阔,他们整个的思想水平、求知能力是发展上升的。在信息时代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具有多样性,认知的敏感性和探索性增强,而知识教育的三种价值(功利、认知、发展)又同时左右他们的学习过程。知识面的扩大使得他们成为有独立见解的一代,他们是平等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很强的一代。也是市场经济观念很强的一代。他们追求进步,他们是时代精神的最紧密的追随者,他们是当前市场经济、社会道德和价值体系的探索者。人格和人性的复归也在他们的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现在的孩子并不是没有理想、抱负,只不过他们的理想抱负不像父辈那样“远大”、“空洞”。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世界大事,表现出容忍空间和独特的言行举止的世界观。
这些孩子的心理素质,一直是讨论焦点。1996年至1997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组织进行了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的大型调查研究,获得一系列重要发现。如新闻媒介广泛报道的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五大优势,即充满自信、乐于助人、渴望友谊、积极寻求发展和兴趣广泛等等。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略的人格缺陷,如:在克服一定困难以取得某项成功方面的动力较弱、在伙伴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勤劳节俭表现较差、学习兴趣缺乏等。其中,60%以上的城市独生子女学习动机扭曲,80%以上的城市独生子女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引起了教育界及广大父母的强烈关注。很多人发现,有不少在小学、中学成绩优异的孩子,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之后,却屡屡发生令人不可思议的问题,如无法适应集体宿舍和公共餐厅的环境,条件优越却不思进取,人际关系一团糟,为与别人竞争不择手段等等;更有甚者,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后自杀或杀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新蓉剖析:这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一切都被学习成绩掩盖着,似乎学习成绩好就等于什么都好,而进入大学才发现,他们的主要缺陷是人格缺陷。
对这些好坏兼有的发现背后的原因,人们各持己见,但无论如何,教育和环境难辞其责。孙云晓等人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问题大都不是由于“独生”造成的,而是由于独生的环境和周围的教育造成的。对于独生子女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正越来越被人所重视。
求职就业 多重改变
正如有关专家所认为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显著差别主要在个性方面:一是独生子女责任心比较弱;二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明显。不难想像,独生子女工作以后,因为责任心和协作精神的要求比做学生时严格,这两个特征便更加彰显,导致与用人单位发生了种种与以前不大有的情况。
近日,在山西人才市场招聘会上,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他在招聘时,尽量不招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方面,他们没经验,而且其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管理起来非常困难;一方面,他们做事很随意,对工作缺乏激情,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虚,还不愿意学习,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去培养和管理,所以干脆不用。另外,现场某学院负责招聘的董老师认为,独生子女走上工作岗位后,给管理者带来很多新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不愿意接受公司纪律和体制的约束,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工作,没有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观念,而且独生子女都很娇气,不愿意接受批评,批评稍微重点,就会引起他的反感,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以前的大学生刚走上工作岗位时,都很谦虚,也肯吃苦,很多都是从基层踏踏实实地做起。现在的大学生,很少有人这么做,对工作要求很高,一定要一切都符合自己的要求才肯去做,稍微有点不顺心,就可能卷起铺盖走人。
这样的情况已是屡见不鲜。一方面,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去考虑别人的感受的习惯,难以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马上改变;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一般都较优越,没有生活的压力,不必为了工作而委曲求全,他们有条件去追求自己的个性和要求。但是传统观念认为,学做社会人,首先就应该学习如何适应外界环境,这并不是磨灭个性,而是完善个性的必要步骤。因此,独生子女就业时还是要低姿态进入。
而且,企业也开始有了很多变化。除了待遇留人外,必须重视情感留人、事业留人、精神留人。如果仍然让员工感觉自己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工资关系,就不可能有理想的效果。越来越多独生子女走想工作岗位,迫使企业引进新的管理模式。
婚姻家庭 观念更新
 |
家长和老师对独生子女宠爱有加。 |
独生子女们还在悄然间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婚姻、爱情、家庭中他们的影响更是明显。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谈婚论嫁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令中国传统的婚恋观念和家庭模式悄然生变。
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到2003年,中国已有8000多万孩子领取了独生子女证。中国因计划生育政策首次出现的独生子女婚嫁问题,正在引起社会关注。天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汪洁认为,独生子女婚姻将是今后中国婚姻的主体,这种结构和矛盾更为简单化的家庭组成模式,将代替原来传统的“大家族”模式。
但婚姻家庭依然是座“围城”。南开大学心理健康问题专家袁辛副教授认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所受束缚和压力小,自由度大,他们在“围城”面前无需“挤”,也用不着“逃”。这些年轻人更愿意将婚姻看成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感情需要等选择自己的婚期和伴侣。
婚姻的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巨变。江西南昌市西湖区婚姻登记处的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区申请结婚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且结婚双方的年龄已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该区每年大约有3500对新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这两年来,独生子女的离婚率也达到20%。他认为,尽管独生子女并非离婚者的主体,但他们对婚姻的观念却与传统观念有着很大差别。该登记处的一雷姓工作人员说,经他处理的离婚申请中,有的结婚才3天便把结婚证就变成了离婚证。究其原因,当事人双方在婚前了解不深,经济问题也是独生子女在结婚后出现婚姻危机的主要原因。
“部分独生子女早与传统婚姻观念背道而驰,他们在大学时就在外面租房,精心‘围筑’自己的‘家’。在这里,他们可以体验到‘性’的乐趣,感受到‘家’的温存。可是,他们认为这种关系的‘保质期’或长或短,只是随着双方的感觉变化而变化。在没有结婚之前,却有着结婚之后的尝试。这种尝试改变了众多天之骄子的婚姻观。”一位深有体会的大学生如是说。
多元文化冲击传统婚姻观念,在独生子女看来,中国传统的大摆宴席的方式显得老套,而且过分张扬。他们心中更多地对享受异域浪漫情调充满期待。当然,这并不代表独生子女一代不再看重婚姻的形式,相反他们更强调新鲜、刺激,有纪念意义,所以他们更“垂青”于西方式的蜜月旅行、婚纱摄影、教堂洗礼等。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分析称,父母对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多元文化的存在,使得独生子女的传统观念被打破。独生子女以个人的兴趣爱好择偶。所以独生子女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有其深刻的根源。
新《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出台后,独生子女将不要跨婚检和到单位开结婚证明这道门槛,这使得独生子女自身行为在接受考验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寻求婚姻的基石——责任和道德。新《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的出台,对独生子女来说,无疑减少了约束力,而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各自的责任心。
不管是求学,生活,事业,结婚,独生子女与上一代不同的观念已经使得很多情况发生改变。中国的“八九点钟的太阳”已经越来越多地属于独生子女一族,这是一个全新的状况,需要一个更加全面的研究和探索。